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谢听澜招供,“死士”招供,再加上谢蕴死前留下了悔过书,也说不该帮兄长筹谋谋反之事,以致恨错难返。燕王谋逆,这罪名钉实了!
肃清帝先发一道旨意,让燕王回京请罪。
这道旨意伴随着另外一道旨意下了燕州知府,让燕州知府把燕王拿下,押解入京。
燕王不得不反了!
但是,有差别了。
他把自己的懦弱和犹豫拿出来在众人面前溜达了一圈,威望尽丧。
这个时候,那些一同谋逆的人,便都希望能有一个魄力果断的人出现,取代燕王。
当然,他们是知道有这个可能,才会这样希望。
这个可能是无相告知的,无相和淮王这段日子暗中奔走便是为着这个。
在燕王起兵之前,各地有消息传出,说南疆部将与沙国人勾结,让沙国士兵进入南疆境内,战争一触即发。
随即,有多个地方出现山贼匪徒作乱,他们占山为王,滥杀无辜。
一时间针对朝廷的声讨四起,燕王一怒之下,揭竿而起,发檄文讨伐,直指皇帝昏庸,武将无能,奸臣当道,他要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愿有志之士追随。
但是,这檄文发出去了,他也揭竿而起了,却只有那几处山贼作乱,他的私兵也仅仅只剩下三千人,便是把燕州这边散养的五百府兵,也不过三千多人。
原先雍县转移出去的私兵,约有三万五,由马聪愚统领,按照之前的约定,一旦他发檄文声讨,马聪愚则起兵先拿下苏,松,嘉三府。
因为这三地距离江南道的卫所最远,他三万兵力拿下这三地,没有一点问题。
可马聪愚没有任何动静,派人去找,马聪愚与私兵不翼而飞。
本来私兵从雍县分几批转移出去,便是分散转移到这几个州府,多半藏匿在山上,提前囤好粮食,打算之后再由无相和淮王运送供给。
这几处的官员虽不说全部收买,但要紧的关卡都有自己人,筹谋这么多年,是不会在这上头有什么闪失的。
燕王整个人都要疯了,在燕王府打砸一通,双眼布满了红血丝,狰狞地冲无相和淮王吼道:“本王的兵呢?马聪愚呢?日日追着本王要起兵,如今檄文发出去了,要起兵了,但本王的兵呢?”
他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不顾伤势还残留的痛,在凌乱的书房里来回暴走着。
无相和淮王一脸的惶恐和困惑,都说不知道为什么马聪愚不起兵。
无相单膝跪地,道:“王爷莫气,卑职明日便和淮王殿下一同去找马聪愚,务必让他立刻起兵,控制苏松嘉三府。”
“一定有问题,一定有问题。”燕王双眼突出,神色可怖,“马聪愚不敢这样做,一定有人授意!”
他还没完全糊涂,能让马聪愚听话的只有他和无相。
他伸手指着无相的鼻子,“是你,你背叛了本王。”
无相大呼冤枉,“王爷,卑职怎么可能背叛您?私兵的存在,只为推翻肃清帝,让您顺利登基为帝,您是亲王,您才名正言顺,卑职不过一介草民,便是得了私兵,也不过区区数万,根本没有号召更多人追随。”
燕王盯着他,没错,无相不可能背叛他,无相没有这号召力。
便是庐州大石村没有被捣毁,连同各地以山贼名义存在的人加在一起,也只有几万兵力,而且许多还是乌合之众,连像样的武器和甲胄都没有的。
所以,他们才需要山贼先行,乱暴起,散发战争危机的谣言,再能声讨肃清帝的无道,引得更多人追随。
只是这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起兵者要是当今正统,他是文帝爷的儿子,先帝的皇弟,有这身份名头在,才会有底层的百姓追随。
毕竟,这天下,日子过不下去的人实在太多。
第1281章
一定要守住燕州
既然不是无相,他把眸光看向了淮王。
淮王正欲辩解,燕王却摇摇头,“也不会是你。”
淮王:“……”连遭怀疑都不配?
燕王当然不会怀疑淮王,因为他身无长物地来到燕州,这些年在京城也没经营出点成绩来,远不如谢蕴。
他来到燕州之后,这里的人见了他,嘴上尊一句“王爷”,背地里人人都是瞧不起他的。
他号令不了马聪愚。
燕王慢慢地冷静下来,缓缓坐下,眸光在两人脸上扫过,“你们说,到底是马聪愚被招安了,还是有人想摘本王的果子?”
无相依旧跪在地上,想了一想,道:“招安不可能,从王爷发檄文到如今不过几日,且我们兵力分散在五六个州府,且先后转移足足用了大半年,朝廷根本无法查出,又如何能找到马聪愚,再招安?”
燕王眸光冰冷刺骨,“所以,有人想要摘本王的果子了,是谁?”
他这些年招揽的人,自然也是有皇亲国戚,但亲王只有他与淮王两人,所以,这果子不是谁都吃得下。
他把那些人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竟是毫无头绪。
因为,他的部属里,就数那群皇亲最没本事,最无能,虽不是个个都像谢听澜,可着实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最值得怀疑的,依旧是无相。
可自从他存了谋反之心,把无相招揽过来,他一直都忠心耿耿。
甚至许多事情都是他帮忙出谋献策。
可以说,没有无相,就没有今日的势力,私兵也囤不起来。
如果他真有问题,这会儿也不该在这里,而是檄文一发,便立刻逃走。
“五弟,你连夜带人去一趟,先生留下。”燕王还是不能排除无相,必须要把他留在身边,至于淮王,他是最信任的。
燕王当即叫他们磨墨,写了一封信交给淮王,“告诉马聪愚,立刻攻下苏,松,嘉三府,再把沈家家主扣押起来,带到本王面前来。”
淮王接信,道:“是,我连夜出发。”
“去吧!”燕王微微颌首,再吩咐无相,“叫金修德和贺双志来见本王。”
两人一同走出去,交流了一个眼神,什么话都没说。
不多时,燕州知府贺双志和金侧妃的兄长金修德来到。
燕王整个人已经从方才癫狂的状态里恢复过来,冷静地下令,“贺双志,燕州必须要守着,如今燕州可用之人,连同衙门的一同整合起来,有多少?”
贺双志道:“回王爷的话,约有四千五人,其中精锐有两千。”
五千兵在燕州已经很多,但是燕王说:“太少,务必要守住城门,任何人不得进出。”
一旦朝廷发兵讨伐,五千人是守不住燕州的。
好在,朝廷还要剿匪,这一步棋是没有出差错,否则的话,他起兵便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下官已经下令关闭城门,挖断了官道。”贺双志说。
燕王看着金修德,“一旦开战,粮食不能少,之前未做准备,明日开始你全城购买粮食,先囤起来。”
金修德这些年几乎把家财都散尽了,如今购买粮食,他显然也不拿银子出来,还是要他出。
他便有些不满了,道:“只怕城中的粮铺会全部关闭,这粮食也不好买的。”
燕王眼底透出阴冷的光芒,“那就破门而入,抢!”
金修德一怔,“我们乃是正义之师,若抢粮,岂不是成了盗匪?哪里还会有百姓追随?”
燕王冷笑,“你傻?让府衙的人去抢粮,对外宣称说运往南疆打仗,如此惹得燕州百姓震怒,再叫人振臂高呼加入起义军,岂不是可以壮大本王的军队,一举两得?”
金修德听得不用出钱,自然高兴,道:“是,那便让贺大人配合了。”
第1282章
没当回事
这一晚,燕王彻夜未眠。
这不是他原本一直想的计划。
从地方起事,甚至在京城都没有自己的人,要杀到京城去,何其艰难?
他和无相原先的计划不是这样的。
他们想的是兵马到一定数量,慢慢地往京城附近一带转移,先安顿下来,等待合适时机,那时候有谢蕴在京城谋划,能得到部分世家的支持,毕竟当时送了不少顾驸马的女儿进世家里为妾。
然后挑选合适时机,最好是战乱,再到山贼和流民作乱,他的人马在京外集合直接杀入京城逼宫。
可现在因着大石村出事,谢听澜被抓,死士在他们手中,竟逼得他在这个时候起了事。
这也是他当初为何犹豫不起,因为胜算太低。
地方作乱,影响不到京城。
虽说百姓知晓有这么个事情,也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关注,可很多人认为这场所谓的起义,还有那一篇檄文实在太过可笑。
且不说沙国如今有没有攻打南疆的事实,就算有,沙国狼子野心许久,他们卷土重来也不是没试过,怎么能说是皇上无道呢?
至于武将无能,这也还没打起来,没有战败的消息,又怎么算得上武将无能?
如今国富民强,燕州地属江南,也是富庶之地,这日子过得不知道多好,整这么大的怨气做什么?谁能相信?
所以,大家都等着看燕王什么时候被擒获,谋反是要砍头的,燕王满府的人头不知道有多少颗呢?他们等看砍头。
再有部分人认为,商国有北冥王,他连沙国人都打跑了,还怕几个逆贼不成?
所以,百姓说到最后,反而最好奇的就是燕王为什么要谋反。
虽然说想当皇帝无可厚非,但这风险太大啊,放着富庶地方的藩王不做,非要拿全家人的脑袋去当筹码,博那万中无一的机会,岂不是太傻了吗?
要是说为母报仇,也谈不上,毕竟老荣太妃死之前,已经病了数年,燕王自己都回来侍疾过,加上太后对老荣太妃是真不错了,燕王应该感恩才是,怎么还谋反呢?
看来是权力熏心,想瞎了心了。
燕王这辈子都没试过被人这么热烈地讨论过,他一直以来的存在感都极低,甚至是先帝在位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记得他的。
其实不止百姓,很多官员都不解。
燕王是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而且如果要谋反,为什么不趁着朝廷对外用兵的时候起呢?
这个时候起兵能有什么胜算?
两地用兵的时候不起,如今就该继续蛰伏才是,现在起哪里来的胜算?
所以,官员们也都不着急,不担心,横竖燕王的兵马打不到京城来,穆丛规的兵就可以把他们全部给剿灭了。
京城,依旧是歌舞升平。
北冥王府这边也没什么动静,至少表面上没有。
肃清帝则下令穆丛规剿匪,免得山贼祸害了百姓。
至于对燕王谋反,肃清帝甚至都没有召集群臣商议,倒是留了北冥王在宫里用膳的次数多了。
御书房里,兄弟二人刚用了膳,读着前方传来的消息。
“还是没有动静啊。”肃清帝觉得很奇怪,按说这个时候,躲在燕王背后的那个人该出动了。
“再等等看。”谢如墨倒不急,他心里大概是有些数了,“眼下要留意的反而真真是沙国与西京。”
“你觉得不是障眼法?”肃清帝问道。
“燕王认为是。”谢如墨缓缓地摇头,“但臣弟认为不是,就算沙国不是大肆来犯,估计也不会让南疆好过,皇上难道不觉得南疆这两年太过平静了吗?沙国能甘心就这么把南疆还给我们,而不来刺挠一下?”
第1283章
确实有外乱
肃清帝看了他一眼,“自然是你的威名震慑了沙国,而且,维克多是真怕了你。”
谢如墨自然不觉得他说的是真心话,有些阴阳了,笑笑道:“皇上高看臣了,臣没有这般厉害的震慑力,而且维克多也不是怕了臣,他们只是被打得山穷水尽了。”
“既然是山穷水尽,这短短两三年,他们怕是也很难恢复元气。”
“按照正常推断,就算他们没有恢复元气,也不会让我们顺利地发展南疆,他们会时而恶心我们,可一直都没有。”
肃清帝望着他,“你觉得是有人跟他们勾结,让他们等待时机?”
“有这个可能,不是吗?”谢如墨说。
之前他们便分析过这个问题,皇上也偏向这个想法的,只是可能从主观上来说,他不愿意接受。
肃清帝嗯了一声,也没再说什么。
谢如墨看了看他,到底是把到嘴边的话给掐回去了。
其实,皇上知道王彪不中用的,如果要防着沙国,让他再度上南疆战场是最佳选择。
皇上还是不甘心踏出这一步。
当初用惜惜使得他释了兵权,如今怎么会轻易交还?没到最后一步,他不会走这步棋。
所以,这几日留他在御书房商讨,也没有任何作用。
御书房里一时静默,谁都没说话。
吴大伴只得命人再上一杯热茶,缓和缓和。
良久,肃清帝才开口,“朕信你猜测的,但朕也相信齐麟和方天许,纵然王彪久不上战场,但有他们辅助,相信王彪也能应付得来,王彪虽没你骁勇,却也是沙场老将,并非不中用的。”
谢如墨没说话。
附和与反对都不适合。
附和的话说不出,皇上认为王彪行,是因为王彪打过胜仗,可惜,以多胜少算不得多大本事,而且自从他受伤之后,对打仗有恐惧。
王彪驻守南疆,几乎毫无建树,疏于练兵不说,终日还耽于逸乐,皇上怎会不知?
反对,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说,免得激怒了他,导致他之后做出一些意气的决定。
说到底,还是皇上对他信任不够。
他起身告退,肃清帝扬手,“去吧。”
回到府中,于先生送上消息,是王五他们成立的探子营打探回来的,与萍无踪的消息吻合。
沙国真的动了。
沙国三十万兵马,往边境而去。
元帅依旧是维克多。
三十万兵马或许有水分,但不低于二十万。
于先生道:“估计明日,最迟后天,皇上也会收到消息,探子营透露给齐麟,齐麟会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回京城的。”
“嗯!”谢如墨点点头,没有意外。
“皇上会再派你上南疆吗?”宋惜惜问道。
谢如墨苦笑,“不知道。”
宋惜惜皱起眉头,“原先他还是信你的,怎么到了关键时候,又不信了啊?”
于先生道:“此信任非彼信任,用王爷办差的时候是信任的,但要交还兵权则不信任了。”
宋惜惜真是烦透了这种猜忌,却不得不接受他们的皇帝是这样的人,“成凌关有什么情况吗?”
“暂无。”于先生道,顿了顿,又说:“成凌关就算有问题,也不大,萧家军能应付,他们也不会大肆来犯,边线的制定还是需要通过谈判的,一旦他们动兵,就失了这个机会。”
“西京那边,冷玉长公主已经全面掌权了吗?”宋惜惜再问。
谢如墨道:“没这么容易的,能控制好朝中局面就不错,我们防一防苏兰石。”
第1284章
你只能选择相信
穆丛规有条不紊的剿匪。
王爷提到的那些地方,他早就开始探查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