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一为偿恩,二为凉州太平,三为大王不失人心,也算职责所在!”张猛摇头。“张太守说的轻巧,只怕真闹起来,反让凉州众人对你有了敌意。”
关羽没有接受:“据我所知,张太守并非武威人,而是敦煌人。”
是本郡人,有家族根基在这,自然不怕凉州那群痞子。
但要不是本地人的话,那风险可就大不同了。
张猛上任武威太守,带着自已家人来到武威,其实也算是‘异地’入居,大概率是惹来报复的。
不待张猛接话,关羽再次道:“为免大王为难,张太守宁愿自揽麻烦,某便只能坐视么?”
“来人,将关平提上来!”
张猛令狐邵皆是一惊,心有不安。
须臾,早已被去甲摘盔的关平被提了上来,跪在关羽面前:“父亲。”
“前番嘱咐之事,你可做好了?”关羽略抬头,并不去看他。
“做好了……”
关平低着脑袋,肩膀轻颤。
“军法如山,你可清楚?”
“清楚。”
“阵营对立,你擅听他王之令,已乱我王之计,可知下场?”
关平再也控制不住,哭声道:“知道,父亲……伯父会相信我的……”
“住口!”关羽怒喝,旋即眉宇间又满是无奈。
这是关羽不信么?这又是刘备不信么?
都不是。
有些事,关羽不做,就有人会逼着刘备做。
诚如之前所言,刘备立足凉州,其实很难。
“某亲自来!”
说此四字时,关羽自已也难免声音沙哑。
“将军不可!”
张猛连忙起身,却拦之不住。
无奈之下,令狐邵迅速向前,一把将关平抱住,大声道:“将军若要动刀,且将我与公子俱杀!”
关羽摇头而叹:“孔叔何必如此?”
“将军又何必如此啊?!”令狐邵反问。
“当中利害,你岂不知?”关羽道。
“将军一片忠义之心,宁愿痛杀爱子,大王知之,也必心痛!”张猛趁机劝告:“且等回冀县之后,再由大王定夺吧!”
到那时候,只怕凉州众人就要借此做文章了。
但,张猛和令狐邵没有给关羽反驳的机会。
一个死拦着关羽,一个死护着关平,相依出帐。
离开后,张猛又对令狐邵道:“我身为郡守,如今大事方休,不可亲离。”
“择护卫五十人,随行护佑,保公子平安至冀县。”
令狐邵连连点头,感激张猛所为。
关羽将兵权分交阎行、张猛二人,自已则带着皇甫坚寿一行功臣赶回汉阳冀县。
当关羽等人抵达冀县之时,一位特殊的使臣,也到了此处:董和。
董和来此,自然是代表朝廷的。
当然,他这个朝廷(周野何后),刘备平日里是不认的;他认得是曹操手里的刘协,毕竟他的王位也从那而来。
不管怎样,他头上总顶着一个使臣和太后的名头,刘备以仁义立世,自然不好对他这种人动刀。
于是,这个碍眼的家伙,就跟着刘备等人一块,先是遥祭周仓等人,又厚着脸皮去蹭了庆功宴。
“不如驱之?”徐庶都有些忍不了了。
“现在征羌之事已毕,杀之都可。”成公英道。
现在不是之前,之前需要稳住周野,防止他破坏自已征羌。
现在事了了,砍死这个碍眼的又如何?
刘备摇头,叹道:“且容之吧!”
那看上去胖乎乎笑眯眯的家伙,似乎也没打什么坏主意不是?
他头痛的事,还多着呢。
譬如接下来如何处理羌族,投降的具体条件怎么谈?
譬如那些和羌族勾搭的凉州人,又该如何处置?
庆功宴上,本是悼念功臣、纪念大功、商议羌族投降之事的。
众人夸到徐庶有先见之明,让阎行提前赶去支援时,张阳突兀的站了起来:“大王有所不知,有人更先军师一步。”
令狐邵怒目而视,关羽则一脸沉默,皇甫坚寿眉头皱起,似有不悦之色。
不等刘备发问,张阳便道:“早在之前,关校尉便领两千军离开苍松,赶往姑臧驰援。”
见刘备无声,成公英接过了话头:“苍松要道,重中之重,关校尉突然离此而援姑臧,必是受了云长公之命的。”
张阳满脸堆笑:“并不是。”
“那……”
“命令自南阳而来,据说……所书多且详细。”
“关校尉见信之后,不顾皇甫中郎将劝阻,执意领兵前往。”
“不过说来也是好事,关校尉抵达后,关将军也借此一波反败为胜,实在可喜可贺啊!”
张阳一口气说完,周围已针落可闻。
坐在上首的刘备,虽喜怒不形于色,此刻目光也稍有些呆滞。
成公英宛如遭惊,急闭口不言。
陪坐众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平听了周野的命令?
能得此胜,难道是南阳指挥打的胜仗么?
那这样算下来,这功绩和威望,到底算谁的?
郭汜率先打破了沉默,第一个站了出来,喝道:“你一小小郡丞,知道什么!?”
郭汜,既是凉州大佬,又是刘备麾下大佬。
面对这种人物,张阳连忙低头。
郭汜面向刘备,行礼道:“此仗得胜,乃是大王点将英明,用兵果断;更兼关将军神武,其余将土奋死之功,与南阳有何关联?”
“依我看,不过是关公子年幼,受了南阳繁华蛊惑,才有此举。”
“但,岂能因一人之事,而坏全军之功?!”
郭汜的意思很清楚:仗是这边打的,功劳也是这边的,但关平确实错了事,他一个人把锅背了,就没事了!
有郭汜开口,杨定、杨会等凉州人先后开口。
“郭将军所言甚是,大王明鉴之。”
“功是功,过是过,有功当赏,有过当究。”
“关云长、皇甫坚寿当封侯;关平,当斩!”
斩关平是重点么?
不,斩关平是制造刘备和关羽之间的缝隙。
任谁都能看出来,刘备最依仗的武人就是关羽。
而这不是凉州人能接受的,他们必须把关羽给撬开,挤上他的位置!
第1105章
当堂抢功,董和挨打
这点企图,徐庶岂能看不出来?
他连忙站了出来,道:“关平率军离开时,苍松已获优势,破城只在朝夕之间。”
“反观姑臧确实紧要,他这一路援军,也是云长能立大功的关键所在。”
“就此而论,关平有功无过。”
“既得大胜,岂能斩功臣已寒人心?”
“元直乃是颍川名土,天下智者,何出此讥笑之言?”有人高声喊道。
众人视之,乃是陇西太守李参,即李相如。
这比履历丰富,他原来是太原人,跑到凉州陇西来当太守。
最开始,是帮助东汉朝廷镇压凉州叛乱的。
后来觉得叛军势力庞大,干脆跑去跟着一块叛乱了。
都造反了,那还能回老家么?
铁定不能啊!所以这家伙,在维护凉州的立场上,比谁都坚定!
人品姑且不谈,这逼当了这么多年的陇西太守,早就根深蒂固,成了凉州一角之霸。
开口说话,份量还是很足的。
徐庶蹙眉,故作不解:“李太守何意?”
“我何意,你且不知?”李参嗤笑:“照你所言,关平有功,但他的功劳可是听南阳的话才立下的。”
“南阳来信中,到底写了些什么?云长公冒险而进,是不是也受了南阳指示呢?”
“这也算功的话,那功是算在凉州,还是算在南阳?”
“将话说的通透些,关平若死,责任皆在他一人。”
“关平不死,只怕要争论不休啊!”
李参面向刘备,行礼:“大王明裁!”
一时间,堂上人起起落落。
外来的牵招、李严、简雍、令狐邵等人,自然是力保关平。
而凉州的土著官员们,则是一个个要置关平于死地。
问题是,砍了关平,接下来关羽这怎么说?
关羽最后大胜,确实离不开关平带来的两千人。
南阳之书,关羽有没有看过呢?
若是先砍了关平,等于坐实此事,那关羽也逃脱不了责任。
再剥掉关羽大权,刘备岂不是失了半边身子?
他对凉州众人的掌控,势必会随之减弱!
刘备只能沉默。
而关羽呢?
他也看清了,事情比自已想的还要严重!
他正想站出去的时候,有人当先了:董和。
“诸位。”
“诸位!”
这个胖子站到场中,冲着几面喊了一嗓子,道:“诸位且听我一言。”
争执之声顿止,众人纷纷看向这个胖子,眼神各有不同。
如徐庶这般聪明人是冷漠,到现在,他哪还能看不出问题所在?
如李参这种人,是不屑加忌惮。
不屑是对这胖子的,忌惮是对他老大的。
“痛快的说吧!”郭汜道。
“此事何须争执呢?”董和摇了摇头,笑道:“都是为汉家出力,羌族也确确实实打败了,定是有功无过的,诸位说是不是?”
声音一时寂静……
气氛越发尴尬……
这话别人说的,你特么也能说!?
这矛盾的发力点,不就是关平父子有可能通了你那个‘汉’么?
刘备要是承认了你这个‘汉’,不是自认反贼?
成公英当即发难:“足下口中之‘汉’,或非我家大王之‘汉’。”
“此言差矣。”董和连连拱手:“我家大王亦有言,对外之时,大汉自成一体。”
“不然,前番简宪和出使南阳时,周王如何会答应那些条件呢?”
“两家同汉,合力对羌,原先也是昭王与诸位所言啊。”
说到这,董和稍作停顿,打量了一眼众人的颜色,这才接着道:“出征之前,受朝廷之命与节杖,受我王之兵械;劣势之时,用我王之计,受我王调度,取此战之胜。”
“是功是过,是对是错,功劳谁属,还需多言吗?”
啪!
他这话一落下,周围响起一片拍桌子的声音。
一群刘备的元从功臣,个个拍案而起,而后拔刀捉剑,怒视董和。
“好生无耻!”
简雍忍无可忍,拔腿就向他走来,孙乾伸手去拉,被他一袖拂开。
“你欲作何?”董和惊问道。
简雍不回,一拳头先打在他脸上,才道:“教训你这无耻之徒!”
“哎呦!”董和痛呼:“双方交战,不伤来使,何况我等还未动兵,我又是代表朝廷和周王而来。前番你去南阳,我等可是以礼相待。”
“我去南阳,可未曾夺你家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