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蓝玉案
《明之风云录》第11集:蓝玉案洪武年间,大明的江山在朱元璋的铁腕治理下,已逐渐从战乱后的疮痍中恢复过来,呈现出一片安稳繁荣之象。都城应天府内,宫墙巍峨,朝堂之上,大臣们每日按部就班地处理着繁杂政务,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暗流涌动,一场足以撼动整个明朝政治格局的风暴正悄然酝酿。蓝玉,这位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崛起的名将,可谓战功赫赫。他身形魁梧,相貌堂堂,眼神中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坚毅与果敢。从跟随朱元璋起兵开始,蓝玉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诸多战役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年,他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常遇春对他颇为赏识,常夸赞他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常遇春去世后,蓝玉更是独当一面,成为了明军的中流砥柱。在平定西南的战役中,蓝玉率领大军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面对当地复杂的地形和顽强抵抗的敌军,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时而分兵突袭,时而合兵围剿,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最终成功平定了西南地区,使得这片广袤的土地正式纳入了大明的版图。而真正让蓝玉声名远扬的,当属那次北伐捕鱼儿海之战。那是一场在茫茫大漠中展开的决战,敌军以为明军长途跋涉,必然疲惫不堪,且大漠环境恶劣,料想明军不敢深入。可蓝玉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亲自率军,顶着风沙,日夜兼程,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敌军面前。当看到明军的那一刻,敌军顿时乱了阵脚,蓝玉抓住战机,一声令下,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冲向敌军,这一战,大破敌军,俘获无数,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更是让元朝的残余势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无力与明朝抗衡。经此一役,蓝玉的威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朝堂上下无不对他赞誉有加,朱元璋也对他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封他为凉国公,一时间,蓝玉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大功臣,走到哪里都备受尊崇。然而,功成名就后的蓝玉,却渐渐迷失了自已。他开始变得居功自傲,行事张狂起来。在军中,他常常不顾军纪,肆意妄为。原本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掌控,规定将领们没有他的旨意不得私自调兵,可蓝玉却多次自作主张,将麾下的将士当作自已的私人武装,随意差遣,对那些稍有不顺从自已的将士,更是动辄打骂责罚,全然没了往日的谨慎与谦逊。一次,蓝玉得胜归来,大军班师回朝,按照礼制,军队行至城门时应当解除武装,有序入城。可蓝玉却觉得自已战功卓著,无需遵循这些繁文缛节,竟然率领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径直冲入城中,那马蹄声在街道上哒哒作响,百姓们吓得纷纷避让,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仿佛这不是大明的军队凯旋,而是外敌入侵一般。在朝堂之上,蓝玉也越发骄横。他常常对那些与自已意见不合的大臣们出言不逊,甚至公然顶撞,完全不把朝廷的规矩放在眼里。对于朱元璋的一些旨意,若是他觉得不合理,也会在私底下抱怨连连,这些话语传到朱元璋的耳中,让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对蓝玉的不记日益加深。朱元璋本就对功臣们心存猜忌,毕竟天下初定,他深知这些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将领们,若是有了异心,那对朱家的江山将会是巨大的威胁。而蓝玉这般张狂的行径,无疑是在触碰朱元璋的底线,也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整治功臣集团的契机。朱元璋暗中命人开始收集蓝玉的罪证,那些平日里被蓝玉得罪过的人,纷纷站了出来,向朱元璋添油加醋地诉说着蓝玉的种种不是。很快,一份罗列了蓝玉诸多罪名的奏疏就摆在了朱元璋的案头,其中包括谋反、骄纵不法、私占民田等等,桩桩件件看似都证据确凿,可实际上,其中不乏朱元璋为了达到目的而罗织的罪名。一天,毫无防备的蓝玉像往常一样入朝,刚踏入宫门,便被一群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围了起来。蓝玉大惊失色,刚想呵斥,却被锦衣卫们不由分说地拿下,押往了大理寺审讯。在大理寺那阴森的审讯室里,蓝玉起初还大声喊冤,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已为大明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落得这般下场。可锦衣卫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奉了皇帝的旨意,一心只想从蓝玉口中撬出所谓的“谋反实情”。各种酷刑轮番上阵,蓝玉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最终,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况下,他被迫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随着蓝玉的认罪,朱元璋立即下旨,以蓝玉谋反为由,对其进行族诛。蓝玉一家老小,无论男女老少,尽数被斩杀,那鲜血染红了刑场的地面,场面凄惨无比。而这场杀戮并未就此停止,朱元璋借此机会,大肆牵连其他功臣将领,但凡与蓝玉有过交往,或者在他看来有可能对皇位构成威胁的人,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暴之中。一时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那些曾经与蓝玉一通征战沙场的老战友们,每天上朝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已也被莫名地牵扯进这场祸事之中。许多开国功臣原本以为天下太平,自已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却没想到,如今却是朝不保夕,连性命都难以保全。原本在明朝的朝堂上,功臣集团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们凭借着开国的功劳,在军政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话语权。可蓝玉案之后,大量的功臣被诛杀,朝堂上的势力格局瞬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职位出现了空缺,朱元璋趁机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对自已忠心耿耿的官员填补上去,这些新上任的官员们深知朱元璋的手段,让事都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逾矩,明朝的政治氛围也由此变得越发压抑和紧张起来。在民间,百姓们听闻蓝玉案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蓝玉是咎由自取,仗着功劳肆意妄为,终究是自食恶果;也有人为那些被牵连的无辜之人感到惋惜,觉得皇帝此举太过狠辣,一场大案,让整个大明都笼罩在了一层阴霾之中。而朱元璋站在高高的宫墙之内,望着这座自已亲手打下并建立起来的都城,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已的这一举动虽然稳住了朱家的江山,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但也让许多人心寒,可在他看来,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这或许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毕竟,在这江山社稷面前,任何个人的荣辱生死,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只是,这场蓝玉案所带来的影响,却如通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明朝后续的发展,也在这动荡的余波中,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