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四十五章 杀心大起

    毛文龙拿起崇祯皇帝赐给他的望远镜看了一会,随后转身看向身后的这群干儿孙们:一个八旗牛录(约150人)来侦查敌情,好大的手笔啊!鞑子看样子是要有大动作了,谁去抓个舌头问问

    此刻站在毛文龙身后的,便是数个高大强壮的汉子,他们就是毛文龙的干儿子和干孙子们。

    毛文龙起兵的时候,他手下有一个叫做尚学礼的部下。

    尚学礼作战很勇敢,最后自己又殉了国,算得上是大明忠烈和汉人英雄了。

    尚学礼牺牲之后,留下五个没了依靠的儿子,分别叫尚可进、尚可爱、尚可和、尚可喜、尚可位。

    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后来都跟了毛文龙当了干孙子,鞍前马后的伺候着毛文龙。

    所以听到毛文龙的话,尚可喜优雅地一笑,说:爷爷,我去吧,给您抓个活的回来!

    那就好!毛文龙点了点头,说:你要什么不

    爷爷,陛下送来的神州精锐战弓,得拿过来五十把,再加上二百个换完装的家丁铁骑,就足够了!尚可喜掰着手指头道。

    行!毛文龙一口答应了下来。陛下赏赐的几匹宝马,你也骑着去。

    是,爷爷!尚可喜答应了一声,马上开始点起兵将准备出战。

    ......

    拿起崇祯皇帝送来的神州精锐马刀,尚可喜心中杀心大起。

    忽有狂徒日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听闻要出去和八旗兵鏖战,一众毛文龙的家丁都士气高涨。

    新君登基,他们可是各个都起飞了。

    崇祯皇帝在军费上面,还真是舍得花钱。

    越是能打的军队,越是能得到崇祯皇帝的重赏。

    特别是干掉了一大堆文官之后,前线的实际军费就已经暴涨了四倍!

    更何况还有崇祯皇帝在后面源源不断的运来补给!

    在原来,别的边镇大将的家丁,一月能有一两五钱银子。

    而东江镇很穷,毛文龙只开得起一个月一两银子。

    饶是如此,都有不少人投奔毛文龙。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和满清有血仇。

    在东江镇这种穷苦地方,哪怕是家丁,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想吃好,几乎不可能!

    可现在东江镇改有崇祯皇帝直辖,家丁月薪暴涨到了三两,伙食待遇和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和加强。

    哪怕是之前的欠饷,在崇祯皇帝献祭了犹太人之后,也全部得到了补发。

    这么慷慨的皇帝,可真是不多见了。

    起码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是不会有这种魄力的。

    而在大明,极为重视首级制度。

    隆庆万历时鞑靼首级一颗可得五十两纹银,或者加官一级并二十两纹银。

    不过那时候女真人脑袋那时候不值钱,一颗的价钱只是鞑靼人的一半。

    后来努尔哈赤反了,还打出了萨尔浒之战,建奴首级才涨到鞑靼人一个水准。

    至更高的价格,大明这种渣渣财政也给不起!

    而现在,崇祯皇帝直接将赏格暴到了二百两,还是不打折的二百两+一套北京城的小房子。

    没错,崇祯皇帝,最喜欢滥发北京城的房产。

    不管任何时代,北京城的房产都是很值钱的。

    而现在北京周边的地皮,都可以被崇祯皇帝垄断。

    最多十几万套房子就能干死满清的话,崇祯皇帝也不介意扩建北京城。

    基层士兵不管是拿来自己住,还是放出去收租,都是一个好办法。

    理论上,只要攒够四个普通八旗兵,或者一个两黄旗八旗兵的脑袋,就能在崇祯皇帝这里领到一套北京城的四合院。

    在这种情况下,边军士兵在有把握的战斗当中,士气变得格外高昂。

    实际上,明末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

    而奴酋攻陷铁岭,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不是明军不能打,但明军获胜的战例,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规模冲突。

    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的打,那就必败无疑。

    这种诡异的事,说明什么呢

    说明明军的组织度已经弱化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说明明军已经快不知道如何指挥八万十万人的大阵仗了,从战略到后勤,再到整个战役的把控调度,都是一坨浆糊。

    只有千把人这种连小规模战役都算不上,只能称为战斗的情况下,明军才能得胜。

    有句话叫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明军到最后就出现了这种诡异的事。

    所谓堂堂一亿多人口、百十万兵马的的国家,没有了这种调度能力,那就没有丝毫的战争潜力。

    正如历史上辽事那样,添油战术,葬送进去十万,再填补十万新的,再次葬送,再填补。

    要说明军不能打吗

    不一定。

    但明军没有了靠谱的指挥体系,没有了组织能力,那种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的能力消失了。

    用家丁打仗,是明朝战争趋于小规模的现状而发展出现的。

    明朝最后一次集结数万精锐兵马开动,差不多是成化年间干建州吧。

    从那之后虽然北边、两广也是连年用兵,但都是小规模冲突,对付内地叛乱,也不需要集结几十万军队精锐。

    因为人数增多,对于将领的后勤及指挥的协调能力是个非常大的考验。

    而现实又是明军用不着一次出动十几万的部队,甚至五万人都不需要,千把人就足够,那么明军将领自然更擅长带着千把人的精锐来打。

    因为这样指挥调度的难度低,而且也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而同时,作为明军主要兵源地的各地卫所,也渐渐出现阶级固化。

    各军镇的总兵基本上就是九边那几个军镇的将门家族来回换防,这导致将领对于自己家族的旧部渐渐产生一种依赖关系——毕竟打仗这事熟人用着更放心。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指挥层面,明军开始出现将门现象,父子承袭、兄弟相援。

    作战层面,家丁作为绝对主力,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这两个使得明军更加趋于内敛和小众化------将门拢共就那些,家丁也不可能成千上万。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