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83章

    她看了一眼摆放在桌子和茶几上的礼物,一份一份用锦盒包装得极好,还有两个箱子,都有标注是谁送的。

    她看了一眼,茶几上那四个锦盒是七舅送的,她像是被什么灼痛了一下,迅速移开眸子。

    “要看看吗?”谢如墨问道。

    “先不看。”她唤了声,“宝珠,叫人把礼物先搬到库房里,另外放置。”

    宝珠进来,迟疑了一下,“王妃,不看看吗?”

    以前但凡是成凌关的礼物,姑娘都是高兴地马上拆开,但这一次为什么不拆?

    “先不看,搬下去吧。”宋惜惜道。

    宝珠只得应声,出去叫人进来把礼物全部归进库房,但因为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没办法登记造册,只能另行归置一隅。

    谢如墨也没提礼物的事,只叫明珠和瑛姑姑给她准备热水沐浴,他亲自为他取的寝衣,放置在了屏风后的花梨木架子上。

    等她进去沐浴后,他便在房中点了能促人进睡的沉安香。

    宝珠安置好礼物便也进去伺候,如今姑娘正在经历什么事情,她心里多少是清楚的,她们有着同样的痛,宝珠是家生子,家人也都在那一场灭门之中,惨遭屠尽。

    她这几日心里也难受,是梁嬷嬷一直陪着她,而且梁嬷嬷也让她尽量不要来姑娘身边伺候,自己偷个闲。

    但她闲不住,每日叫她自己待着偷闲,心里总想起从前,特别的难受。

    宋惜惜从氤氲的浴桶里抬起头,看到宝珠抱着毛巾进来,她唤了声,“宝珠。”

    “姑娘,奴婢在呢。”宝珠快步过去,顺手把毛巾递给了明珠。

    看着宝珠眼底带着乌青,知晓她这几日也没睡好,语气柔和许多,道:“我明儿一早要进宫一趟,求太后赐个恩典,还得回一趟京卫府,所以明儿你陪万紫去接瑞儿回来。”

    “好!”宝珠听得接瑞儿小少爷,立刻便答应下来。

    “最近事儿多,你大概也不得清闲的,所以你晚上要早些歇息,不然白日里不够精神,咱们最近是不能出差错的。”

    “奴婢知道了。”宝珠一口应下,只要让她忙起来就好,忙起来心里头便不会想这么多事,而且她也想陪在姑娘的身边,在姑娘身边的时候,心才是踏实的。

    “好,那你回去睡,明儿早些起。”

    宝珠本想说伺候她沐浴之后才回去,但见明珠和瑛姑姑都在,便福身退下了。

    第927章

    管束好你底下的人

    宋惜惜沐浴之后,退了众人,趴在谢如墨的肩膀上,像一只慵懒无力的猫,“今日听说你去刑部了。”

    “嗯,他们在审易昉,但我看了供词,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今晚他们还会继续审。”

    “该招的都招了?”

    “我们所知道的,她已经招了,但供词里有对外祖父不利的,她一口咬死是奉了外祖父的命令,才会杀降屠村。”

    宋惜惜眼神冰寒,“所以,现在是要她改口,而不是要她招供了。”

    谢如墨道:“我要求的,刑部配合。”

    宋惜惜道:“她攀咬了外祖父,便只是奉命行事,主谋不是她。”

    谢如墨冷冷地道:“她觉得只要主谋不是她,那么她就可以免于一死,但你放心,我不会让她如愿的,她一人的证词不能作准,在他们上成凌关战场的时候,外祖父两次中箭,第一次中箭是在他们抵达的第一场战事,而第二次是他们前往鹿奔儿城的时候,外祖父还在昏迷,如何能授命于她?”

    “她属于狗急跳墙了,但不管如何,要推翻她的口供,她的堂兄易天明带回去了吗?”

    “该控制的已经控制了,今晚是要一同审的,但我今晚提前回来了,刑部的人在审,你放心,明天我还会亲自去一趟刑部的。”

    “好。”宋惜惜觉得易天明那边会是一个突破口,在鹿奔儿城的时候,他们是和易昉一起的,到底是奉命还是临时起意,他们可以作证。

    第二天,谢如墨先回大理寺,再去刑部。

    宋惜惜则进宫去求太后恩典,让瑞儿去见见曾外祖父,此事按说是求皇上的,但如果求皇上的话,那多少是与政事相干,不合适。

    求太后就不一样了,太后是念在同萧家的情分上,准许瑞儿与曾外祖父见一面,而且外祖父是住在萧府,不是拘押在刑部,太后说这是家事,就没人敢说是前朝政事。

    太后欣然同意,拉着她的手也宽慰了一番,说皇上定然会念在萧大将军为国尽忠多年的份上,从宽处理,让她不要太过忧心。

    不仅如此,太后还派了福求安公公带上补品一同去,还让福求安公公也留在那边伺候。

    此举让宋惜惜甚为感动,因为她是不可能安排人进去的,虽然如今伺候的人都是吴大伴安排去的,可到底是有勤龙卫在那边守着,宫人不可能违抗勤龙卫,更不可随意出入。

    但福求安公公可以,他是太后身边的总领太监,勤龙卫也得给他几分面子,至于他出入萧府也不会有人阻止。

    求得旨意,她先回一趟京卫府,看了一眼轮值的表,也召毕铭他们几人过来问了问,确定无什么要紧事,便道:“这几日若有要紧事便去王府找我,没要紧的事便你们自己看着处理。”

    毕铭道:“宋大人放心吧,西京使者到来的准备工夫,基本都安排好了,暂时也不会有什么要紧事,您且忙您的。”

    “陆臻,”宋惜惜看着他,“约束好你的手下,西京使者访京期间,别让他们闹出什么祸事来。”

    “是,知道了。”陆臻应道,“巡防营如今按照您的吩咐,进行考核,但凡考核不及格的全部筛走,他们本来有不少人都不是玄甲军,所以筛走了也无所谓。”

    “嗯,散了吧。”宋惜惜起身走了。

    第928章

    撕掉易昉的口供

    回到府中,沈万紫和宝珠已经把瑞儿接了回来,这会儿陪着舅妈在聊天。

    宋惜惜命人准备马车,再把前日吩咐人准备的一些锦被衣裳银炭和疗伤调理的药搬到马车上去。

    梁嬷嬷还做了几种糕点,说是每一次大将军从成凌关回来都要吃的,梁嬷嬷做得多,三层的食盒都装满了。

    因有太后的懿旨,南氏也跟着一同去了。

    福求安和王府的马车几乎是同时抵达,他指挥勤龙卫帮忙把东西搬进去,其中有些衣物是他自己的,他要在这里住上几日。

    他自然识趣,不会去打扰他们相聚,但他来了对皇上那边也有交代,毕竟他是太后的人,在这里盯着谁敢不放心的?

    萧大将军看到瑞儿十分高兴,等瑞儿跪下磕头之后,便弯腰抱起了瑞儿,笑着道:“沉甸甸的,可见吃得好。”

    “瑞儿吃得很多,也长高了很多呢。”瑞儿装出一副天真活泼的表情,在马车上的时候,姑姑便跟他说要开心一些,多笑,让曾外祖父放心。

    “如今可曾练武了?”萧大将军笑着问道,他慢慢地放下瑞儿,起身的时候,用手撑了一下腰,宋惜惜便知他身体大不如前了。

    “回曾外祖父的话,如今还不曾练武,丹爷爷说瑞儿的腿还没全好了,要等那个骨头都长对了位置,稳固地生好了才可以练武的。”

    萧大将军眼底闪过一丝心疼,“好,如今便好好念书,等腿脚都好利索了,便得开始练武强身健体,咱们书要念好,武也要练好,识字明理,脑筋灵活聪慧,再有强壮的体魄,这才能撑得起国公府的门楣,知道吗?”

    “瑞儿谨遵曾外祖父的教诲。”瑞儿乖巧地说。

    萧大将军抚摸着他的小脑袋瓜子,冲宋惜惜笑了笑,“你把瑞儿教得很好。”

    “惜惜不敢居功,是书院的老师和孔大人教得好。”

    南氏私下与萧大将军说了淮王妃的事,听得萧大将军皱起了眉头。

    “那日听闻她来了,但没求着进来见我,她是既薄情又软弱,简直不像我萧家的女儿。”

    “儿媳本打算今日去淮王府一趟的,但转念一想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巴巴去说她一顿也不合适,便算了吧,横竖都这么大的人了,她做了什么,便承受什么因果,儿媳是不想管她。”

    萧大将军道:“你不必去找她,但若她来见你,该说的你也要说。”

    “是,儿媳知道。”南氏应道。

    她们三人留在萧府和大将军用了一顿饭,便离开了。

    谢如墨有大半天都在刑部,刑部已经对易昉用过刑了,但她死咬着萧大将军不放,哪怕易天明和其他几人都说萧大将军没有授意屠村,是易昉发现了西京小将带领的人,藏在了附近的村落,为了找到他们,易昉才屠村的,根本就是临时起意,易昉依旧不改口。

    谢如墨没亲自审,但看了供词之后,直接撕掉,“继续审。”

    刑部尚书李立曾受过丹神医大恩,对谢如墨也算是配合的,但连续审了这么久,易昉的口供还是没有变,他认为再审下去也是如此。

    他为难地道:“王爷,下官对皇上总要有个交代才行,如今都审了几日,还没有口供递呈御前,下官也难做啊。”

    第929章

    本王让你带战北望来问话

    谢如墨道:“不尽不实的口供递给皇上做什么?皇上看了也会撕掉。”

    李立叹气,“但如今已经审了这么多日,用了刑也没改口,而且也不能用重刑,免得伤了她的性命,所以下官以为再审下去也是一样的。”

    谢如墨道:“那就继续审啊,李大人明白的,她是必须改口,萧大将军不是主责,她才是,实在不行,就把战北望请来审问一下吧。”

    李立大惊,“这……皇上可没旨意要审战大人,而且皇上也没打算把他牵扯进来。”

    “萧大将军都牵扯了,怎么不牵扯他啊?皇上没旨意让你审,那皇上是否下过旨意,不许你审啊?”

    李立道:“虽没下旨说不让审,但也没说要抓他。”

    谢如墨看着他,“没让你抓,让你去请啊,鹿奔儿城的行动他全权负责,请他回来问问话,有什么问题?皇上如果追责起来,就说是本王的意思。”

    李立有些不解,之前北冥王府许多事情都避让着的,唯恐皇上生了猜忌之心,如今皇上没让他调查此案,他干涉进来不说,还直接要带战北望回来问话,都用上审问了,还能是请吗?怎地忽然他就不怕皇上猜忌了?

    他想了想,道:“下官还是劝王爷一句,不要过多干涉,如果审问出新的口供,下官会去告知王爷一声的。”

    谢如墨看着他,眸光坚决,“李尚书没听清楚本王的话,本王说,如果易昉不改口供,那就把战北望带回来问话。”

    李立眸光疑惑,“但仅仅是问话,又有什么用呢?皇上显然想保下他,王爷何必在这个时候惹皇上不痛快?”

    谢如墨道:“因为他是鹿奔儿城行动的将军,他的口供可以证明易昉的行动没有得到萧大将军的授意,同时佐证了萧大将军和易天明等人的口供,还原出事实真相。”

    李立笑了一下,原来如此,但实在是多此一举了,“其实找不找战大人回来问话,现在的口供已经可以证实易昉撒谎,她的口供不足为信,皇上心里应该是有数的,而且相信皇上能秉公处理,西京那边也应该会接受这个真相。”

    谢如墨摇摇头,“你口中的应该,相信,这些都充满了不确定,本王要的是摆在皇上和西京使者面前的事实。”

    李立想了一想,也明白他的意思,如今还不曾问过萧大将军,所以易昉的口供是主要的,易天明等人的口供纵然和易昉所言相悖,但他们始终不能接触到萧大将军,所以他们的口供并不能推翻易昉,唯有战北望的口供和他们的口供互相印证,才能推翻,至少会更让人信服。

    但皇上显然不想让战北望牵扯进此案,纵然他是该来接受审问的,该要负上责任的,可皇上有心保他,又能如何呢?他这刑部尚书,跟皇上对着干,能落个什么好?

    谢如墨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地道:“行了,本王派人找他来,你只需要派人审问即可。”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立只得道:“是,既然如此,皇上那边也是王爷去说?”

    谢如墨点头,站了起来,“本王这就进宫去禀报,省得你难做。”

    李立松了口气,只要不让他背锅,这忙他是愿意帮的,毕竟他也认为战北望不该置身事外。

    自从易昉被带走之后,战北望这段日子都十分忐忑,担心宋惜惜或者王铮会告到御前,说他那日有心助易昉逃跑。

    他忐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鹿奔儿城自己是摘不出去的,他摸不准皇上为何要护着他,可萧大将军都被召回京城问罪了,他还能摘得出去吗?

    这样忐忑不安了数日,听到北冥王的人过来传他去一趟刑部配合问话,他的心便直直沉下去,该来的总会来。

    第930章

    君臣兄弟几乎反目

    御书房。

    肃清帝端着茶,用杯盖轻轻地扫去茶沫子,饮了一口才抬眸看谢如墨,“朕竟不知大理寺也同刑部一起侦查此案了?朕下过这样的旨意吗?还是说,谢蕴谋逆案你们大理寺实在是查无可查了,好心帮着刑部办案?”

    话里透着质问,也带着不悦。

    按照以往兄弟之间的“默契”,这个时候谢如墨就应该告一句罪,然后退下,继续粉饰太平,维持君臣兄弟之间的和谐。

    所以肃清帝说完这句话之后,便继续慢慢地饮茶,等着看他跪下告罪,他心里其实一直都清楚谢如墨的隐忍退让,也习惯了。

    可谢如墨这一次却没有单膝跪下请罪,反而说了句,“皇上,战北望是鹿奔儿城的带领将军,在鹿奔儿城发生的所有事他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肃清帝微微怔了一下,杯子重重落在御案上,吓得一旁吴大伴连忙跪下了。

    肃清帝语气里更添了愠怒,“你曾是收复南疆的元帅,朕问你,出了这塌天大祸,问责了战北望,身为成凌关主将的萧承是否能免罪不受惩处?”

    谢如墨迎上他透着薄怒的眸子,回了两个字,“不能。”

    肃清帝厉声道:“既然如此,为何多牵扯一个人下来?你要搞清楚,在西京没有派遣使者前来质问此事之前,朕都不愿意提这事,更不会惩处萧承和易昉,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西京,朕知道你不喜战北望,他和你的王妃曾是夫妻,你不喜他朕能理解,但你身为商国的亲王和官员,就要为懂得为大局着想,而不是趁机踩你憎恨的人,甚至不惜来顶撞朕,你真是让朕很失望。”

    谢如墨不卑不亢,道:“微臣这样做,和私人恩怨无关,战北望带兵前往鹿奔儿城的时候,萧大将军还重伤在床,生死未卜,他作为成凌关的主将,确实需要负上责任,没有再三约束不许他们杀降屠平民,但如果中间没有战北望,他要承担的罪名就是决策错误,用错了人,西京抓住这一点,就会逼迫我们杀了萧大将军平愤。”

    肃清帝眸色一厉,“那他是真用错了人,没冤枉他。”

    谢如墨反驳道:“有冤枉,他用战北望,没用错,战北望确实烧了粮仓完成了任务,犯错的是易昉,易昉是战北望带过去的人,她甚至都不是成凌关的将士,就算让战北望去鹿奔儿城是萧大将军的命令,但用易昉的人是战北望,他可以不点易昉去的,微臣认为,是战北望和易昉在战场有了首尾,想给她一个立功的机会,这才带着她去的,所以战北望需要负很大责任。”

    肃清帝气得发怔,好一会才怒道:“谁负什么责任,朕自有分寸,此案不是你该过问的,你这是越权,至于你说的你以为,那也仅仅是你以为,不是事实。”

    “所以微臣才让刑部把战北望带回去问话,如果战北望不是因为和易昉有了私情,才把她带去鹿奔儿城的,经刑部问过之后不就此身分明了吗?”

    “你简直无理取闹,进了刑部,下了口供,那他就是牵涉其中了。”

    谢如墨凝了一凝,才缓缓道:“看,皇上都知道他牵涉其中的,外人怎会不知?成凌关那么多将士,那么多的百姓怎会不知?西京谋划了这么久,您说西京人知不知?西京如果知,就不可能只是随便审几个人应付的事了。”

    肃清帝眯起眸子,眼底狂怒顿生,“谢如墨!”

    吴大伴跪在地上,连连喊着,“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第931章

    皇上英明仁德

    谢如墨单膝跪下,但态度依旧没有退让,“为彰显公允,请皇上准许刑部审问战北望,用他的口供和其他人的口供互相佐证,在西京人面前还原事实的真相,请皇上相信微臣这样做并无半点私心,而是西京人对于杀降屠村一事,了解得比我们更清楚,我们企图把行动总指挥战北望摘出去,只会让他们更加愤怒,认为我们没有谈判的诚意。”

    他抬起头,直视肃清帝再口出狂言,“更会让成凌关的将士百姓寒心,认为您有心培植心腹武将,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戍守边关一辈子的老将身上。”

    “哐当!”

    杯子砸在了地上,肃清帝胸口起伏,眼底充满了阴郁,怒喝一声,“大胆!”

    吴大伴一个哆嗦,求了一句皇上息怒,又连忙对谢如墨道:“王爷别再说了,别再使龙颜大怒。”

    肃清帝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单膝跪地的谢如墨,眼神犀利森冷,“原来你之前的恭顺谦和都是装出来的,连朕都敢忤逆顶撞,还敢编派朕刻薄老将?这样的话传了出去,岂不叫天下将士对朕失望寒心?你到底想做什么啊?”

    谢如墨坦然与他对视,“微臣想做什么,都是为着商国好,反而是微臣想问一句,皇上认为微臣会想做什么呢?”

    肃清帝看到他今日一番常态,心头既怒且惊。

    是收了他的兵权没错,但还没收回军心。

    南疆战事之后,他就不让谢如墨碰军务,慢慢地让他在军中失去声望,但这个慢慢需要一个过程,绝非现在就可以达成他的目的。

    尤其现在,更加不是时候。

    他的怒气慢慢地收敛,只是双拳紧握,“朕不愿猜度你想做什么,既然你说所做一切是为了商国,朕与你兄弟一场,没有不信你的道理,你认为提审战北望有必要,朕可以恩准,但朕希望你不是出于私怨,朕不愿你遭受非议,你要体谅皇兄的一片苦心。”

    谢如墨收回眸子,态度恭顺,“皇兄为臣弟所思所想,臣弟感恩,也希望皇兄相信臣弟一番忠诚。”

    肃清帝道:“朕与你是亲兄弟,自然信你,起来吧。”

    “谢皇上!”谢如墨站起身的时候,还顺带扶了吴大伴一把。

    吴大伴双腿发虚,脸上煞白,额头已布满细碎的汗珠,他实在没有想到王爷忽然会跟皇上顶撞起来的,真是吓坏他了。

    谢如墨告退之后,肃清帝下了一道旨意,让战北望前去刑部,如此,便是他下的旨意,不是谢如墨派自作主张,凌驾皇权之上。

    吴大伴本以为他会震怒,殊不知,他却只淡淡地问了一句,“是否外头的人都如北冥王这般认为,朕保下战北望是想培养心腹,取代老将?”

    吴大伴惶恐地道:“皇上,您多虑了,文武百官乃至天下百姓皆知您英明仁德。”

    “英明仁德?”肃清帝揉着眉心,“是啊,萧大将军进城的时候,百姓可都是叫着喊着说朕英明呢。”

    吴大伴一时不敢说什么,只是垂着头立在一侧,后背都被汗水浸湿掉,在这还烤着炭火的殿中,黏糊糊的特别难受。

    第932章

    战北望已招

    肃清帝放下了手,冷冷地道:“那句话没有说错,朕确实想培养新将,但朕不是昏君,就算想培养新人,也绝对不会弃了为国尽忠大半辈子的老将。”

    “朕培养新将其原因为何?他心里难道不清楚吗?这北冥军兵权虽不在他的手中,但他的威望依旧可以一呼百应,收复南疆的不世之功,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朕无法挪动他分毫,倒是他敢来威胁朕。”

    朱笔在他手中折断,噼啪的一声,再掷于御案上,眉眼垂下,“朕赌他不想落个反贼的罪名,可他真有狼子野心,朕又能奈他何?”

    吴大伴心中暗暗着急,道:“皇上,老奴相信北冥王没有谋逆之心,他是皇上的亲兄弟啊。”

    肃清帝冷冷地道:“朕知晓他一时半会没有谋逆之心,但在高位上坐久了,难免就生了心思,朕防着他,实是不想兄弟阋墙,他最好是没有这样的心思,否则也休怪朕心狠。”

    谢如墨同他对抗,肃清帝是很愤怒,可愤怒过后却是稍稍放了心,如果他真有更深远的筹谋,是断不会为了萧大将军的事露出尾巴的。

    如今为着萧大将军便是一副不管不顾的姿态,倒是叫他肯定,至少现在谢如墨是没有谋逆的野心。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