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如意一大早在承恩阁忙的热火朝天,爬上爬下的打扫、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但张家的老祖宗要吃过早饭才来承恩阁赏玩。
这天天气晴朗,没有风,也没有云,阳光痛快的倾泻而下,难得的好天气。
一大早,东府的大小姐张德华,二小姐张言华,西府的大小姐张容华都去了松鹤堂,陪着老祖宗一起吃早饭,承欢膝下。
平日里张家小姐们都是吃了饭才跟着母亲来颐园晨昏定省,给老祖宗问安。
张德华是东府原配王夫人生的嫡长女,今年十五岁,生得圆脸高额头,长得很福相,身材高挑挺拔,颇有长姐风范,她坐在老祖宗的东边下手。
张言华是东府继室周夫人生的嫡次女,今年十三岁,有一双小鹿般灵动的大眼睛,她坐在老祖宗西边的下手。
张容华是西府花姨娘所生,也是西府唯一的女儿,今年也是十三岁,比二小姐张言华小一个月,因年纪最小,所以奉陪末座,她身形有些瘦弱,还没有长开,一张瓜子脸连巴掌大都没有。
三个小姐都坐着吃饭,西府侯夫人崔氏站在旁边,时不时把一碗碗汤羹捧到桌上,时而拿着筷子,给老祖宗布菜。
媳妇们不仅要晨昏定省,还要伺候婆婆用饭,本来东府侯夫人周氏也要一起伺候,最近周夫人“病了”,老祖宗要她好好养病,不要来伺候了。
崔夫人布到第三道菜的时候,老祖宗对她点点头,说道:“你坐吧。”
崔夫人坐在东边第二张交椅上——第一张交椅当然是长嫂周夫人的位置,因病没来,位置还是要留着的。
两位侯夫人都不在这里吃饭,所以崔夫人坐下来后,就有丫鬟上茶和茶点。
老祖宗金太夫人头发已经半白了,她常年在宫里陪伴女儿张太后,很少回家,现在有三个孙女陪着,享受天伦之乐,心下高兴,早饭连粥都多喝了半碗。
老祖宗看着三个亲孙女,个个都喜欢,说道:“三丫头吃的好少,是没有胃口么?你头一回来我这里吃饭,也不晓得你喜欢吃什么,回头你告诉芙蓉,喜欢什么,要颐园厨房给你单做。”
芙蓉是老祖宗的心腹大丫鬟,陪着老祖宗一起进宫,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嫁人。
大户人家规矩大,在老祖宗跟前伺候的丫鬟,自是要尊贵些,孙辈们都要称呼为“姐姐”。
芙蓉容貌端正,气质沉稳,还梳着未婚女子的双环发式,她笑着走到张容华身边,躬身问道:“三小姐喜欢吃什么,尽管和我讲。”
虽说东西两府早就分家,排行都是各府按照年龄续齿来排,但在老祖宗这里,都是自己的孙女,是按照两府总排行来的,西府的大小姐张容华自然就是三丫头,在颐园,也都称呼为她三小姐,“大小姐”成了张德华独有的称呼。
三小姐张容华连忙说道:“不劳烦芙蓉姐姐,老祖宗这里的早饭样样都好,我都喜欢,是我平日饭量少,所以吃的少,我其实已经吃饱了。”
老祖宗把三小姐张容华和二小姐张言华都打量了一眼,说道:“二丫头比三丫头只大一个月,但身形比三丫头大一圈、高半个头,可见三丫头平日就吃得比二丫头少——照顾三丫头的嬷嬷是谁?”
一听这话,正在喝茶的崔夫人放下了茶盏,正襟危坐——她是三小姐的嫡母,也是名分上母亲,照顾三小姐,她当然也有责任。
老祖宗明面上是要“嬷嬷”出来训话,实则是敲打二儿媳崔夫人呢。
三小姐张容华的奶娘赖嬷嬷连忙站出来说道:“是我。”
老祖宗问道:“三丫头平日就吃这些?”
赖嬷嬷说道:“是的,三小姐脾胃弱,饭量一直都少。”
“胡说!”
站在老祖宗身后的来寿家的大声训斥道:“当年三小姐周岁时,老祖宗还特意出宫,看了三小姐抓周,那时候三小姐还白白胖胖的,和二小姐差不多,怎么就弱了?分明是你没有照顾好。”
自从老祖宗从宫里搬回家,来寿家的就到处抖威风,四处得罪人,这回连赖嬷嬷也受了挂落。
这个老不死的!赖嬷嬷心里头咒骂,嘴上却说道:“是我的错,是我照顾不周。”
这种情况下,是万万不能顶嘴的!
来寿家的这张比六月蚊子还要厉害的利嘴,就从来没吵输过,上一个被她“叮死”的人,是前两天刚刚被自己呕吐物憋死的东府周夫人陪房周富贵。
三小姐张容华见自己奶妈被骂,还想解释什么,看到嫡母崔夫人对着她使了个眼色,就没开口,默默坐着。
来寿家的话说到老祖宗心坎上去了,老祖宗说道:
“三丫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的太少可不好。这样,我的份例里,每天都有一罐子牛乳,我喝不完,芙蓉啊,你每天分半罐子牛乳,命人给三丫头送去,煮沸了再喝,牛乳养人,宫里的太后娘娘每天也喝这个呢。”
芙蓉忙道:“是,老祖宗,我记得了。”
崔夫人对张容华又使了个眼色。
张容华人小但是很聪明,深知嫡母之意,忙起身说道:“多谢老祖宗关心,劳烦芙蓉姐姐了。”
老祖宗点点头,说道:“实在喝不下,你就当药喝,每天喝惯了,就跟喝茶似的,比什么人参肉桂还有效,你年纪小,不适合吃大补之物,先喝牛乳吧。”
饭毕,丫鬟们端上香茶、漱盂、水盆、手巾等等过来了,老祖宗和三位小姐漱口、洗手、擦手。
坐着的崔夫人连忙站起来,帮着老祖宗挽袖子。
之后,老祖宗对崔夫人说道:“你回去忙吧,当家主母,又要忙过年,一堆事等着呢。”
崔夫人告退,德言容三个华一起送崔夫人到门口。
崔夫人说道:“你们回去吧,今天好好陪老祖宗赏玩承恩阁。”
三位小姐都应下了。
吃了早饭,要去承恩阁赏玩,老祖宗更衣完毕,穿的是海龙皮褂。
三位小姐也都穿上各自的皮袄衣裘。
大小姐张德华穿的是貂鼠脑袋里子大红缂丝面的袄。
二小姐张言华穿的是灰鼠皮里子大红缂丝面的袄。
三小姐张容华穿的是白狐里子大红羽纱面的袄。
三位小姐的发式都是一样的,梳着蚌珠头,插戴着一模一样的金镶红宝石凤钗,皮袄的里子虽然不一样,外层皆是大红色,也是老祖宗最喜欢的颜色。
老祖宗很满意三个孙女的穿衣打扮,“这个凤钗是太后娘娘新赐的吧?”
三位小姐一起说道:“是。”
唯有大小姐张德华多说了一句,“是立冬那天太后娘娘所赐,我们姐妹三人一人一支。”
“真好看。”老祖宗说道:“太后娘娘在宫里时,就经常说,小姑娘家的,就该穿戴鲜亮些,看着也喜庆。”
毕竟在宫里一起生活多年,母女感情深厚,多年的张皇后终于熬成了张太后,功成身退的老祖宗现在出宫回家,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女儿张太后,十句话里至少一句是太后。
三个孙女簇拥着老祖宗出了门,外头八个轿妇抬着的暖轿就在外头等着呢,老祖宗摇摇头,说道:“今儿这么好的天气,莫要辜负了,我们走着去吧。”
芙蓉吩咐道:“难得老祖宗好兴致,今儿就慢慢走着吧。你们把轿子抬到承恩阁那边候着。”
老祖宗要步行,三个孙女肯定不会坐轿,都跟着一起走,没得老的走着,小的反而坐着的道理。
老祖宗要近亲三个孙女,伺候的人,比如芙蓉、来寿家的、王嬷嬷都很有眼色的在后面跟着,听老祖宗和孙女们说笑。
想是这么想的,但现实却不一样,老祖宗是个慈祥的祖母,一心想和孙女们亲近,所谓含饴弄孙嘛。
但毕竟老祖宗以前都在宫里陪女儿张太后,和这三个孙女只是逢年过节时,在宫里的家宴上见见面,说几句场面话,彼此都不了解。
所以,三个孙女面对老祖宗的热情,都有些拘谨,放不开,尤其是三小姐张容华,她的奶娘赖嬷嬷刚刚被来寿家的狠狠教训了一顿,这时候她生怕再说错了什么话,更加惜字如金了。
比如,老祖宗指着路边的长寿湖说道:“现在冷,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咱们祖孙就泛舟湖上,玩水去。”
三个孙女异口同声的说“是”,然后,陷入尴尬的沉默。
幸好大小姐张德华大一些,她已故的母亲王夫人是嘉善大长公主的女儿,皇家血脉,对宫里自然多了解一些,说道:
“老祖宗,宫里的太液池比长寿湖大好多倍呢,太后娘娘也喜欢泛舟吗?”
不愧为是豪门大户的长女,这个钩子放的好,只要提到宝贝女儿,老祖宗就有说不完的话,说道:
“那当然,不过太后娘娘有些晕船,她不敢坐扁舟,只在无风无浪的天气里,乘坐两层楼高的大楼船。”
张德华笑道:“我不晕船,大船小船我都坐得来,夏天的时候,我还坐在小舟上摘荷花莲蓬——两位妹妹呢?”
大姐姐都在明显的“抛砖引玉”了,两位小姐都不傻,二小姐张言华忙说道:“我只坐过大船,也不晕,不过小船还没试过,等夏天到了,求大姐姐带我试试。”
三小姐张容华说道:“我跟我二姐姐一样,到时候也叫上我呀。”
老祖宗拍了拍大孙女张德华的手,笑道:“好好好,等到夏天,我带着你们坐小船。”
来寿家的打小就服侍老祖宗,上去凑趣,活跃气氛,说道:“三位小姐可要小心了,我记得八岁的时候,还是在沧州老家,我跟着老祖宗坐船采莲,老祖宗那时候跟三位小姐一样,还待字闺中呢,老祖宗坐在船上,就像坐在平地上似的,还故意晃我,我不禁晃呀,当场就晕吐了,还脏了老祖宗的裙子呢。”
芙蓉第一个笑,“哈哈,还有这事,老祖宗年轻时候的趣事,藏也藏不住啦。”
三位小姐,跟随的丫鬟婆子也纷纷笑起来,方才尴尬的气氛瞬间缓和了。
来寿家的心领神会,晓得自己该继续把场子搞得更“暖”一些,于是笑的更大声了,“当然,幸亏老祖宗良善,不和我计较脏了裙子的事。”
想起年轻时的样子,老祖宗十分感概,也笑道:“你呀,我不和你计较吐脏了我的裙子,你倒是个记仇的,现在还记得是我晃吐了你。”
来寿家的“再接再厉”,继续逗老祖宗开心,说道:“我可不像老祖宗这样大人有大量,宰相肚子里能撑船。我就是个小人物,心胸狭窄,记仇着呢,今儿赏景,我非得讨老祖宗一杯暖酒吃一吃,压一压当年受的惊吓。”
老祖宗笑道:“好啊,我要我的三个宝贝孙女们一人敬你一杯,你可敢都喝了?”
来寿家的拍了拍胸,说道:“怎么不敢?她们敢敬,我就敢喝,只是,老祖宗要离我远一些。”
老祖宗问:“为什么?”
来寿家的说道:“我怕喝多了,又吐到老祖宗的裙子上!”
“你这个促狭鬼哟!”老祖宗笑的弯腰,连路都走不动了,芙蓉忙过去给她拍背顺气,众人看老祖宗开心,都放声大笑,一路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默默跟在旁边的王嬷嬷看到这个情形,心想来寿家的真是厉害!三言两语就逗得老祖宗这么开心,东西两府谁敢得罪她啊!难怪她在张家能横着走。
众人都在放声大笑,有真笑,也有假笑,其中刚才被来寿家的大声训斥过的赖嬷嬷就是假笑。
赖嬷嬷心道:这个老狐狸精!把老祖宗都迷惑了!
三小姐张容华身体孱弱,笑的时候有些微微咳嗽,赖嬷嬷作为奶娘,眼睛一直都在自家小姐身上,见状,连忙要去扶着张容华。
一直察言观色赔笑的王嬷嬷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赖嬷嬷的衣袖,低声道:“刚才你让老祖宗不高兴了,你还往前凑?岂不是坏了老祖宗的兴致?你今天就安安静静在外头伺候,别凑到前面去,三小姐交给她的丫鬟和松鹤堂的人伺候就行。”
赖嬷嬷讪讪的退到后面,再也不敢冒头了,王嬷嬷亲自从暖壶里倒了杯温水,用手腕内侧贴在杯子上试了试温度,然后要一个二等丫鬟捧给三小姐。
张容华喝了温水,就不咳嗽了,倒是又引起了老祖宗无限怜爱之心,“哎哟,这身子,走几步就喘,平日身居深闺,很少出来走动吧?”
张容华说道:“冬天天冷,怕闪着了,除了每天跟着母亲来颐园晨昏定省,就不太出门。”
其实这也有奶娘赖嬷嬷的缘故,她怕三小姐被冷风吹着了生病了担责任,就能不出去就不出去,有时候张容华觉得闷闷的,想要去园子逛逛,还被赖嬷嬷死劝着回来。
老祖宗听了,直摇头,“怪不得呢,动的少,就吃的少,就是冬天怕被风吹着,在屋里动一动也是好的——王善家的!”
王嬷嬷嫁的丈夫叫做王善,是东府先侯夫人王氏的陪房小厮,所以老祖宗叫她王善家的。
王嬷嬷听到老祖宗叫她,连忙快步走过去答应着,“老祖宗有什么吩咐?”
老祖宗说道:“你不是饭后习惯打两趟八段锦么?你教给三丫头,要她每天在屋里打几趟。三丫头身子弱,你耐烦些,慢慢的教她。”
这下王嬷嬷可体会到了如意被她抓壮丁、安排一堆活计,“能者多劳”的不情愿了!
我的老祖宗!我都一把年纪了,打八段锦是为了养生,不是为了揽格外的活计啊!王嬷嬷心中如是想着,嘴里却说道:“是,老祖宗放心,三小姐如此聪明,很快就能学会了。”
?[33]第三十三回:赏古画祖母思故人,献梅花花椒得眼缘
第三十三回:赏古画祖母思故人,献梅花花椒得眼缘
王嬷嬷纵有一百个不愿意,也得像如意那样满脸堆笑应下。
三小姐张容华虽是西府的小姐,却也晓得王嬷嬷在东府的地位,忙道:“多谢王嬷嬷。”
众人说笑着来到了山下,要爬几十个台阶,台阶已经铺上了大红猩猩毡毯,专门迎接老祖宗。
管着老祖宗人情往来送礼和出门的腊梅就在台阶下等候,老远的迎过来,“老祖宗身体硬朗,都不坐轿子了,走着来的。”
本来腊梅是想扶着老祖宗爬台阶的,看到老祖宗身边簇拥着三位小姐,立刻识趣的走到旁边,把道路让出来,说道:“老祖宗慢点走,走十个台阶就歇一歇,我数过了,一共有八十一个台阶。”
来寿家的继续打趣道:“九九八十一,这个数字好啊,孙行者和唐僧他们去西天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咱们今天来承恩阁取经了,也不知能不能来个大乌龟,驮着咱们上去。”
众人皆笑。
老祖宗笑指着来寿家的,说道:“谁去堵住这个猴儿的嘴!我重重有赏!再笑我可就走不动台阶了。”
当然没有敢捂住来寿家的嘴,来寿家的自己把嘴捂住了,瓮声瓮气的说道:“我倒要看看老祖宗有什么赏。”
众人又爆笑,老祖宗哎哟哟的弯着腰,笑道:“赏你什么,赏你个嘴巴子!”
来寿家的放开了捂嘴的手,笑道:“我这张嘴,打小就跟着老祖宗享福,山珍海味,荣华富贵,什么都尝过了,就是没尝过嘴巴子是什么滋味——老祖宗笑过劲了,咱们还是坐个软轿上去吧。”
一把年纪了,走平路还可以,爬八十一个台阶怕是会累着。
这一回老祖宗不再逞强,坐上了四个轿娘抬的软轿。
见老祖宗上了轿,无论是负责老祖宗出门的腊梅,还是后面跟着的芙蓉和王嬷嬷等,都松了口气,她们也是这么想的,但都不敢扫老祖宗的兴致,幸亏来寿家的妙语劝谏,哄老祖宗坐了轿子。
关键时刻,这个老不死的来寿家的还是挺有用的嘛。
老祖宗有轿子坐,其余人都要靠双腿走上去。
承恩阁门口,如意和蝉嬷嬷候在这里,晓得老祖宗的轿子到了,但双目看着脚尖,就像两根木头似的,不敢乱动——这是腊梅要求的,待会人多,承恩阁里没有她们两个看房子的站的地方,得在外头候着,有传唤才能进去回话。
软轿落地,三个小姐上前,一起搀扶着老祖宗下轿,腊梅在前面引导着,“老祖宗这边请。”
王嬷嬷早就快步走到门口,高高的把大红猩猩毡门帘打起来,让老祖宗和三位小姐通过,然后跟在后面也进了承恩阁,门帘交给如意和蝉妈妈打着。
如意高高打起门帘,很多人从她身边经过,鱼贯而入,最后是两个松鹤堂的三等丫鬟,她们说道:“帘子交给我们,这里暂时没你们的事,都退下吧。”
如意说道:“方才腊梅姐姐说要我们在外头候着,若有传唤再进去回话,我们要退到哪里去?”
那丫鬟柳眉一竖,说话很不客气,说道:“你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反正不准在门口杵着碍事,门口门帘归我们管,由我们决定放谁进去。”
一听这话,如意就体会到了花椒在松鹤堂的艰辛,早上一等管事媳妇腊梅过来查验承恩阁,确保老祖宗在这里玩的舒坦,跟如意她们说话是有事说事,从未这样傲慢无礼。
真是阎王易惹,小鬼难缠。
但如意不不惯这些副小姐们的臭毛病,娘说过,不受窝囊气,都是三等丫鬟,凭什么无辜受气,于是如意立刻反驳道:
“我听你的还是听腊梅姐姐的?你在松鹤堂做事,也这样没有上下尊卑来着?”
吵架第一要诀:给对方扣帽子,把道理先占住。
那丫鬟没想到在外头还有敢顶撞自己,立刻叉腰说道:“你一个看房子的小丫头,敢来教训我?”
如意冷笑道:“你爱尖刺人到松鹤堂尖刺去,在我们承恩阁,你还早些个呢!我听腊梅姐姐和王嬷嬷的安排,你把自个当头蒜,就在门口挂着呗,还管到我头上去了。”
这头蒜,不,这个丫鬟气得跳脚,“你——”
“吵吵什么?”一个人从门帘出来,正是腊梅。
如意嘴快,好人先告状,“腊梅姐姐要我在门外头候着等着传唤,这个不知怎么称呼的姐姐要我滚呢。”
吵架第二要诀:恶人先告状,把对方的话进行“适当”的曲解。
我什么时候说滚了!那丫鬟正要开口自辨,腊梅冷着脸说道:“要你在门口打帘子,你没动手,倒是先动上嘴了,你既然有这么多话要讲,就回松鹤堂去说,这里没有你说话的份,照水,你过来替她!”
照水也是一种梅花,树枝下垂,就像雨伞的形状,这个照水也是松鹤堂的三等丫鬟,平日里也挤不到老祖宗跟前去,主要是伺候腊梅这个管事媳妇饮食起居,属于腊梅培养的心腹。
叫做照水的丫鬟笑盈盈的说道:“姐姐回去吧,这里交给我。”
那丫鬟蔫蔫的走了。另一个丫鬟见状不敢多话,和照水一起打帘子。
如意和蝉妈妈都站在照水那边,预备里头传唤。
承恩阁里虽然有五层楼,但只有一楼有地炕,最暖和,以上四层只是火盆熏笼取暖,所以腊梅把主要赏玩的地点就设在一楼,这会子老祖宗已经在罗汉榻上歪着了,有两个丫鬟在捶腿。
三个小姐按照序齿在交椅上坐定,正在喝茶吃点心休息。
方才八十一个台阶把小姐们累的够呛!连胃口最差的三小姐都吃了两块菱粉糕。
如意竖起耳朵,听着里头的动静。她坚持守在门口,除了腊梅的吩咐,其实还另有缘故,那就是帮花椒找机会……。
约过了一刻钟,小姐们停止了吃喝,老祖宗也从罗汉榻上起来了,说道:“你们来看看这些山水画,都是米芾的真迹,早年国公爷还在的时候,就喜欢米芾的画,那个时候只收藏了五幅,国公爷隔三差五的就拿出来瞧,有时候看的入神,连吃饭都忘记了,书童不敢催他吃饭,这时候只有我去敲他的门。”
老祖宗话里的国公爷,当然就是三个小姐的爷爷、老祖宗的丈夫、如今葬在翠微山的昌国公张峦。
老祖宗的诰命,是昌国公太夫人。张峦生前的爵位是寿宁侯,昌国公是死后追封。女子夫死从子,老祖宗成为了寡妇之后,她的诰命本来应该跟着东府长子寿宁侯,是寿宁侯太夫人,但皇帝女婿额外开恩,封了她为昌国公太夫人,属于诰命中的超品。
老祖宗带着三个孙女赏画,说是赏画,其实在思人。
老祖宗继续感慨道:“那时候,我还不懂画中的精妙,觉得画虽好看,还不至于连饭都不想吃吧。后来国公爷走了,先帝和太后娘娘把我接到了宫里去住,我没有带多少东西进宫,唯有米芾的画,全部带走了,看到画,就像看到了国公爷似的。”
老祖宗的语气有些伤感,就连最爱打趣逗乐的来寿家的都安安静静,不敢插话,别人就更不用提了,承恩阁里四个主子加上十几个伺候的丫鬟婆子,一点声都没有。
就连门外的如意都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