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章

    张大壮犹豫了一下,“刚才,末将看见战将军去找宋将军了,宋将军这一次来,怕是要替易昉求情?”

    谢如墨淡淡地睨了他一眼,“你觉得宋将军会替易昉求情?”

    张大壮耸耸肩,年轻的脸庞充满了对爱情的无知,“可能觉得以此能挽回战北望?”

    谢如墨顿了顿,招招手,“你来一下。”

    张大壮哦了一声,上前了两步。

    谢如墨眉目淡笑,继续招手,“靠近些,蹲下来,本王瞧你脸上有些东西。”

    张大壮伸手摸了摸脸,没摸着什么,但还是靠近蹲下,“好久没洗脸……”

    谢如墨眉眼的笑意收敛,一巴掌呼在了他的脸上,“肮脏。”

    张大壮被扇了巴掌,瞪大了眼睛,“末将说错了什么?”

    谢如墨拿起雕刻刀在他脑壳上敲了两下,“宋将军如今瞧得上战北望吗?胡言乱语,请她进来吧。”

    “哦。”张大壮摸着脑袋起身。

    谢如墨凤眸挑起,警告道:“你方才的话,不许出去乱讲,否则把你头皮剥掉。”

    张大壮头皮一阵发紧,“知道了。”

    看来,王爷还没忘记出征之前对宋夫人说的话呢,但是,那个时候和如今不一样了啊,宋将军她嫁过人,她不清白了。

    如果王爷还没歇了那心思,回头被太妃知晓,太妃不得气炸啊。

    而且,宋将军肯定是来求情的,他都看见她和战北望说了好一会儿的话。

    第138章

    遵母命这种事一次就够了

    宋惜惜大步进来,行礼之后心里有些莫名其妙的,张副将怎么了?看她的眼光奇奇怪怪的。

    谢如墨眸光冰冷地在张大壮的脸上转了一圈,张大壮嘿嘿笑了一声,“那末将就先出去了。”

    他出去之后,也没走远,躲在外头听着。

    “坐啊!”谢如墨对宋惜惜道,眸光淡淡地瞧了一眼门口,那气息粗得跟谁听不出来似的,要偷听也不知道藏好些。

    宋惜惜也知道张大壮在外头,坐下来之后用眼神询问,再用手指了指门口,他干嘛?

    谢如墨笑着摇头,“别管他,你找本王什么事?”

    宋惜惜立刻危坐正襟,问道:“元帅,眼看着就要班师回朝了,我能否去一趟我父兄牺牲的地方?我想喊他们一声,让他们随同我们一同归京。”

    父兄的遗骸已经在他们牺牲之后,被送回了京城。

    但是,如果他们在天有灵,魂魄也定会守在这片土地上,直到亲眼看见南疆被收复。

    谢如墨微微颌首,“嗯,应该的,但是你不用去了,我已经替你去过,而且从那个地方伐下了一株大树,给他们雕刻了牌位,到时候就带着他们牌位回去。”

    谢如墨一掀锦布,底下摆放着一个个牌位,已经雕刻好了一个,正是她父亲宋怀安的牌位。

    宋惜惜一抿唇,眼泪就夺眶而出。

    宋家的神楼上,也供奉着父兄的牌位,她回去祭拜的时候,总是不敢看,仿佛不看,父兄就还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方一方冰冷的牌位。

    泪水滑落,她拿出手绢擦去,才想起这手绢是之前元帅给她的,便连忙还了回去,声音哽咽地说了句,“谢谢!”

    谢如墨眸光落在手绢上,定了好一会儿,才伸手拿了回来,说了句,“我该做的,我第一次上战场,是你父亲带着我。”

    宋惜惜默默地点了点头,好一会儿才道:“那既然元帅都安排好了,我就不跑那一趟了。”

    她不是不想去,是很怕很怕。

    自从回家得知父兄牺牲,看到母亲哭瞎了眼睛,看着满门的孤寡,她就把痛楚藏在心底,不敢轻易碰触。

    “回京之后,你有什么打算?是想谋个武职,还是……”他重新拿起雕刻刀,慢慢地雕刻着宋惜惜大哥的牌位,不甚经意地道:“还是说,想再找个人嫁了?”

    宋惜惜道:“我母亲不希望我走武将的路子。”

    他抬头,“你母亲是希望你找个人嫁了,过安稳日子。”

    宋惜惜道:“遵母命,嫁过了。”

    谢如墨眸光里是有些东西的,只是极为隐晦,“嫁得不好,作废,再找个好的。”

    宋惜惜红着眼睛笑了,“嫁过便是嫁过,如何作废?至于好不好,总归是要相处过才能知道,女子嫁人像是一场豪赌,刚输了一场,所以我也没打算再赌。”

    谢如墨笑得如沐春风,“这想法是好的,千万不可胡乱找个人嫁了,遵母命这种事,遵一次便够,再说成亲有什么好的?本王便没打算成亲。”

    宋惜惜不敢妄议他的婚事,只是他这句话说得奇怪,想来是希望她继续为将,如今朝中无太多可用的年轻武将,皇上为此也苦恼。

    只是南疆收回来了,和西京的恩怨虽说牵扯不清,可也让他们出了一口气,报了个仇,他们如今国内要面临夺嫡之争,想来不会希望有外战影响。

    所以,还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培养年轻的武将。

    第139章

    代妻受过

    第二天,战北望代替易昉受军棍的事便传遍了整个营区。

    自从易昉被俘虏,关于他们俩的事在营区里就传遍了,也几乎整个南疆的百姓都知道。

    一开始易昉还做出不予理会的样子,养好伤之后该做什么便去做什么,仿佛想用这种态度平息所有的非议。

    但随着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看她的眼光也越来越奇怪,她受不了便借口伤势还没好全,躲了起来。

    战北望则默默地承受了一切,那些声音不是没传到他的耳中,只是他无法做出任何的回应和解释。

    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还牵扯到成凌关战事,牵扯到被易昉屠杀的西京百姓以及……

    这些都是不能解释,解释也只会让事情越来越严重。

    可士兵们不知道,他们只是认为易将军不遵守军令,私自脱离主力部队,才会导致被敌军俘虏。

    而且,攻城的时候,她带人冲上来,把玄甲军的阵法打乱,差点导致宋将军无法破城。

    因此,士兵们都没瞧得起她,抢功,抢的手段也太脏了,导致了自食恶果,谁会可怜她?

    倒是战北望代妻受过,挨了军棍,稳住了他麾下士兵的心。

    只不过,北冥军和原先在南疆的将士也无一人待见他,男儿郎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大义凛然对人说的自然是护着国家护着疆土,但谁不是先以自己的小家为重?

    战北望却在立下军功之后以战功请了赐婚旨意,把苦苦在家伺候他爹娘一年的妻子抛弃,但凡有血性的军中男儿,都瞧不起他。

    更何况,南疆士兵多是昔日宋元帅所领的兵,他们肯定偏心宋惜惜将军。

    直到五月初,谢如墨制定好戍边计划之后,留了几位将军带兵镇守于西蒙,便开始率领玄甲军和北冥军回朝。

    至于原先从成凌关借调过来的兵马,则返回成凌关。

    灵位已经雕刻好,谢如墨特意安排了人一路护送牌位,等回京入城的时候,再由他与宋惜惜抱着进城。

    京城距离南疆很遥远,所以回京的路很漫长。

    军队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

    让南疆回家,是商国人多年的心愿,终于,北冥王成功了。

    北冥王是英雄,南疆战场上的所有士兵都是英雄,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易昉。

    这位曾经名动天下的女将,因贪功害死了几百士兵,导致连她在内十九人被俘,受尽折辱。

    这些事情并非只有军中的人才知道,南疆许多百姓也知道,这自然是苏兰基安排的探子在南疆散播的,当然,这些探子后来全部被谢如墨清查出来,送回了沙国。

    南疆收复之后,有很多客商到南疆去,便知道了这个消息,所以,早在他们班师回朝之前,这消息就已经在商国各地传开了,传到京城也只是迟早的事。

    一直到六月中,大军终于抵达京城了。

    皇帝率领百官在城门迎接,百姓也把城门堵得水泄不通。

    城门位置安排了数十位乐师,有琵琶唢呐以及大鼓。

    谢如墨翻身落马,手里捧着大元帅宋怀安的牌位,宋惜惜则捧着大公子的牌位,方将军吴将军等人则捧着其他几位少将军的牌位,肃穆站立。

    顷刻间,满朝文武乃至迎接百姓纷纷落泪。

    城门挂了一串很长的炮仗,在他们入城之前,皇帝下令点了炮仗。

    噼噼啪啪,红纸飘满天,硝烟滚滚之后,意味着商国从此再无硝烟。

    皇帝下了御辇,一扬手,便听得鼓声一同响起,同时,十余位乐师一同弹响了手中的琵琶。

    琵琶奏响,鼓手们扬着系了红绸的鼓槌,跟随着磅礴大气的节奏敲下,唢呐起了个婉转的头随即琵琶鼓声齐起,如千军万马刀枪霍霍,如万人呐喊冲锋陷阵,一时,震撼人心的《将军令》自城门一直传到了御街。

    第140章

    凯旋回京

    一曲《将军令》,听得所有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眼底滚烫发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鼓声最后重重击落,一切归于肃静。

    谢如墨抱着宋怀安的牌位,即将入城的时候,他举起了牌位,等同是先让宋怀安入城。

    牌位一举,他再迈步入城,其他人跟随而入,所有手里捧着牌位的人全部沉默不语,神色肃穆。

    入城之后,他们跪在了皇帝的面前,谢如墨高声道:“臣谢如墨与宋怀安率领将士凯旋,托我商国先祖与皇上洪福,臣谢如墨与宋怀安与诸将诸兵幸不辱命,收回南疆疆土。”

    他声音响亮,响彻整个城门,飘荡在京城的上空。

    欢呼声如爆炸一般响起,欢呼声伴随着眼泪。

    皇帝眼底发热,亲自上前扶起了谢如墨,再深深地注视了一眼宋怀安的灵位,他喉头几度哽咽,许久才能说出话来。

    “都起来,传朕旨意,犒赏三军!”

    “臣替众将士谢主隆恩!”谢如墨道。

    皇帝走到宋惜惜的面前,宋惜惜站姿挺拔,手里抱着兄长的牌位,垂眸不直视皇帝。

    “宋将军!”皇帝唤了一声。

    “臣在!”宋惜惜大声应道。

    一路行军赶路,风尘仆仆,她那张绝美明妍的脸已是黑了几个度,但依旧好看,两颗眼眸像两枚黑珍珠,耀眼夺目。

    皇帝看着她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愧疚,她入宫报信请求支援,他并不相信她,以为她是困于儿女私情。

    但她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了他与所有人,她是宋怀安的女儿,有宋家的坚毅与傲骨。

    “宋家好样的,你也好样的!”皇帝当着百官与百姓的面,道:“朕令你和北冥王及抱着牌位的将军一同上朕的御辇,绕城一圈,其余所有将士跟随,接受百姓的掌声,你们都是收复南疆的功臣,商国将永远铭记你们。”

    宋惜惜睫毛颤了颤,“是,谢皇上!”

    皇帝语带赞赏,“小丫头长成女将了,朕心甚慰,想来你父亲在天之灵,也觉得安慰。”

    宋惜惜抱着牌位谢下。

    皇帝并未跟随一同游街,而是乘坐另外一架龙辇由禁军护送回宫,宫里已经设下庆功宴,只等他们游街之后,便入宫庆功。

    战北望和易昉也在游街的军中,但是他们都没能坐上御辇,甚至连马都不能骑,这倒不是因为战北望不够骑马的资格,而是因为他代易昉受过,一路回京起码有半个月是趴在马背上的。

    后来可以缓缓下地,也要由人搀扶着走,现在依旧不堪马背颠簸,只能任人扶着走。

    战北卿带着家仆也在人群中,见战北望受伤了,战北卿不禁担心,小心地跑到他的身边去问道:“二弟,你受伤了?要紧吗?”

    “没事。”战北望眸色复杂地看了兄长一眼,“你们先回去吧。”

    “嗯,你们还要进宫庆功,我们就先回去禀报父母了。”

    战北卿也看到易昉了,她和战北望没站在一个列队,而是落后了好几个位置。

    战北卿眼底露出了厌恶之色,想起了前几日听到的传闻,如果传闻是真的,那将军府的脸面彻底被丢尽了。

    幸亏那些传闻母亲还不知道,否则定必要被气得犯病。

    与将军府不同的是,镇国公府的管事陈福带着两位嬷嬷和那几颗珠追着御辇,他们是追得开心,追得激动,也追着落泪。

    他们家姑娘立功回来了,而且从南疆带回了国公爷和几位少将军们的牌位。

    虽然国公府里也供着他们的牌位,但这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灵魂也一定会依附在牌位上,跟着凯旋回京。

    第141章

    庆功宴

    宝珠笑得最开心,也哭得最厉害,一双腿飞快地追着,嘴里喊道:“姑娘,姑娘……”

    宋惜惜无奈地看了她一眼,这丫头又笑又哭的,真是半点矜持都没了。

    谢如墨与宋惜惜坐在一起,他瞧了一眼宝珠,想了一下,“她叫宝珠对不对?”

    “王爷还记得她啊?”宋惜惜有些意外。

    “记得。”谢如墨扬唇微笑,“本王记得有一年去万宗门,这丫头在树上打枣子,见到我与你师兄,她吓得从树上掉了下来。”

    宋惜惜显得更意外,“王爷去过万宗门?”

    “嗯,上南疆战场之前,每年都去一次。”他轻轻地说,六月的阳光,灼灼地映入他的眼底,很快变得黯淡,“之后便不曾去过了。”

    “我竟不知,也从未见过王爷。”宋惜惜诧异地看着他,“王爷为何每年都去一趟万宗门?”

    "游历,也找你师父和师叔指点武功,你没见过本王不奇怪,本王来去匆匆,且住在万宝斋,你向来是躲着那个地方的。"

    宋惜惜啊了一声,连她躲着万宝斋都知道?看来,师父和师叔没少在王爷面前说她的糗事。

    万宝斋是师叔的住所,但里面有关禁闭的暗房,每一次犯错她就被关在暗房,所以她没事都不会去万宝斋的。

    而且,她在万宗门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师叔,师叔万年一张大寒脸,主宰着万宗门的刑罚,不止她怕,师门人人都怕他,连师父作为他的师兄也要让他几分。

    宋惜惜心头暗自惊讶,原来王爷以前每年都会去一次万宗门啊,都是儿时认得的人,为何不找她叙叙旧啊?

    游街之后,礼部侍郎便接他们入宫吃庆功宴。

    只是庆功宴是有名单的,并非人人可以去。

    战北望在名单之列,但易昉没在。

    若是以往,易昉定必是要问礼部侍郎,但如今她锐气全无,礼部侍郎宣读名单之后,没有她,她便转身走了。

    宫中,皇室宗亲,文武大臣们作陪,太后更是命人赏了美酒过来,且传令让宋惜惜在庆功宴结束之后,到慈安宫去见她。

    自从嫁入将军府,宋惜惜就不曾入宫拜见过太后。

    一是困于内宅,侍奉患病的婆母;

    二是知晓婆母公爹的心思,公爹和大伯小叔都想谋前程,若是知晓太后喜欢她,难保不会生出别样心思,她不愿多生事端。

    庆功宴挺无聊的,都是些恭维的话。

    对北冥王恭维最多,其次不是那几位泡在南疆战场好些年的老将,反而是她这个新将。

    赞她有乃父之风,年少英勇。

    也有不识趣的,拿战北望开玩笑,问他是否后悔了。

    问这句话的是兵部左侍郎,他已经喝了几杯,脸上发红有几分微醺。

    本是打趣的一句话,战北望却望向宋惜惜,眼底幽幽,几度欲言又止。

    他不敢说后悔,因为虽是他求的,也是皇上赐婚,他就算悔得肠子都青了,也不敢说出来。

    可这表情却叫人瞧出了几分味道。

    这小子还真后悔了啊?

    气氛被弄得有些尴尬,宋惜惜虽表面淡然,心里却觉得黄侍郎着实是醉了,这话岂能在这场合问?哪个场合都不该问。

    谢如墨出声解围,“本王还要谢过兵部,能及时送来冬衣,不然这场仗可艰难了,敬李尚书。”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