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祖坟冒了青烟,荣归故里!
三日后,王承学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到南京。“王大人,贵公子在殿试文采出众,气度不凡,被皇上钦点为状元,皇上得知前两次解元,会元,特别钦定牌匾:“连中三元。”
这位锦衣卫喘了口气,这一路上从北京一路飞奔到南京。
此时的王正忆难掩心中的激动,苍天有眼,苍天有眼,自己的祖父正是中了状元,才会有后来的王守仁,只是没有想到王承学这么争气,不仅是状元,而且是连中三元,这个荣誉的含金量不用说,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多谢大人啊!”王正忆对着北京来的锦衣卫行礼。
“王大人莫要如此,莫要如此啊,我们这还有第二道圣旨呢。”小锦衣卫连忙说,身上的飞鱼服在呼气中显得仿佛真正在游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南京锦衣卫佥事王正忆,人品贵重,工作精湛,为百官之所称颂,今教子有方,赫赫战功,今特令调为北京锦衣卫佥事,钦此。”
跪在地上的王正忆和王夫人格外激动,这是梦吗,自己的儿子连中三元,而且还被调到了北京,之所以王正忆一直在南京,一直是因为他们一家三代一个毛病,最快。
王华当年在王守仁落难时候只是南京的吏部尚书,后来王守仁被刘瑾搞,自己呗严嵩搞,今日终于得还京都。
“谢圣上。”
当天下午,锦衣卫下属也好,邻居也好,纷纷来祝贺。
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大牌匾,连中三元
王正忆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挂上了大门。
如此光宗耀祖之事,一定要全南京城都知道才能让自己的心灵稍微慰籍。
历史罕见啊,出在自己家中。
“老王,我这可是知道了,要调到北京了,看似是平替,实际上是上调了不少啊。”
一个王正忆的同时说。
“王大人以后再京都不要忘了提携我们啊,王大人。”
“王哥,承学什么时候回来啊。”
在场的都是武官根本不知道这是啥意思。
“承学没考上状元啊,三元是啥意思。”
“我老看好承学了,我当时觉得承学百分百是状元。”
身旁一个有文化的先生解释道。
“承学是状元,而且比状元还厉害。”
“你放屁状元就是最牛逼的了。”
老先生在一旁笑着。
“状元年年有,连中三元钱百年来不过是余人,我大明一共也就出过两个。”
“卧槽,这么牛逼吗。”
“我打小就看这孩子有出息。”
“礼部尚书郭大人到”
“兵部尚书丁大人到”
“工部尚书…户部尚书。”
南京在明朝是一个特殊特别的城市,他和首都北京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行政体系,六部尚书,成为二都。
王正忆挨个接待,对来的大人们笑脸相迎
“王大人之子高中,特来拜访一下。”
“咱们这里好久没出过状元了,今日没想到居然是连中三元。”
“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
王正忆在一旁陪笑。
“犬子侥幸,犬子侥幸。”
这些高官平时鸟都不鸟自己的,好不容易自己的儿子他们看着前途无量了,才过来讨好自己。
不过也不怪这些人,自古以来能达到连中三元这个成就的基本上最后都混到了国家高级官员,就拿最近的商首辅来说,就是一个最经典的案例,从政能力没有看出来有多强,但是实际上最后也是当了一把手。
王承学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请大人稍微等待,王大人随后就到,到时候圣上圣旨一个月内到京城就可以,您们可以在南京多呆一段时间。”
晚上,王正忆气喘吁吁地回家,妻子李婉清走过来。
王承娴,也就是王承学的妹妹一起过来。
王正忆从小就从严看管这对兄妹,妹妹也算得上饱读诗书。
“哥哥当真中了状元,那真的是连中三元了。”
“学儿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
不仅是两名女性,阖府的下人都为之高兴。
“是啊,不仅如此,我也要调到北京了,就是说咱们全家要搬家了!”王正忆开心地说。
“也不知道是福是祸。”李婉清有些担忧地说。
“咱们家在京都的心学子弟还有很多,父亲当年的人脉还是很广的,我们去肯定是没有太大问题,重点是学儿这个成绩足够在京都扎下脚步,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两人依旧是无奈。
“好了,娴儿,快睡觉吧,过两天你哥哥就回来了。”
女儿走后,两人开始说起了真正的话。
李氏是一个富贵出身,自然是明白事理。
“这个调动是怎么回事。”
王家这一支在南京呆了很久,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开始就一直在南京。
“不过我的职位也会来到四品,到时候也可以和承学有个照应,不是太大问题。”
“但愿如此,不过我只希望我们能平平安安。”李氏说。
“等承学到了只怕是各家都会邀请,到时候还得你带着。”
“我们只待半个月,这期间内,尽量去外祖家待几天,也算是躲一下。”
“他们找学儿干什么?”李氏疑惑地说。
“你懂什么?”王正忆白了一眼。
“这金陵城未出嫁的女儿这么多,现在就盯着我们的承学呢。”
李氏恍然大悟,年轻,学历如此优异,肯定是整个金陵城的女儿家眼馋。
“该去的还是得去,老丈人还是要混的,只是咱们看着来就行。”
老丈人指的是李婉清他们家,也就是王承学外祖父家,他们很久以前就在南京作为皇商,这个和贾家的还不一样,是正儿八经的皇上,南京的各位大官都得规规矩矩有身份的那种商人。
“好。”李婉清依偎在王正忆怀中,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
门外的窗户,有一个小身影在窗前偷窥,其实家中女性地位还是要看态度,比如徐家,徐妙锦就很惨,至于王承学家中,这位小姐比祖宗还祖宗。
王承娴鄙夷的说了句。
“这么大了还这么腻歪,真是服了。”
然后挥袖离开。
屋内的二人不知不觉中已经被闺女窥探了隐私。
这几天,南京王府张灯结彩,连中三元的牌匾也挂到了屋内,之前王阳明平叛,朱厚照也就是武帝也赏过,挂在了门前。
下人们也是喜笑颜开,都知道家中的小少爷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