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7章

    投湖而死的付家班大师兄蒋榴红,到底有没有被白鹭私下送荷包,此时已经不重要。

    而他是自尽还是被迫淹死,也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皇帝已经认定了皇后给贤妃下绊子。

    就算贤妃也不清白,背后有小动作,可加上太后掺和进来,非要抬举皇后“病愈”……

    皇帝还怎么可能彻查是非。

    他要的,不过是皇后不轨的结果罢了。

    所以白鹭在刑房招与不招,有什么要紧?

    她已经成了皇帝用来震慑皇后、忤逆太后的小小棋子。

    此番必死无疑!

    “把那条送给太后的心经抹额,拿来吧。”

    绯晚打发婢女回观澜院去拿寿礼。

    待抹额拿来,绯晚让茉莉把抹额送进仙月宫。

    “小主,不如奴婢去?”

    香宜自告奋勇。

    只因茉莉平日里闷头做事,不懂讨好主子,去了仙月宫那种局面复杂的地方,怕出岔子。

    “不,就让茉莉去。”绯晚给了茉莉一个安心的眼神,“送了寿礼,让陛下知道你去过,就可以回来。若是遇到有人刁难,规规矩矩的,不用多说什么,自然不会有事的。”

    茉莉接了礼盒,轻轻福身:“就算有事,奴婢也不怕。”

    她转身就走。

    今天和小主一起收拾了瑞王,等会到了寿宴现场,面对瑞王,当然危险。

    可她愿意为小主做任何事。

    只因小主把她从辛者库捞出来,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给她尊重,给她温暖,她就随时做好了为小主赴汤蹈火的准备。

    如果瑞王敢当众揭发小主。

    若是最后抵赖不过,她就一个人把罪过承担。

    死怕什么呢?

    谁也不会明白,死之前能在小主身边过上堂堂正正做人的日子,对她而言,有多么珍贵……

    “太后娘娘,这支舞,是宫中乐坊的舞姬们排演了两三个月,特意为您献上的,您瞧着怎么样?”

    贤妃回到寿宴现场时,皇帝和太后也刚回来没多久。

    场中塌陷的台子早已更换,宫廷舞姬上百人,伴作瑶台仙女,献上一曲排场盛大的《云宫讯》。

    一时间仙乐飘飘,环佩叮当。

    仙月宫大殿上方,忽然亮起一轮硕大的明黄圆灯,像是云海里升起的月亮。

    衬得整个宫殿,仿佛真的变成了天宫仙境。

    前来贺寿的群臣都被这场面震撼到了。

    就是一直气不顺的太后,也一时看住,难以移开目光。

    这场盛大的歌舞足足演了两刻钟还多。

    曲毕的一刻,皇帝步下御座,躬身朝上拜寿:

    “太后福泽深厚,如瑶池王母。儿子率群臣百官,率天下子民,恭祝太后长寿无疆。”

    “祝太后长寿无疆!”

    殿中齐声高呼。

    乌压压所有人都跪倒在地。

    太后暗沉的脸色,终于有了些和缓。

    还露出一丝丝微笑来。

    不管皇帝如何忤逆,看来,还是不敢和她真正撕破脸的。

    她陪伴先帝多年,风风雨雨走来,积累的威势,岂是轻易能被盖过的呢?

    “皇帝有心了,哀家很欣慰。”

    “只要你勤政爱民,敬天地敬祖宗,恪守规矩礼法,便是对哀家最好的贺寿。”

    “众卿请起。”

    太后极有威仪地言道。

    这个时候,还不忘了在言语间敲打皇帝。

    皇帝淡淡一笑。

    并未计较。

    回头言道:“还不把朕给太后准备的寿礼,献上来。”

    第127章

    老太太想干嘛

    御前的宫人抬上来一只几乎人高的黄绫锦盒。

    盒子本身便价值不菲。

    是极其稀少的南海沉香木整块雕刻而成。

    上嵌玳瑁珠宝,描金绘凤。

    两个宫人将盒子平放端好,御前大太监曹滨之下的另一个首领太监,笑眯眯又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打开了锦盒。

    盒盖掀开的一刹那。

    珠光宝气,明晃晃闪了满殿人的眼。

    “启禀太后娘娘,这是由极品的上古犀角,配以上古象牙,制作而成的云纹灵宝如意。上头镶嵌着翡翠、羊脂玉、水晶、玛瑙、珊瑚、赤金、琉璃、砗磲等八种珍宝,都是贡品中精挑细选的珍品。

    陛下早在一年前就命内务府造办处着手寻找珍惜材料,找到了材料又挑选匠人,乃是十八位能工巧匠,雕了半年之久,才做成了这样一柄如意。

    上面的蝙蝠、寿桃、蓬莱仙岛那是栩栩如生,您老人家瞧瞧,这是陛下祝您福寿绵长的一片心意!”

    太监很会说话。

    顿时引发殿中阵阵赞叹。

    赞如意的,赞材料的,赞雕工的,当然最多的还是称赞帝王孝心。

    大殿里一片嗡嗡嗡。

    太后瞧着那硕大的如意,却是并没有多高兴。

    脸色清淡,只略略点了点头。

    方才还称赞“皇帝有心”,这时候,却一句话都没说。

    嫔妃席上,许多宫妃也是大开眼界,特别是位份不高的小嫔妃们,没见过太多好东西,顿时被这极尽奢华的如意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看。

    吴想容身后坐着秋常在。

    悄悄地问:“吴姐姐,这么大的如意,能用来做什么呢?”

    吴想容微微偏头,小声告诉她:“什么用也没有,摆着看吧。”

    “摆在慈云宫里?”

    应该挺占地方的。

    吴想容用帕子遮住自己撇下的嘴角,“太后不稀罕,怕是不会摆!”

    秋常在还没理解,兀自在说:“如意用来安枕最好,要是这如意再做小一点,太后兴许能放在寝宫。”

    吴想容噗嗤笑了。

    “你也信它能安枕?姐姐教你,你听着,这东西没那么高贵,它原本就是个痒痒挠。”

    秋常在微怔。

    吴想容在芷书去长乐宫的时候,一直紧张盯着仙月宫这里的局势,精神紧绷了半天,这时候看事情告一段落,才暂且放松些许。

    乐得跟人聊聊天。

    便歪了身子凑更近一些,小声告诉秋常在:

    “上古时候这东西就有了,听说书里有记载呢。它啊,形状弯弯的,带个头,是人们用来搔背的,有个诨名叫做‘不求人’。估计那时候的人洗澡少,身上总痒痒,必须得时常挠一挠。

    听说后来啊,文人墨客拿着它谈讲学问,除了随时能伸到后背挠痒,还能在上头写些东西,当是笔记。咱们现在当官的上朝拿的笏板,就是这东西演化出来的。

    它挠痒的用处呢,就演化成了如意。放卧房枕边,随时备着搔痒,时间长了便有个文雅的说法——安枕。安什么枕,不过是痒了挠一挠,就安了!”

    秋常在听得一愣一愣的。

    “……姐姐真有学问。”

    吴想容得意:“学问不敢当,杂七杂八的东西我都略懂些。”

    “那……陛下送太后这么大一个痒痒挠……”

    “哎,倒也没这么粗俗。从大梁朝之前的朝代起,如意就越来越奢华了,珍珠玉石做出来,挠痒痒在其次,主要是好看。咱们太祖爷可喜欢赏朝臣如意了,一来二去,这东西谁还在乎它能不能挠痒,就是贵重的礼品。”

    秋常在恍然点头。

    原来是这样。

    她当年得宠的那一小段时间里,也得过陛下赐的一柄小小的玉如意。

    现在还在柜子里珍重放着呢。

    “可太后为什么不喜欢?”秋常在还有不解。

    就算吴想容不告诉她,她自己都看出来太后确实不大稀罕这东西了。

    “哦,这个么……”吴想容用帕子按了按脸颊上的香粉,决定不说实话,“可能是嫌太奢华了?”

    恰好这时候太后开腔。

    当众责怪皇帝不知节俭。

    费了那么多珍珠宝石,做这么个华而不实的东西。

    “四处有天灾,还有兵祸未平,哀家看着这如意,实在有些心痛啊。”

    秋常在便信了。

    吴想容坐正了身子,暗暗垂了眼睛。

    她是不如昭妹妹樱妹妹聪明,可也不傻。尤其跟了皇帝这么多年,还能不知道他最忌讳什么。

    皇帝最讨厌被人强行压制嘛!

    太后今天在殿上,可没少给陛下添堵。

    看情形,这矛盾大概不是一天两天了。

    那么陛下送这么个礼,可就有点门道……

    如意安枕,是让太后好好睡觉休息,别多管闲事。

    痒痒挠,是让太后闲了没事自己挠痒痒,“不求人”,也别“扰人”。

    做得这么奢华,或许是表示,只要您老人家安安静静颐养天年,朕就保您晚年富贵无忧?

    吴想容暗暗咂摸猜测着。

    心想等见着绯晚和芷书,得让她们说说,自己猜得对不对。

    “小主,长乐宫事发,贤妃娘娘暂时无事,不过樱小主刚才被太后贬为庶人,打入冷宫了。”

    侍女金蟾接到了外头传来的最新消息,悄悄耳语。

    吴想容身子一震。

    难以置信地看向主位上的太后。

    老太太想干嘛?

    还嫌今天惹陛下不够呢?

    就见皇帝说,太后五十大寿,寿礼必须集天下珍宝于一物,再奢华也应该。

    太后却不以为然。

    当众决定,要把那柄硕大的如意拆了变卖,换成金银,送到江南去赈灾。

    忠清伯立刻跟风,为江南捐了八百两银子。

    陆续有人朝臣或命妇站起来,凑趣捐钱捐物。

    没多久,竟集了几万两赈灾银。

    虽然对赈灾来说,这钱杯水车薪。

    但数目也不算少,若传出去,太后寿宴不收礼,反率领群臣为赈灾募集几万银钱……

    真是贤良啊!

    “太后体恤百姓,是国家之福,朕替天下子民多谢太后!”

    皇帝自始至终没反对,最终还含笑赞许。

    吴想容望着皇帝,却觉得后背凉飕飕的。

    缩了缩身子,她闷头吃菜。

    决定接下来老实猫着,猫到寿宴结束。

    “陛下,臣妾也有一礼,敬献太后。”

    席间,站起了庆贵妃。

    第128章

    让昭贵人出家

    “你有什么礼?”

    太后对庆贵妃,倒是和颜悦色。

    只因庆贵妃平日里十分规矩,大多时间都在自己宫里养病,不常出来。

    但凡出门,都是去太后和皇后宫里尽礼数。

    从来让人挑不出错。

    而且笃信佛教,与人为善,名声极好,太后也是很喜欢她的温柔和顺的。

    “臣妾一衣一食,都是皇家恩泽,一时想不出可以敬献太后的寿礼。于是,便从今年立春时候起,沐浴熏香,每日给太后抄一段经书。终于在寿诞前两日,抄完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此言一出。

    殿上再次响起惊叹声。

    太后也不禁动容。

    “你抄了整部经书?”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