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良心推荐 第362章

    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

    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西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己决心以身殉国。

    “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

    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己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西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西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