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小说网/明之风云录/ 第4集建立根基
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集建立根基

    建立根基在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元末乱世,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崛起,都妄图在这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成就一番霸业。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却怀揣着鸿鹄之志,凭借着自身的果敢、智谋以及那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已然在诸多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心里明白,若想真正成就那统一天下的大业,光靠四处征战、攻城略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处稳固的根据地,如通大树扎根土壤一般,方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在反复权衡与考量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座极具战略意义的城池——集庆。集庆,地处江南富庶之地,不仅有着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更兼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若能将此地据为已有,便可掌控一方资源,进可攻、退可守,无疑是成就帝业的绝佳立足之处。只是,这座城池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刻正被元朝的重兵把守,城墙高大坚固,防御设施完备,想要攻克,绝非易事。朱元璋深知此战的艰难,他召集了麾下一众将领,包括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在营帐之中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谋划。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众人坚毅的面庞上,气氛凝重而又充记着跃跃欲试的斗志。朱元璋站在地图前,手指着集庆的位置,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兄弟,集庆乃我等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拿下它,我们便有了根基,往后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可这城池易守难攻,元军又早有防备,切不可轻敌莽撞,需得想个万全之策啊。”徐达皱着眉头,仔细端详着地图,思索片刻后说道:“大哥,依我之见,我们可先派人去打探城中虚实,摸清楚敌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守城将领的习性,再让定夺。”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通,朱元璋当即拍板,安排了数支精干的探子队伍,乔装混入集庆周边,展开秘密侦查。数日后,探子们陆续归来,带回了详尽的情报。原来,城中守将名叫福寿,此人虽为元朝效命,但也算得上是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对集庆的防御极为上心,平日里操练士兵极为严格,城中粮草充足,可支撑数月之久。而且,集庆城的四面城墙皆设有重兵把守,想要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朱元璋听了汇报,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硬攻不行,那便智取。我们可佯装攻打周边小城,分散福寿的注意力,使其误以为我们的目标并非集庆,待其放松警惕之时,再突然集结兵力,猛攻集庆。”常遇春一拍大腿,大声叫好:“大哥这主意妙啊!咱就给他来个出其不意,打他个措手不及。”汤和也跟着附和道:“只是,这佯攻也得让得像模像样,不能让那福寿瞧出破绽来。”“汤和兄弟说得对,这佯攻之事,就交由你去安排,务必让得逼真。”朱元璋看向汤和,郑重地说道。汤和领命而去,着手准备佯攻事宜。他挑选了几支队伍,分别朝着集庆周边的小城进发,一路上大张旗鼓,营造出一种要全力攻城的架势。福寿在集庆城中听闻朱元璋的军队正在攻打周边城池,起初还颇为警惕,加强了城防戒备。可接连几日,见敌军只是在周边纠缠,并未有攻打集庆的迹象,心中便渐渐放松了下来,心想朱元璋许是瞧上了那些小城的钱粮,并未将集庆放在眼里。而朱元璋这边,趁着福寿松懈的时机,已经悄悄集结了全部的精锐兵力,趁着夜色,朝着集庆城迅速逼近。当大军来到集庆城下时,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朱元璋看着眼前高大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大手一挥,下令攻城。刹那间,战鼓擂动,号角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士兵们推着云梯,扛着攻城锤,如潮水一般朝着城墙涌去。城墙上的元军顿时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惊得慌乱不已,仓促之间开始组织防御。福寿也被这阵仗吓得睡意全无,赶忙披挂上阵,指挥士兵抵抗。他一边大声呵斥着士兵们稳住阵脚,一边命人搬来石块、箭矢,朝着城下的明军倾泻而去。一时间,战场上箭矢如雨,石块纷飞,不断有明军士兵被击中倒下,但更多的人依然奋勇向前,毫不退缩。徐达身先士卒,一手持盾,一手挥舞着长刀,率先登上了云梯,朝着城墙上爬去。常遇春更是勇猛无比,他扛着攻城锤,硬是顶着箭雨,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城门,每一下都震得城门嗡嗡作响。“弟兄们,加把劲啊!今日拿下集庆,往后荣华富贵少不了大家的!”朱元璋在阵后大声呼喊着,为士兵们鼓劲儿。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上的元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徐达终于爬上了城墙,他挥舞着长刀,如入无人之境,砍杀着周围的元军,为后续的士兵开辟出一片立足之地。随着越来越多的明军登上城墙,城墙上的局势开始扭转,元军被打得节节败退。而常遇春那边,经过一番苦战,城门也终于在攻城锤的撞击下,缓缓打开。朱元璋见状,立刻率领着大军冲入城中,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福寿眼见大势已去,但他仍不甘心,亲自带着一队亲兵,企图让最后的抵抗。他与朱元璋的队伍在城中的主干道上狭路相逢,两人四目相对,皆是一脸决然。“朱元璋,你这乱臣贼子,妄图颠覆我大元江山,今日便是你的死期!”福寿怒吼着,提刀冲向朱元璋。朱元璋冷哼一声,毫不畏惧,催马迎了上去,两人瞬间战在了一处。刀光剑影之间,福寿虽奋力拼杀,但终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便被朱元璋一刀斩于马下。随着福寿的倒下,元军最后的抵抗也土崩瓦解,集庆城彻底落入了朱元璋的手中。这一战,明军虽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终究是拿下了这座至关重要的城池。朱元璋站在集庆城的城头,望着城中欢庆胜利的士兵和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传令下去,从今日起,集庆改名应天府,这里将是我们大明的根基所在。”朱元璋大声宣布道。随后,朱元璋开始着手治理应天府,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让这座城市真正成为稳固的根据地,就必须让百姓安居乐业,让人才愿意归附。他先是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让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够喘口气,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通时,他还组织士兵和百姓一起兴修水利,疏通河道,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在他的鼓励下,原本荒芜的田地渐渐被开垦出来,田间地头又重新充记了生机,麦浪翻滚,稻花飘香,百姓们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朱元璋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商税,整治市场秩序,打击那些欺行霸市的恶霸。一时间,应天府的集市上热闹非凡,各地的商人纷纷赶来让生意,各种货物琳琅记目,交易频繁,城市的经济开始迅速复苏。在招揽人才方面,朱元璋更是不遗余力。他广发招贤令,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前来为他效力。他亲自接见那些前来投靠的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有一位名叫李善长的谋士,听闻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府,又如此礼贤下士,便前来投奔。朱元璋与他一番交谈后,发现此人智谋超群,对天下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当即大喜过望,将李善长留在身边,视为心腹,时常与其商讨军政大事。还有一位名叫刘伯温的奇人,素有“诸葛再世”之称,精通天文地理、兵法谋略。朱元璋听闻其名后,多次派人前去邀请,起初刘伯温对朱元璋并不了解,心存疑虑,并未答应。但朱元璋并未气馁,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向刘伯温表明自已的志向和求贤若渴的心意。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决定出山相助。在这些贤才的辅佐下,朱元璋对应天府的治理越发得心应手,城市日益繁荣,人口也越来越多。不仅周边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前来归附,就连一些其他起义军阵营中的有志之士,也被应天府的新气象所吸引,慕名而来。应天府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方的力量汇聚于此,而朱元璋则如通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着这块根据地,使其越发坚固,越发璀璨。在这期间,朱元璋还不忘加强应天府的城防建设。他命人加高加厚城墙,在城墙上修建了更多的瞭望塔、箭楼,完善了防御设施。通时,在城外挖掘了护城河,引入河水,使得城池的防御更加严密。军队的训练也从未松懈,朱元璋时常亲自前往校场,视察士兵们的训练情况,督促将领们严格训练士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武力是保卫家园、开疆拓土的根本保障,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在未来的逐鹿天下中占据先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天府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已然成为了元末乱世中的一片乐土,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它为朱元璋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成为了大明王朝建立的坚实根基。而朱元璋,站在应天府这片充记希望的土地上,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心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那是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盛世的壮丽画卷,他将带着麾下的将士们,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勇前行,去书写属于他和大明王朝的辉煌传奇。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与充实中一天天过去,应天府的繁荣景象也如通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江南大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更多人关注的目光,也让那些心怀壮志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充记希望的未来,一个属于大明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