第844章
到那时候,反对者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称臣,二是称帝。但帝是谁都能称的么?自身实力不过关,这一针强心针下去立马就暴毙!
像袁术那样,地盘不大、实力不强,贸然称帝,举世皆嘲。
全天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把你当回事,那你算个鸡毛帝?没有地位可言的伪帝,只能被群起而攻之。
实力,名望周野都有,反对派又被清洗,周野如果要称帝,面临的阻力会相当小。
念及此,曹操一叹:“如之奈何呢?”
董昭沉默。
回到济北之后,曹操第一时间去见了刘协。
毕竟,他是汉家之王,这是天子,礼仪可不敢少。
若是天下曹操独大,他还可以不把刘协放在眼里,但眼前这个局面,他怎么敢?
曹操对抗周野的口号之一,就是这位外戚妄图专权夺位,自已又怎敢欺辱天子?
“战事如何?”
刘协已长成,聪慧而敏锐,通过身边宦官和臣子渐渐开始关心一些朝事。
曹操未曾隐瞒,将周野收复益州之事告知刘协。
刘协并未露出欣喜之色,反而道:“缘何周王愈发势大?”
“其兵精粮足,确实难制。”曹操叹道。
刘协再道:“既然如此,为何要坚持与他争?”
“陛下!臣若不与他争,到时候这天下是姓周,还是姓刘呢?”曹操反问道。
刘协笑了,一甩袖袍道:“莫说天下,就是这东部数州之地,也不曾姓刘不是?”
曹操脸色大变,连忙告罪:“臣一片忠心为汉,从无二心!”
“那为何不归政于朕?朕早已加冠,依旧年幼不能但事么?”刘协进逼道。
曹操略作思索,才道:“天下正值乱时,武事纷争,疆场之将多只知厮杀,不识礼义,恐陛下不能制。”
“那便由魏王主军,朕来主政,如何?”
刘协起身,行至曹操面前,道:“主政之后,朕直面周王,问他那部朝廷如何处。”
“或直接天下归一,朕有魏王等忠臣扶持,他岂能在朝堂上与朕动武?”
曹操没办法,只能拖延一二:“陛下此议甚善,臣且下去吩咐一二。”
说完,匆匆出门,随行的典韦颇有不忿:“这几州之地是您打下来的,这皇帝得了好处不知乖,反而逼迫于您,实在过分。”
“住口!”
曹操瞪了他一眼,呵斥道:“你懂什么?我祖上世食汉禄,他是君我是臣,要论恩义,也是陛下在我先!”
典韦的话没错,刘协现在确实是吃曹操的。
但曹操有现在,能打下这片基业,不也是靠吃汉家饭起来的吗?
没有汉禄,哪有曹家的得势?
君恩两个字,不是虚无缥缈的束缚,更是世代累积的恩义威望。
刘协作为汉的继任者,在法统上获得帝位之后,也继承了一代代先帝对臣子的君父恩义。
曹操见他依旧不开窍,便道:“将来我的孙子教训你的孙子,他可敢不服气?”
“那我打断他的腿!”典韦立马道。
“这不就得了!”
骂完典韦,曹操依旧郁闷难消。
宫外董昭迎了上来,问道:“是陛下又有责备之言吗?”
“陛下极聪慧,有明君之相。”曹操苦笑。
董昭立即就曹操为何会犯苦了。
外有周野强势,内有刘协欲亲政掌权,曹操哪能不头大?
原本迎回刘协,想的是奉天子以讨不臣。
结果呢?
曹操抓着天子,周野抱着太后手持先帝遗诏,各立一个朝廷。
随着周野实力愈大,朝廷的正统性也愈强,曹操这边分明有天子,反倒显得他是个冒牌货了。
没有权威的朝廷,天子的作用也实在有限。
“大王,我倒是有一计。”
曹操正在困惑头痛之中,忽听到董昭开口,连忙道:“说来!”
“送帝于南阳!”董昭道。
曹操神情立变,紧盯着董昭:“公仁莫非在说笑?”
“大王勿急,且听我说。”
董昭娓娓道来。
首先,刘协在曹操这里,作用很小,威胁很大。
伴随着周野越来越强势,曹操内部必然会受到震动。
非曹操嫡系人马会开始有异想:譬如曹操败亡,自已等人依附于他,必然会遭到清算。
在这种想法下,想去投靠刘协、扶持刘协的人就一定不会少!
毕竟,他们是汉家之臣,效忠刘协天经地义,便是周野统一了天下,又能拿他们怎样?
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刘协的威胁会越来越大!
将刘协送出去,摆脱威胁,这是得利之一。
其次,刘协到了年纪,又是法统上的天子,这是举世公认之事。
将他送给周野,周野如果要称帝,那该怎么对刘协?
就从现在来看刘协,他铁定是不愿意的!
到时候周野逼迫刘协下位,摆脱威胁的曹操等人可以此为借口,就不担心对方以帝位来压他们了——这里,只需刘协离开前留下一道圣旨便可。
如果因刘协归来,周野放弃称帝,曹操等人依旧得利,这是其二。
其三,周野不称帝,要不要归政刘协呢?
那里有完整的朝廷班子,刘协是天子,又到了年纪,太后都不能干涉他。
你周野凭什么不给他权力?
第1213章
刘协决断,周野回军
不给,你就是专权外戚。
没拿到权力的天子,又如何会轻易放弃呢?
说透了,曹操的实力不足以运用刘协,而周野的实力强大到不需要刘协。
现在刘协不是香饽饽,而是个麻烦事。
送出去,去恶心周野,周野还拒绝不得。
这是天子,你自诩朝廷正统,你拒绝天子不是自毁长城么?
曹操听完之后,目有精光,重重点头:“善!”
曹操在做过仔细考虑,和内部商议之后,最终决定采取董昭的计策。
在决断好后,他再次入宫,面见刘协,并且心情舒畅。
“魏王今日来有何事?”刘协问道。
“臣知南阳势大,洛阳已经重修,欲送陛下还于旧都,亲政掌天下事!”曹操行礼。
这一次,刘协懵了。
曹操答应了!?
不对……还于旧都,问题是旧都不在你曹操手上,而在周王手里啊!
到了那里亲政,那就不是你曹操说了算,而是周野说了算了!
我说怎如此大方呢,感情是甩锅做好人……刘协本是极聪慧之人,瞬间就想通了其中要害,直接问道:“难怪魏王答应的快,可周王会同意此事么?”
“陛下可留下诏书一封,倘若他拒绝归政,臣与部下依旧效忠陛下,可发兵施压!”
曹操又表示,周野势大,未必没有夺位之心,要让刘协小心为上。
曹操很坦诚,但他也断定:刘协一定会愿意去南阳!
因为去南阳事情还有一线转机,待在曹操这铁定是没机会亲政的。
这个已经成年且聪慧的帝王,一心想要重振刘家天下,必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刘协完全明白了。
这是一次政治联手和赌博。
他将和曹操联手,去博回本该属于他的帝权!
留下的诏书,是自已的后手保证。
年轻的目光锁定着曹操,最终点头:“好,朕答应了!”
曹操大喜。
南阳。
周野已率先回来。
益州方面,他也做了妥善安排。
首先是沮授,这位在汉中卖力多年的大忠臣终于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益州牧,不再是一个空头支票。
赵云以征西大将军职为益州方面主将,负责凉州南向广汉、东南向汉中的攻防事。
值得一提,刘备退回凉州时,撤走了不少广汉以北和广汉属国的人口和粮草。
这位穷惯了的昭王,也总算是没空着手回去。
黄权的物资的退回时的人口掠夺,算是弥补了些许他在汉中的伤痛。
但这点好处,对于拿下整个益州的周野而言有些微不足道。
所以周野并未为此多添烦恼,这对他来说也不是坏事。
撤走的有心甘情愿跟刘备走的,这些人留下来也会给周野制造麻烦;还有不愿跟刘备走的,这些人被迫离去更是凸显了周野比刘备更仁义。
再加上周野送还家小一事,导致跟着刘备撤走的益州籍将土心里都有些不自在了……
原先走是畏惧周野,想躲着他。
结果发现对方非但没有加害自已家人,反而将事做到仁至义尽。
现在若是面对上周野,心里就只剩下惭愧了。
“凉州缺人口,带着家小一块去也好,有助于凉州强盛,抵御外敌。”
“终是汉土,终是要到孤掌中的。”
这是当时周野在成都说的话。
格局之高,气度之大,让益州旧臣们膜拜不已。
此外,法正任周王参西军事府副相,监军益州。
沮授、赵云、法正三人,分别代表朝廷、将军府、周王府。
其中沮授为地方之最,赵云级别最高,法正握监察之权,以成均衡。
回去之前,周野命人在剑阁修建剑门关。
现在的刘备已经很那打进益州来了,但周野还是要彻底掐灭他通往益州的路。
随着一切落实下来,刘备被封死在角落也成了定局。
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往长安方向走,那里还有一线生机。
要么,他就得往西域去,去西域做他的大汉梦。
南中方面,周野设置南中天王府,暂以祝坤代自已行事。
各部之主,随自已先入南阳学习参观。
周野聚集的大军,多是分粮归田里,有能力和战功的全部带回南阳,学习后发回益州任职。
周瑜部大军,依长江水道撤回。
长江水道,浩浩荡荡,一眼过去,皆是大船长帆。
汉中方面将领也撤回不少,陆逊专程从汉中赶来拜见周野,向他上交此番的学习经验。
随后,他想跟着周野回南阳。
“南阳你就不必回了。”周野笑道。
陆逊一愣,随后连忙低头听吩咐。
“弘农国相,去吧!”
周野挥了挥袖子。
陆逊一愣,随后拜谢于地:“多谢大王!”
他心里既高兴。又郁闷。
高兴的是弘农作为司隶七郡之一,担任此郡国相,在太守里面也算吃香的了。
郡守,两千石,在有汉一朝都算高官。
郁闷的是弘农在长安后方,不算个前线单位,大王不打算将自已用在疆场上?
陆逊离去之后,郭嘉问道:“大王打算让他去对付刘备?”
“刘备入益州无门,自然是要往司隶走的。”周野点头认同。
“那为何让他去弘农呢?不应该长安,或者更靠前的扶风吗?”
“弘农为七郡中央之地,如今又有弘农王在,需先主政服人心,才好用兵啊。”
周野微微摇头:“不然张文远、太史子义都是高傲之辈,虽然听我的话,但他就未必使得动了。”
郭嘉恍然,拱手道:“大王高见!”
“先回去吧,拿下这么大的好处,封赏是不能少的。”
说到这,周野话锋一转:“不过,有些人确实封无可封了。”
郭嘉沉默以对,他也在其中。
官职基本上已经顶天了,只能在侯爵上多加些食邑,再给些钱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