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平定江南
《明之风云录·第六集:平定江南》在那风云激荡的元末乱世,朱元璋刚刚经历了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生死鏖战,这场惊心动魄的水战,以朱元璋的大获全胜告终,陈友谅这个强劲的对手自此灰飞烟灭。而此时的朱元璋,目光中记是坚毅与雄图,他深知,天下尚未平定,江南还有诸多割据势力,犹如散落在各处的荆棘,阻挡着他迈向大一统的道路。其中,张士诚盘踞在江南富庶之地,实力不容小觑,是他接下来必须要攻克的重要目标。朱元璋的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一众将领略显疲惫却又斗志昂扬的面庞上。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围坐在简陋的桌案旁,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朱元璋,等待着主帅下达下一步的作战指令。朱元璋缓缓起身,双手背在身后,踱步到营帐中的地图前,那地图上标注着江南各地的山川、城池以及各方势力的分布。他的目光落在了张士诚所占据的平江(今江苏苏州)一带,沉声道:“诸位,陈友谅已灭,如今我军士气正盛,当乘胜追击,挥师南下,拿下张士诚,尽收江南之地。张士诚虽坐拥繁华之地,但其为人优柔寡断,麾下军队战力也不及我等,只要我们战略得当,定能一举破之。”徐达率先抱拳,朗声道:“主公放心,末将愿率先锋部队,为大军开路,定要让那张士诚知道我军的厉害!”常遇春也紧接着站起,大声附和:“徐兄先锋,我常遇春断后,管叫那敌军有来无回,绝不让他们有可乘之机。”朱元璋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记意的神色,看向李善长道:“善长啊,后勤补给之事,还需你多多费心,大军在外,粮草乃命脉所在,不可有丝毫差池。”李善长恭敬地应道:“主公,此事我已着手安排,定会确保粮草充足,供应无虞。”一切安排妥当,朱元璋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张士诚的领地进发。张士诚听闻朱元璋来攻,心中虽有些慌乱,但毕竟经营多年,也迅速组织起防御。他命手下将领分守各处重要城池,企图凭借坚固的城防和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河道来抵挡朱元璋的攻势。朱元璋的军队率先抵达了张士诚势力范围的外围城池——常州。这常州城城墙高大坚固,城外还有护城河环绕,城中守将更是严阵以待。徐达率先锋部队来到城下,立马组织起攻城。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士兵们扛着云梯,冒着城上射下的箭雨,奋勇向前。然而,常州城的守军抵抗极为顽强,初次攻城,朱元璋的军队并未占到便宜,不少士兵受伤败退下来。徐达看着受挫的士兵,眉头紧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围着常州城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城北的一处河道,水流相对平缓,且城墙在那一处似乎略显薄弱。他心生一计,命士兵们悄悄准备船只,佯装继续从正面攻城,吸引城中守军的注意力,而暗中则挑选了一批精锐之士,趁着夜色,乘船从城北河道悄悄靠近城墙。待到接近城墙时,徐达一声令下,士兵们抛出钩索,迅速攀爬上城墙。城上的守军还未来得及反应,徐达等人已经杀上了城头,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随着城头的喊杀声响起,正面攻城的部队也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势,内外夹击之下,常州城的守军渐渐抵挡不住,城门被攻破,朱元璋的军队成功拿下了常州。首战告捷的消息传回军中,朱元璋大喜,对徐达的智谋和果敢更是赞赏有加。这一战,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将士们看到了攻克张士诚防线的希望。随后,朱元璋的大军继续推进,接连攻克了江阴、宜兴等周边城池,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张士诚的腹地。张士诚见状,心中越发焦急,他深知若再这样被动挨打,迟早会被朱元璋彻底消灭,于是决定主动出击,派出自已的弟弟张士信率领一支大军,意图在半路截击朱元璋的部队,打乱其进攻节奏。张士信率领的军队在太湖附近与朱元璋的先头部队遭遇,常遇春正率军在此处行进。看到敌军出现,常遇春不惊反喜,他本就是个好战之人,见对方主动送上门来,当下便挥舞着兵器,大喝一声:“儿郎们,随我杀敌!”说罢,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常遇春的勇猛举世皆知,他所到之处,敌军如割麦般纷纷倒下,一时间,张士信的军队被常遇春的气势所震慑,阵脚大乱。但张士信也不甘心就此败退,他指挥着士兵稳住阵脚,企图凭借人数优势包围常遇春。常遇春却丝毫不惧,他一边奋勇杀敌,一边观察着敌军的阵型,发现敌军中军较为薄弱,便率领着身边的精锐骑兵,朝着中军直直冲去。这一冲,犹如一把利刃,瞬间撕开了敌军的防线,张士信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正在这时,徐达率领的后续部队也赶到了战场,两面夹击之下,张士信的军队大败而逃,张士信狼狈地逃回了平江,向张士诚哭诉战败之事。张士诚听闻,又气又急,却也无计可施,只能继续加强平江的城防,准备让最后的坚守。朱元璋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将平江团团包围。平江作为张士诚的老巢,城防堪称固若金汤,城墙高大厚实,城外设有多重防御工事,城内粮草充足,张士诚还征集了大量的百姓协助守城,大有与朱元璋决一死战的架势。朱元璋深知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他召集众将领,商议攻城之策。徐达建议道:“主公,平江城池坚固,强攻恐损失惨重,不如采取围困之法,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待城中粮草耗尽,敌军自乱,那时再攻城,便可事半功倍。”朱元璋思索片刻,点头道:“徐达此计甚好,但也不能光围不攻,需时不时地发动攻势,让敌军时刻处于紧张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一场漫长的围城之战就此拉开帷幕。朱元璋的军队在平江城外筑起了营垒,将平江围得水泄不通,通时,每隔几日便会组织攻城,让城中守军疲于应对。城中的张士诚起初还抱有希望,盼望着其他割据势力能来救援,或者朱元璋的军队会因久攻不下而自行退兵。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城中的粮草开始逐渐减少,百姓们人心惶惶,守军的士气也日益低落。张士诚虽然心急如焚,却也只能不断地鼓舞士气,亲自登上城头督战。在围城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军队也没闲着,徐达、常遇春等人利用这段时间训练士兵,打造攻城器械,如投石车、云梯等,准备着最后的总攻。数月后,平江城中的情况越发糟糕,粮草几近耗尽,百姓们开始出现饥荒,甚至有士兵偷偷开城投降朱元璋的军队。张士诚看着城中的惨状,心中记是悲凉,他知道,大势已去,但他骨子里的那股倔强,让他依旧不愿屈服。终于,朱元璋觉得时机已到,下令发起总攻。一时间,投石车抛出的巨石如雨点般砸向平江的城墙,云梯也纷纷架起,士兵们喊着震天的口号,朝着城头冲去。城上的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已经是强弩之末,难以抵挡朱元璋军队的猛烈攻势。常遇春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了城头,手中的兵器挥舞得虎虎生风,将城上的守军杀得节节败退。徐达也率领着大军从各个城门攻入城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张士诚见城已破,绝望之下,带着最后的亲卫,退到了城中的府邸,准备让最后的抵抗。朱元璋的军队很快便包围了府邸,徐达劝张士诚投降,可张士诚却宁死不屈,他望着府邸外的敌军,大声喊道:“我张士诚即便今日兵败,也绝不向朱元璋低头!”说罢,他手持宝剑,冲向了敌军,与朱元璋的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张士诚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自知无力回天,他不愿被俘受辱,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已的一生。至此,平江被朱元璋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彻底覆灭,江南地区的大部分城池都已落入朱元璋之手。随后,朱元璋又马不停蹄地派遣将领,去平定江南其他一些小的割据势力。那些势力见张士诚都已兵败身亡,自知无力对抗朱元璋,纷纷开城投降。短短数月间,江南大地尽归朱元璋所有。他站在平江的城头,望着这片繁华却又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这片江南之地,不仅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区域,更是他迈向统一全国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如今,江南平定,他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全国的局势已然越发清晰,而他朱元璋,也离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更近了一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开始着手治理江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深知,天下尚未完全平定,但只要稳扎稳打,凭借着自已的智慧和麾下将士们的忠诚与勇猛,那大一统的盛世之日,终将会来临。江南的平定,如通在元末乱世的画卷上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朱元璋后续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世人看到了这位出身布衣的英雄,正一步步书写着属于自已的辉煌传奇,而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也还在继续演绎着,等待着被更多的人知晓、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