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0章

    只是,要想法子让瑞儿接受他,至少放下防备警惕之心,否则日后同一府邸下,如何相处?

    北冥王是亲王贵胄,能忍得了瑞儿一次两次三次,久了还这般敌意,他总会心寒的,尤其慧太妃也会住在王府里。

    其实这个时候她不成亲是最好的,偏生皇上又下了那道口谕。

    入宫是不行的,入宫莫说照顾瑞儿,就是见他一面都难。

    见她思虑甚重,谢如墨道:“眼下你无需想别的,一切以瑞儿为先,也不用担心日后王府的人会如何待他,有本王在,没人欺负得了他。”

    宋惜惜感动地看着他,“多谢王爷。”

    谢如墨笑着道:“总是谢来谢去的,你说的不烦,本王听都听烦了,回去歇着吧,明日一早便要赶路了。”

    “好,我先回去了,免得瑞儿半夜醒来不见我,又要着急了。”宋惜惜站起来福了福身,便出去了。

    谢如墨没睡,盘腿坐在床上想着如何消除瑞儿对他的警惕。

    这几日,瑞儿是真的怕他,从马车上下来,瑞儿会首先躲在惜惜的背后,不敢探头看他。

    如果他走近一步,瑞儿会全身紧绷。

    他看了一眼桌子上的纸,眉目闪过一丝戾气,这些人贩子便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抓到,为瑞儿,为那些被他们所害的孩子报仇。

    第二天,他开始对瑞儿和颜悦色许多,甚至偶尔冲他笑笑,但不知道为何,他笑起来的时候瑞儿似乎更怕他了。

    如此过了两日,发现对瑞儿笑是没有一点作用的,他改变策略。

    他不去对瑞儿示好,而是对宋惜惜示好。

    他对宋惜惜嘘寒问暖,体贴入微。

    宋惜惜一开始还没会过意来,对他的温柔手足无措,但很快便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了。

    所以,她马上就配合起来,对谢如墨的温柔和热情做出回应。

    因为瑞儿如今最紧着的人便是小姑姑,待小姑姑好的人,他肯定也会放心些。

    谁料,他们如此相处了两日之后,不仅没能让瑞儿放下对谢如墨的警惕,反而多增添了一丝敌意。

    这真是怪了!

    第245章

    她说心悦他

    终于,这晚投栈,在谢如墨伸手把宋惜惜牵下马车之后,瑞儿鼓起勇气爬下马车,然后全身颤抖地横在了两人中间,双手展开把小姑姑护在了身后,用那敌意的眸光瞪着谢如墨。

    他害怕得要命,麻杆似的双腿一直颤抖,嘴唇都哆嗦了,发出呜呜的驱赶声音。

    谢如墨和宋惜惜愕然地对视了一眼,怎么回事?不管用不说,还有反效果了?

    “啊!”

    宋惜惜一拍脑子,想到原因了,瑞儿不知道她已经不是战北望的夫人,更不知道她即将要嫁给谢如墨。

    这天晚上,姑侄二人秉烛夜谈。

    不能再把瑞儿当做一个小小孩儿看待,这两年他混迹于市井行乞,许多事只要说给他听,他就会明白的。

    而且家里被灭门的事,他是从百姓口中讨论知道的,具体如何情况他不知道。

    他七岁了,有些事情该知道的要让他知道。

    “灭我们宋家的凶手,是西京探子,姑姑不知道你跑了出去,所以姑姑以为你也死在了那场灭门中,你现在是我们宋家唯一的儿郎,你肩负着你祖父,伯父,父亲,叔父他们所有的希望和遗志,你要像他们一样顶天立地,无所畏惧。”

    “至于姑姑……”她扶着瑞儿的肩膀,看着他眼底疯狂流出来的泪水,继续沉声说:"姑姑已经和战北望和离,我和他不再是夫妻,从此是陌路。"

    瑞儿猛地擦去脸上的泪水,惊愕地瞪大眼睛。

    “这其中缘由,我回头再慢慢说与你听,我要告诉你的是,王爷是我的未婚夫,我们年底便要成亲了,你是想问为何我要嫁给他?那就要从南疆战事说起……”

    宋惜惜说三分,隐三分,骗三分。

    说的那三分,便是灭门杀手是西京探子,这是瞒不得他的,回京他自然就会知道。

    隐三分,是把成凌关的事隐去,他现在还不适宜知道。

    骗三分,是说她和北冥王在战场上互生情愫,所以才会决定成亲。

    她眼底透着温柔,像真的在说自己心上人一样,“他和你祖父,你父亲一样,都是上战场杀敌捍卫疆土的武将,他很厉害,你祖父曾经做到的事情,他也做到了,他真正的收复了我们的国土南疆,他是英雄,而且他还替姑姑找到了你,姑姑很感激他,也很……心悦他。”

    宋惜惜把心悦他三个字说出口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谢如墨清冷矜贵的面容,心里莫名地急急跳了几下,呼吸都有些乱了。

    本是为着骗瑞儿的,她想让瑞儿知道,她是要嫁给一个互相喜欢的人,嫁给喜欢的人会幸福。

    只是,在这句话出口之后,她发现心底对谢如墨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这种感觉以前从没有过,对任何人都没有过。

    瑞儿看着他,伸手指了一下外头,然后又指指宋惜惜,是在询问那他喜欢你吗?

    宋惜惜脸颊有些发烫,既然是骗的,那就骗到底,轻声道:“他也是喜欢姑姑的。”

    瑞儿眼底还浸着泪水,但脸上已经露出了笑容。

    隔壁厢房的谢如墨在床上打坐,隔壁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是每一个字都落在他的耳中。

    开始他听得很郑重很认真,后来也听得很郑重很认真。

    宋惜惜说她心悦他的时候,他知道是骗瑞儿的。

    嗯,那是美丽的谎言。

    他缓缓地拉过被子,把自己整个由头到脚蒙住,冷肃的表情收敛,灿烂的笑容在漆黑的被窝里绽放,一再绽放。

    她说心悦他。

    善意的谎言是对瑞儿说的,不是对他说的,所以他听到的不是谎言。

    第246章

    开始有所缓解

    第二天,车夫谢如墨神清气爽又眼底发乌。

    宋惜惜很奇怪他是怎么做到的,分明没睡好却如此精神奕奕。

    除了眼底乌青之外,脸庞和眼底竟都是发亮的。

    昨晚和瑞儿谈过之后,瑞儿现在对着谢如墨也没有这么害怕和警惕了,偶尔会掀开帘子偷偷看他的背影。

    他是和祖父一样的人?那他挺厉害的,他只打敌人,不会打百姓。

    所以不用怕他的。

    瑞儿一直在心底这样跟自己说,说了一路,渐渐地,谢如墨在他眼里就和祖父,父亲他们一样了,而且,他以后是自己的小姑父,是至亲之人。

    如此到了叶县的时候,瑞儿已经主动去跟谢如墨打手势,还敢让谢如墨牵着他的手去买糕点了。

    宋惜惜见状,甚是欣慰。

    而且,改变不仅仅是这样,瑞儿似乎也像信赖她那样信赖着王爷,吃饭的时候,会主动坐在王爷的身边,他夹菜的时候,手指不大使得上力气,可还是会吃力地给谢如墨夹菜。

    他晚上给宋惜惜写字,说要对未来姑父好一些,那么未来姑父也会对姑姑好。

    他是个暖心体贴的孩子,一直都是。

    他脸上渐渐地也有了笑容,眼底的阴翳已经驱散了不少,但是一路看到行乞的人,他还是会投去同情的眸光。

    不过,那些行乞的人不是小孩子,是真正行乞的。

    他会给那些乞丐送馒头。

    宋惜惜想依着他的心意给点碎银,被他摆手阻止,他打着手势告诉宋惜惜,给馒头他能吃饱饭,给银子的话,他背后的人会没收,而且试过拿到碎银,以后拿不到碎银就要挨打。

    纵然这乞丐和他以前不一样,但他总会这样代入。

    宋惜惜很是心酸,却依旧笑着揉他的脑袋,“好,都听瑞儿的。”

    上京皇城。

    内阁处理折子的时候发现一封折子是灵州知府上的,封了印漆,折子外写的是谢如墨奏请皇上亲启。

    内阁把折子给穆丞相,穆丞相拿了折子,“本相去面圣。”

    御书房内,皇帝打开折子看完,啪地一声把折子放在了案桌上,神色激动,连连呼了三声,“好,好,好!”

    穆丞相见状,问道:“皇上,是何事使得您龙颜大悦?”

    皇帝命人把折子给穆丞相看,穆丞相看完之后,眉目顿时绽开,“实在是太好了,皇上,宋家留有一点血脉,可告慰国公爷在天之灵了。”

    他连番唏嘘,又是激动,一时气息急乱,他前阵子才病过一场,如今激动大喜,差点没站住。

    “赐坐!”皇帝见状,忙叫人扶着他,“扶着坐下。”

    穆丞相谢恩坐下,顾不得御前失态,老泪纵横,“许多事,叫国公府受了委屈而不得宣诸天下,老臣每每想起,心中总觉得愧对国公爷,想必皇上也是如此,如今宋家尚留血脉在人间,也算是上天眷顾宋家,也是皇上洪福庇佑啊。”

    皇帝颌首,激动之余,丞相这话也叫他心头思绪翻滚,想起了年少时常去侯府,与侯府几位少将军结交之谊。

    当日他为太子,协理朝政之时也得宋国公多番提点,才不至于出了差错。

    自宋家满门灭绝之后,他总会想起往昔点滴,往事不可追,可情分是留心间的。

    宋家有后,他比谁都高兴。

    “宋瑞,朕还记得瑞儿周岁的时候,宋夫人曾带他来拜见,那孩儿甚是可爱活泼,与他父亲容貌相似,那孩子爱笑,一笑便露出一双梨涡,真叫人喜欢。”

    皇帝说着,又想起信中所言,不禁叹息,“可怜这孩子,受太多的罪了。”

    第247章

    快去告知孔家

    穆丞相擦了泪水,“活着便好,活着便好。”

    他站起来躬身,“老臣失态,叫皇上见笑了。”

    “朕也差点失态了,莫怪你,谁知道了不高兴?”皇帝笑逐颜开,又想起了什么,连忙吩咐,“吴大伴,你亲自去一趟孔家,或者去京兆府找孔大人,把此事告知他,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吴大伴在一旁拭着眼泪呢,听得圣令,忙道:“是,奴才这便去。”

    吴大伴高高兴兴地走了,宋家留后,吴大伴是真心高兴,宋夫人待他有恩,他比谁都盼着宋家好啊。

    穆丞相看着吴大伴出去,心里千头万绪,虽然还有一堆政务要办,却也不愿这么快回去值房。

    “皇上,成凌关一战,始终是我商国的耻辱,这件事情是瞒下来了,西京如今是不愿意透露,可西京太子毕竟是没了,西京夺嫡之战也开始了,但凡夺嫡便是无所不用其极,只怕西京皇子党里,有人想要掀开此事,以谋得西京百姓的支持,我们是不是该先想好应对之策?”

    皇帝沉吟片刻,道:“这件事情就像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西京的情况我们知道不多,也没办法控制局面,以后会如何实是难说的,至于应对之策,如今不是已经做了么?我们先不处置易昉,留她性命,就当此事朝廷是不知晓的,一旦揭穿了,便把易昉捆了送给西京,任由他们处置,也算是一个交代了。”

    否则,何至于留易昉一条命?他早便想把她千刀万剐。

    穆丞相想想,着实也没别的法子了,“唉,如今只能这样了,毕竟苏兰基也是亲自报了仇的,在南疆战场上,易昉所带领的那些士兵,其中就在成凌关屠村虐害西京太子的人,至于活着回来的那些,也被剪了根,苏兰基的报仇若到此为止,一切也好办,就怕苏兰基也控不住,届时再掀开鹿奔儿城的事,那我们唯有把易昉送去便是。”

    皇帝想起自己曾经赐婚,心头就恼怒,道:“战北望如今在京卫里当差,此人堪用,也调查过鹿奔儿城的事他原先是完全不知晓的,只是他瞎了眼,丢他在京卫里磨几年,若能忍下来,朕再把他调回军中去,若不是看如今年轻武将没几个出色的,实在也容不下他。”

    “皇上高瞻远瞩。”穆丞相也觉得遗憾,“战北望若不是以战功求娶,他依旧是宋家女婿的话,前程无限,至少宋家军会追随他,现在的结果是他自己求来的,怨不得旁人。”

    “是这么说,但朕曾为他和易昉赐婚,朕记得当时赐的是平妻,既是平妻便是妾,朕听闻战家那位老夫人也是不安分的,一会儿恼恨宋惜惜,一会儿又想破镜重圆,只怕战北望也生了这样的心思,易昉既是平妻,便是贵妾,将军府还是要有个拎得清的主母,朕对战北望还有培养之心,莫要被这些内宅之事坏了朕的苦心。”

    穆丞相不禁好奇,“皇上,虽说年轻武将青黄不接,但是也并非战北望不可的,为何您却执意培养他?”

    “战北望所犯的错,便是寡情薄幸,除私德之外,他在战场上只有建功并无犯错,朕要的是有能力的武将,他若能汲取教训,好好历练,日后总有出头之日,我朝也多一个可用之将。”

    穆丞相知道皇上对于年轻武将的渴求,已经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

    他知道原因,怕北冥王坐拥自大生了野心,损害了兄弟感情,也毁了商国和平。

    他不敢说皇上多虑,有些事情如果一个人执意这么认为的话,旁人的劝说只会让他增加这种执念。

    尤其他是当朝丞相,更是不能为北冥王多说一句。

    皇帝道:“叫穆夫人物色物色,给战北望找个夫人吧,能管得住他,镇得住家的人。”

    第248章

    是个好消息

    穆丞相替夫人接了这么个差事,心里头真是百般滋味。

    想当初战北望和易昉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朝中多少人对他们两人寄予厚望。

    就连百姓也歌颂他们的爱情,对易昉更是心生怜悯与敬佩,分明是立了大功的女将,却甘当平妻。

    更有赞美战北望的,纵然和易昉将军情投意合,却也不忘家中正妻,只为易昉争取了个平妻之位。

    成凌关获得的胜利,冲昏了所有人的头脑,让人没了理智跟着一同狂欢。

    狂欢过后,慢慢地回过味来,才发现那些美好的故事里头,原来藏着这么多的污垢。

    最后发现原来那位正妻竟是比易昉更出色,大家才想起宋家为商国立下的汗马功劳,想起宋家一门的惨烈。

    但始终,宋姑娘就没有得到一个公平的舆论对待,围绕着她的是各种是是非非。

    像之前说她不孝之事,大家似乎又集体忘记了她在南疆立下的功劳,像苍蝇逐臭一般盯着她的嗡嗡叫,直到监正出面澄清。

    易昉当初可以留在军中,但是现在宋姑娘担任着玄甲军副指挥使的虚职,也不需要当值,皇上明显不想让她掌实职。

    穆丞相心里知道皇上有多重考虑,但那些考虑里头,也有一份是真心给宋国公府的,这就足够了。

    宋国公府原先只她一人,如今找到了二少将军的儿子,国公之位有人继承了,可到底也是人丁单薄,皇上是舍不得再让宋家人去冒险的。

    有这份心意,别的也就全当不知道,不存在吧。

    吴大伴到了孔家去,孔阳还没回府,吴大伴也不先宣布消息,只说等孔大人回来。

    这倒是把孔家的人吓着了,吴大伴笑着说:“不必担心,是好事儿,只不过这好事儿啊,还要等孔大人回来再说,对了,府中是有府医对吗?”

    孔阳的妻子孔大娘子说:“回公公的话,府医是有的,因太夫人一直病着,离不了大夫。”

    吴大伴对大娘子说:“这样吧,叫老太太先服下护心丸。”

    吴大伴这么一说,孔老夫人和大娘子是真吓着了,可如今儿郎们都还在当值,没在府里,府里都是女眷,可禁不住事也拿不了主意啊。

    孔老夫人便是宋家二嫂的母亲,自从女婿女儿死后,她身子也不好,禁不住吓的,吴大伴的话让她心直跳,觉得自己也需要服护心丹了。

    大娘子先让人把府医请来,然后派人去请老爷们回来,吴大伴是皇上身边的人,轻易不来的。

    大娘子想着既然是好事,却又要备下府医,这也不知道是什么事啊,真是既担心又期待。

    吴大伴是先不说的,毕竟太夫人身子不好,怕是受不得大喜的情绪,一激动会导致心疾发作,因而要孔府的老爷们在才好。

    他本想着去京兆府,只是转念一想京兆府人多,这件事情若在京兆府说也不好,毕竟,小公子还没回到京城呢。

    至于孔家是否要对外头说,那是他们的事了。

    没半个时辰,孔家的爷们便急匆匆地回府了,孔阳是最后回到的。

    孔家的大老爷,也就是孔阳的父亲在国子监,他为人最是沉稳的,此刻也有些心焦了,“吴公公,便请您告知,皇上是有什么旨意示下么?”

    吴大伴见孔家的爷们基本都回来了,至少大房的人都到齐,便道:“是这样的,皇上收到了北冥王在灵州递来的折子,有个好消息,皇上便让咱家来一趟,先把这好消息告知大家。”

    第249章

    他们也不信

    孔家的人一听觉得疑惑,北冥王能传来孔家的什么好消息?

    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吴大伴继续说:“北冥王在叶县发现了一个小乞丐,面容酷似宋家二少将军,便随口叫了一声瑞儿,殊不知那小乞丐竟是有反应……”

    孔阳觉得有些荒诞,打断了吴大伴的话,“吴公公,王爷见了一个酷似瑞儿的人,便上了折子给皇上,是想说明什么?像瑞儿,但不是瑞儿,这有什么好上报皇上的?”

    孔阳心里除了荒诞,还有些愤怒。

    曼青和瑞儿是孔家人心里头的痛,尤其是老太太那边,是断断听不得这样的话。

    只见了一个与瑞儿相似的人便来报什么喜?这算个什么喜事?害得大家奔回来,听这么荒谬的事,孔阳不禁对北冥王有些恼怒。

    吴大伴压压手,“孔大人稍安勿躁,若只是像的话,北冥王不会从叶县追到灵州去的,宋家姑娘也已经在数日前去了灵州,如今已经确认了那小乞丐的身份就是二少将军的儿子宋瑞,想来过几日他们便要抵京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