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谢如墨回以同样冰冷的话,“苏大人这话真叫人心寒啊,我们从不包庇易昉,你们是要包庇灭了宋家一门的探子吗?非要这样类比,那么就该是用这一百零八刀还回给作恶之人,而不是施加在无辜妇孺身上,苏大人这样说话真让人怀疑,你是不是真心想为无辜被害的人讨回公道。”苏兰石被怼了一句,心里不服,“宋家并非普通百姓,纵是满门孤寡,却是侯爵之家。”
“所以呢?侯爵之家的命不是命吗?苏大人有官身,你的命也不是命?要比百姓低贱?”
苏兰石忿忿地道:“我并非这个意思,北冥王急什么?”
谢如墨不理会他,只继续看案宗,长公主与其他使臣都在认真地看,对苏兰石也显然是懒得理会的。
等大家都看完了,双方都表示很遗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态度都是真挚的。
屠村与灭门,都是惨案,两国既然坐下来谈判,那么就要尊重已发生的事实,因此不会就已知的事实进行反驳和质疑。
第958章
人命不可互相抵消
长公主先说话,她认为是商国没有遵守两国不伤平民不杀俘虏的协定在先,在战时屠戮百姓,虐杀战俘,是人神共愤的事情。
而西京探子屠戮宋家满门,也同样犯下了弥天大错。
“我们要和平谈判,双方必须要认同这样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前提,我们才能开展两国和平的协商。”
译官翻译之后,谢如墨和商国这边负责谈判的官员一致认同。
那么谈判就正式开始了。
西京提出五个的条件,第一,商国正式向西京被杀的百姓道歉。
第二,赔偿黄金万两。
第三,赔偿粮食三十万石,由商国派人送往西京。
第四,鹿奔儿城签订的和约无效,也就是说,边线依旧要按照和约之前制定。
第五,战北望、易昉和萧承必须交给西京处置。
饶是已经做好了准备,但西京这些条件还是让商国人无法接受。
谢如墨道:“第一第二条件我们都可接受,但赔偿三十万石粮食以及边线前移,我们不能同意,我们是有错在先,这点我们认,但宋家灭门也与成凌关一事相干,因此是两方都有过错,第五条,易昉可交给西京处置,但萧承并不承担主责,那时他重伤,罪在没有约束麾下,因此他该由我国处置。”
西京大学士高功道:“宋家灭门,乃是你们先违反协定引发的祸事,西京有错,但你们也要为此负上责任。”
“高大人这样说就是不尊重我们方才大家都认可的事实了。”李德槐指出,“方才长公主也说了,双方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和平的协商,宋家灭门是西京探子所为,不管西京探子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拿满门老弱孤寡下狠手。”
长公主道:“我们尊重这个事实,因此在宋家灭门惨祸上,我们也愿意遵循第一条第二条,对宋家遗孤道歉以及赔偿黄金万两,如此第一第二个条件相抵,本宫请商国不要忽视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你们杀降屠村,违反协定在先,所以你们承担主责,赔偿也因应增加。”
相抵,意味着不可再提起宋家灭门之事。
但谢如墨肯定是不同意的,谢如墨是要把萧大将军从这第一第二条摘出来,宋家的事摆在谈判桌上,最大的目的是要萧大将军从此事里脱身,“既然说到尊重事实,那么请西京也要尊重萧承在鹿奔儿城发生的事情上,他只是承担了无法约束麾下的罪责,他没有下令且没有参与杀降屠村。”
萧承不是西京此行目的之一,把他牵连进来,自然是为了更好地谈条件,所以西京也不会轻易松口。
不仅不松口,他们还把战北望牵了进去,认为要说监督不力管束无方,战北望作为鹿奔儿城的行动将军,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于谈判战略,战北望自然也是要护下的,第一天的谈判就妥协了交出战北望,等同是开了一个缺口。
因此,西京要的三个人,商国只同意交出易昉。
就这样,第一天的谈判你来我往,只有第一第二个条件算是达成共识,那就是互相道歉赔偿。
长公主在第一天的谈判结束之前说了一句话,“你们如果打算用宋家灭门之事便全然抵消鹿奔儿城的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谢如墨也道:“都是人命,不可能是互相抵消的,这是对惨死的人的极度不尊重。”
因而今天的谈判可以说是没什么进展。
第959章
易昉有什么底牌
西京使臣离开鸿胪寺回会同馆之后,商国负责谈判的人还没离去,留在鸿胪寺继续商议下一场谈判。
穆丞相也参与了讨论,“粮食要赔偿的话,也不可能赔偿这么多,他们去年粮食失收,军饷不足,如果我们赔偿三十万石的粮食,等同是给了他们打仗的军饷,所以粮食这块死活得咬住,可以赔偿,但不能超过三万石。”
顿了顿,穆丞相继续说:“还有,皇上的意思是,边线也是不能退让的。”
说完这两句话之后,他就走了,看北冥王谈判的节奏,他很放心。
刑部那边,战北望要求见李立。
昨晚同易昉说完之后,他觉得易昉说的有法子让西京带走萧大将军,让他很是担心,可回去左思右想,也想不到易昉有什么法子能让西京带走萧大将军,所以便求见李立。
“她真这样说?”李立亲自来见战北望的,“那她可有说用什么法子?”
战北望摇头,“没说,问了她也没说,但她制定了逃跑的路线,显然她很有信心可以说服西京人把萧大将军也带走。”
李立还不知道谈判的结果,但萧大将军肯定会被拿在谈判桌上来说事,如果商国这边不同意,西京是带不走他的。
如果是谈判结束之后,那么西京又有什么办法可以从商国手中带走萧大将军呢?
而且,易昉凭什么能保证,她可以说服西京使臣?
“这不大可能。”李立说,“她如果被带走,也只是在囚车里,西京使臣恨她入骨,她说什么都不会有人听。”
战北望道:“我也觉得不大可能,但她笃定西京人一定会带走萧大将军,可她凭什么笃定?我被关押在此,所以我想请李大人给我夫人……不,给平西伯夫人带句话,让她帮忙调查我将军府的下人。”
“你是怀疑易昉是通过下人跟外头某些人取得联系,甚至一直密谋?”
战北望想了想,也没办法理清思绪,道:“不知道,但总要调查过才安心,如果真查出有问题的话请让平西伯夫人告知宋……北冥王妃。”
李立自然是会慎重的,但也不解,“将军府的下人,为什么要请平西伯夫人去查?”
据李立所知,平西伯夫人姬氏是他夫人王清如的嫂子,怎地不让自己夫人调查,反而叫嫂子过府调查?
战北望面露窘色,支支吾吾了一会儿才道:“这……平西伯夫人掌家多年且心细如尘,如果下人有问题,她能查出来。”
李立看着他的神色,觉得大抵是夫妻失和,又或许他夫人确实没有管家之能。
“好,既然如此本官便先告诉宋大人,由宋大人去找平西伯夫人,平西伯不在,本官不好亲自去,也不好由本官的夫人代劳,怕她交代不清楚。”
战北望点点头,拱手拜下,“是这个道理的,大人抓紧些去吧。”
李立转身出去了,离开刑部之前,特意吩咐厨房今晚给他的伙食改善改善,给一两道荤菜。
他亲自去找宋惜惜,把战北望所说的事情转告。
宋惜惜其实也觉得易昉被捕之后,死死咬着外祖父不放是有些奇怪的,开始审问一两次她企图攀咬了外祖父,以为可以免主责之罪,还可以理解。
但都用刑了,加上刑部肯定也跟她说这样没有用,不管牵扯谁进去,她都是要被交到西京手里的,这时候还死咬着就没什么意义了。
现在听李立这样说,她便当即去一趟平西伯府。
第960章
姬氏帮忙查
去到平西伯府找到姬氏,姬氏只说了一句话,“事关萧大将军,半点耽误不得,我马上去。”
自从战北望被带到刑部之后,王清如就一直坐立不安,也回娘家求助过,想让娘家人替战北望奔走,遭到姬氏的拒绝。
这是两国大事,她一个妇道人家哪里能为他奔走的?
但姬氏也叫人打听了,说战北望如今虽是关在刑部里,却有特殊对待,没有吃苦受罪。
打听之后她告诉王清如之后,王清如也在她面前诉苦,说好不容易才当了玄铁卫指挥使,如今又因易昉的事情下了狱,她埋怨穆夫人当初为她说的这门亲事,也埋怨母亲答应这门亲事。
姬氏也训斥过她,让她不要遇到事情就埋怨,自己有担当一些。
王清如见嫂子发怒也不敢再说,回了将军府去,却也什么都不管,让公爹战纪主持内宅,传出去也叫人笑话了一阵。
姬氏到了将军府之后,便让王清如把所有下人的身契拿来。
王清如问她用来做什么,她只说了句想法子救战北望,王清如想问详细些,她神色有些着急,“回头再同你说,你先按我说的去做,马上。”
王清如只得去把身契找来给她,便回屋去了。
姬氏看了身契,再找管家过来问他们的来历,尤其着重伺候易昉的人。
有了大概之后,她再找门房问话。
她认为左不过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从西京来国书到如今前后的日子调查,会准确很多,如果这期间没有什么异常,那么再往前推。
门房是有下人进出纪录的,虽然门房懈怠偷懒,有时候会不记下,但大概是有的。
看过门房的纪录,姬氏查不到什么问题,后院的侍女丫鬟鲜少出门,除非是采买的下人。
至于小厮,易昉的吉祥居是没有小厮的。
根据管家说,自从被刺杀之后,易昉就不再允许小厮进吉祥居,就算要搬物什,也是她在场盯着。
她是怕有些身体壮健的小厮会藏了什么杀人的武器,趁着不注意对她下手。
她是真的防备很严。
姬氏是把府中所有小厮剔除的,小厮不进吉祥居的话,就意味着要通过侍女丫鬟传递消息,如此多一个人知晓,就有泄露的风险。
事儿做得这样周密,不会经过太多人的嘴来传话。
问过管家之后,她又逐一问吉祥居除外的其他下人,问他们是否看见过吉祥居的人单独出去,什么时候出去,有没有人见过她们与什么人见过面。
大家回忆着这几个月的事情,繁琐的话很多,废话也很多,但姬氏听得认真,也很有耐心。
短时间内筛查的话,就肯定是要在众多没用的废话里揪住一根线头,再顺着线头摸下去。
一直听到晚上,还真就被她揪住了这根线头。
是老夫人过世那天,管家带着人出去购买丧仪所用,有一名下人便见易昉身边的侍女玲珑与同乡姐妹一起吃茶。
那下人还过去打了招呼,讨了件糕点吃。
这乍一听是没什么问题,同乡之间偶尔出去吃茶点再正常不过,她身边的侍女也是这样的。
但老夫人刚刚过世,易昉身边的人就被同乡叫出去吃茶了,而且老夫人丧礼的时候,一向惧怕人多的易昉竟然白天也出来守孝了。
在她守孝的时候,前来祭奠上香的林娘子曾和易昉单独说过几句话,而林娘子身边的侍女,正好就是与玲珑一起吃茶的同乡。
姬氏是知道这个林家的,在京城经商,顾驸马的小妾林凤儿的母家,当初因着顾青舞去了南疆的事情,姬氏派人查过的。
姬氏当即命人扣下玲珑,带过来问话。
姬氏只留下锦绣,其余人全部都出去,她要单独问话。
第961章
杀人灭口了
玲珑知道夫人的嫂子过来查下人,但是她不知道查什么,所以即便被带进来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懵然。
直到姬氏问她,说老夫人丧礼前一日,她与同乡吃茶的事情,她才醒悟过来,连忙就跪了下来就说了,“夫人,那日同奴婢吃茶的,是奴婢的小姐妹,她在林家当丫鬟,因她说要回乡一趟,问奴婢可有什么话要带回去给家人,还邀奴婢一同出去买些礼物……”
姬氏问了很久的话,有些乏了,打断了她直接问,“那日她可有什么话要你带给易昉?”
玲珑想了一下,道:“有,她让奴婢告诉易夫人,说林娘子也会去老夫人的丧礼。”
“她可有让你带什么东西给易昉?”
“有,是一包中药。”
“什么中药?”
“奴婢记得是生地黄。”
“生地黄里可夹了什么字条之类的?”
玲珑摇头说:“奴婢不知道,奴婢把话转告了之后,易夫人便叫奴婢出去了。”
她说完,忽然啊了一声,“有,应是有的,奴婢后来进去伺候,便见地上有些灰烬,像是烧掉的纸。”
姬氏问她可有遗漏,她想了好一会儿确定是没有了,姬氏便叫人带上她出门。
王清如来过偏厅好几次,她都在问下人,这一次来到刚好听得她说要带上玲珑出门,便问道:“嫂子,你到底在问什么啊?也没同我具体说,倒是把府里搅得天翻地覆,下人一个个躲闲偷懒的,叫个人端茶倒水都没有,晚膳更是如今都没煮出来。”
姬氏瞧了她一眼,淡淡地道:“问完了,你爱如何使唤便如何使唤。”
说完,她叫锦绣带上玲珑便走,王清如在身后问道:“她是将军府的侍女,你带出去做什么?”
姬氏没回答,急匆匆地就走了。
玲珑有些慌乱,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将军和易夫人都被抓走了,她很是害怕。
在马车上姬氏温声对她说:“别怕,带你去见北冥王妃,让王妃问你几句话,你方才如何跟我说的,一会儿也照实同王妃说便是。”
玲珑听得是去见王妃的,反而不担心了。
以前王妃管着将军府的时候,从来不与下人为难,而且时常有赏赐,是再温和不过的主子了。
赶到王府见到宋惜惜和沈万紫,姬氏便把调查所得尽数告知,“我怕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玲珑的,便把她一同带了过来。”
沈万紫听完之后,立刻问玲珑,“你说的那位林娘子,是不是林凤儿的嫂子?”
玲珑忙回答说:“回姑娘话,是她,奴婢的同乡便是林娘子身边的丫鬟。”
宋惜惜见沈万紫脸色顿变得凝重,问道:“怎么了?”
沈万紫看着她,道:“这事儿我没告诉你的,是那时候得知觉得不是什么要紧事,那林娘子夫妇两人年初去城外上香时候,马车失控掉下了山,死了四个人,他们夫妇,车夫,还有一名丫鬟。”
她瞧了玲珑一眼,“不知道是不是你那位同乡。”
玲珑脸色大变,“奴婢的同乡叫春末,但她说她要回乡的。”
沈万紫道:“不知道姓名,你自己去打听打听。”
玲珑连忙告退,要去林家找自己的同乡,沈万紫差人暗中跟着她。
姬氏见宋惜惜没再问玲珑,便知她是信自己调查的,也知道她们肯定要商议此事,便笑着道:“没我事的话,我便先回去用膳了。”
宋惜惜听得她说晚膳都没用,连忙挽住她的胳膊,“便在王府用膳,我叫人给您做,很快的,耽误你这么久,害你晚膳都没吃,实在抱歉。”
“这话不见外了吗?你们忙你们的,我回去再吃。”姬氏笑着道。
宋惜惜还想再挽留,姬氏已经挥手,“行了,这事赶事的你就别客气了,回头等事情都妥当了,再请我吃饭不迟的。”
宋惜惜只得道:“那好,我送你出去。”
第962章
暗线
送走姬氏,宋惜惜和沈万紫回了议事厅。
之前基本都是在大书房里商议事情,但是师叔来了之后,说有什么要紧事就在议事厅里汇报,他从早到晚,都会在议事厅坐着。
谢如墨这会儿还没回,但谈判早就结束了,这会儿估计是同谈判团在商议明日的谈判。
宋惜惜把今日查探的事情禀报了师叔之后,师叔便下了大家都知道的定论,“杀人灭口,线索断了。”
沈青禾道:“师叔,有没有可能,根本不需要易昉跟西京人说上话?有人早就跟西京那边说上话了,要死咬着萧大将军不放?”
宋惜惜道:“但是,淮王已经出逃,估计苏兰石不会信他了。”
沈青禾看着她,神情略显凝重,“那如果不是淮王和苏兰石呢?淮王和苏兰石这条线是冲着你来的,但那人筹谋这么多年,可见心思深沉缜密,会不会再藏一条线呢?而藏这条线的目的就是萧大将军。”
师兄这么一分析,宋惜惜觉得未必没有这个可能。
燕王确实老谋深算。
而易昉早就策划逃走的路线,估计早就想逃了,但是皇上安排了人在外头盯着,她大概也是知道的,再者她也怕离开将军府之后会再次遭到刺杀。
所以她在将军府苟着,一直苟到刑部来抓她,她叫了战北望回去,让战北望协助她逃走,结果也没逃成。
被抓了之后,她口供就咬着外祖父不放,应该是遵循了那人的吩咐,这是她最后的机会。
只不过,刑部把战北望也带了回去问供,这迫使她必须改口供了,因为她不能让战北望牵连进来,如果按照她的口供,外祖父有罪,战北望作为行动将军,他的罪名更大,因此只能改口说是她自己临时起意,发动的屠村杀降。
她保下战北望,是因为她一旦被西京人押走,战北望不管能力多大,但至少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了。
大家分析了一阵,沈万紫提出疑问,“我有些好奇的是,为什么易昉觉得战北望能在西京这么多侍卫紧盯之下,把她救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