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可是,也不知道是陆承天是年纪太大了,还是怎么着,后宫一直没有动静。这可把小太子急坏了,在拿着薯片,贿赂了神翼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些补肾壮阳的绝佳秘方,全都是对身体非常好,没有一点损伤的方子。
那一段时间,小太子那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孝顺,每天势必要去文华殿送补汤,那个勤快劲儿,连后宫争宠的娘娘都比不过。
一开始,陆承天也很高兴。
儿子终于长大了,知道孝顺老父亲了!
尤其得知这样的补汤,皇太后没有,大长公主没有,他的皇弟也没有,几个儿子更是没有,只有他一个人有,陆承天就更加高兴了。
这是什么?
这可是儿子对他的独家宠爱啊!
陆承天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他就仿佛穷人乍富似的,有了这样的独家宠爱,自然要好好炫耀一番!
毕竟,过往都是他的兄弟,妹妹和老母亲到他跟前炫耀,太子又送他们什么新奇的礼物了。
而他这个父皇,什么都没有,只能牙疼的看着他们炫耀的嘴脸。
可是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太子每天都给他送补汤,补身体,而这些人,什么都没有,现在怎么也轮到他们羡慕他一回儿。
这不,一炫耀就出事儿了。
同是男人的皇弟,京城之中最逍遥的王爷,听到他的炫耀之后,非但没有羡慕,反而眼神有些一言难尽。
陆承天是谁啊?
这可是皇帝!
掌握朝堂,权力集中的
皇帝!
这样明显的神色变化,怎么可能逃得过他的双眼。
就听他年纪最小的弟弟沉沉的叹息一声,“皇兄这些年真的是太辛苦了!身体这样消耗亏损,还这么年轻就需要喝这样的补汤了!”
“您这平日里这般操劳,也是弟弟的不是,早知道您需要这样进补的汤药,弟弟我应该一早就送过来的。”
“太子殿下也是有心了,这个方子可不好找,弟弟我也是出去游玩之时,听一个江湖上有名的郎中提起过,补血补气,滋阴壮阳,对身体极好,没有半分损伤,要知道,京中很多侯爷大人都想寻得这样一份方子呢!”
说着他还不忘帮他心爱的太子侄子刷好感度,“太子这个年纪,能体会皇兄你得辛苦,又能寻得这样一份补汤,还日日亲自端到文华殿,当真是不容易啊!”
陆承天的脸色却是越听越沉,越听越黑,搞的一头雾水。
等到他出宫之后,也没搞清楚,为什么皇兄的心情起伏这么大?
难道是他刚刚说错了什么不成?
不应该啊,他说的都是好话啊,体谅皇兄的辛苦,称赞太子孝顺,这不没有不妥之处啊?
一直到回府,这位王爷都没有搞清楚,事情到底有哪里不妥。不过,他向来就是一个不可能为难自己的性子。
既然想不通,那就不要再想了。
想通了又能怎么样?
最后,他把这一切都推到了圣心难测,皇帝喜怒无常的性格上。
毕竟是皇帝吗,这要是让他一个小小的王爷看透了,那还做什么皇帝?
没错,就是这样!
天知道,陆承天抱着炫耀的心思宣他入宫,结果炫耀没炫耀成,却让他得知了这滋补的汤水的具体功效!
堂堂太子,竟然给他这个父皇送壮阳的补汤,简直离谱!
古往今来,哪里有东宫太子盯着皇帝的寝宫呢?
当真不成体统!
陆承天拐道去东宫,想去问问那倒霉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不去还好,一去,整个人都快被气爆炸了!
东宫里,陆泽旭正躺在檐廊下的长椅上,吃着茶几上新鲜的葡萄,“神翼啊,你的汤药到底
有没有作用?这都一个多月了,怎么父皇的后宫里还没有传出好消息来
?”
神翼躺在另一个长椅上,不同的是,他吃的是薯片,这绝对是一个忠实的薯片爱好者。
“我的方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父皇的后宫没传来喜讯,这不应该是你父皇的问题吗?”
小太子闻言,手里的葡萄都惊掉了,“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我父皇不行?我不会再有弟弟出生了?”
做对一心盼望弟弟出生的小太子简直是晴天霹雳!
神翼皱眉沉思,“我没有亲自号脉,具体情况不清楚,你父皇行不行我不能确定,
但是,我那可是神医谷的不传秘方,很少有接连喝上一个月都没有效果了。”
“如果不是你父皇没有进后宫,宠幸娘娘们,那很有可能,就是你父皇不行了。”
陆泽旭立刻石化,他懊恼的双手抱头,“父皇还这般年轻?这身体怎么就亏成这个模样?连宠幸后妃都做不到了!不行不行,神医,你快给我换个方子,这毛病我非给父皇治好不可!”
倒也不是他有多孝顺,最主要的是,这要是没有弟弟出生,那这太子之位,可真要扣他脑门上了!
“那朕可这要多谢谢你了!”
陆承天顶着一张黑脸走了进来,陆泽旭顿时有了一种不好的
预感。
第513章
要搞就搞一发大的(2更)
最后的结果就是,
小太子被训斥了一个时辰,又被盯着喝了一个月太医院开的补汤,当然这同陆承天喝的并不一样,但都是调养身体的就是了。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陆承天认为太子这般胡闹,这般孩子心性,是因为太闲了,所以,至今把人拎到了文华殿,每天帮老父亲看折子,批折子。
即便是陆泽旭再会偷懒,但是,上有陆承天这个皇帝盯着,下有八位大臣看着,在偷懒这技能上已经修炼的小有所成的小太子,这次也是遭了不少得罪。
小太子只能另辟蹊径,熊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马上就已经14岁了,可是,除了每年的狩猎,他就没怎么离开过京城。
这次,借着被压榨批折子一事儿,小太子直接接了刑部递上来的折子,说是江南巡盐使在外出巡查时被暗杀,盐库更是当夜被抢劫一空。
这可是大事!
江南巡盐使可是四品大员,这无缘无故被杀了,盐库还被搬空了,这不是挑衅朝廷威严吗?
小太子当夜带着亲随,
留下手书,哒哒哒的就去了江南查案子去了。
天知道,陆承天看到那只有一行字的留书,到底是个什么心情?
去江南查案,勿念。
后面还跟着一个吐舌头的鬼脸图。
陆承天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突的直跳,最后直接气笑了。
憋了一肚子的气之后,还要给倒霉儿子收拾残局,寻了一个罪名,按在他头上,让他禁足东宫,算是帮他隐瞒行踪。
小太子这一走,那就是三个月。
一开始陆承天还担心他在外会不会遭遇什么不测,毕竟,他是太子,身份不暴露还好,不会有人故意针对。
但凡是露了一点风声,就很有可能遭遇连番截杀,就像是当初围场狩猎
一般。
陆承天在皇宫里那是整日的提心吊胆啊。
身边的暗卫也撒出去了,想着隐藏在暗中,随时保护太子。
哪里知道,他连一直跟着他的贴身暗卫都扔出去了,对方竟然没有寻得太子的半分踪迹。
这天下,还有皇室暗卫找不到的人?
原本接到这个消息,陆承天还以为倒霉儿子在他不知道的时候遭遇了什么不测,这才查无踪迹。
可是,就在他三日未合眼之后,接到了大皇子送来的一个小纸条,一看就是飞鸽传书送来的。
这熟悉的字迹,一看就是小太子写的。
纸条上的字不多,主要就三点。
第一,江南富庶,美食遍地,他每天游山玩水,好不快活,决定延迟回京。
第二,富庶的江南,贪官也很多,富庶的只是江南的世家和官员,还有当地的乡绅,底层百姓依旧生活困苦。所以,他决定整顿吏治,先搞几个大贪官。
第三,由于他太过英明神武,战绩斐然,抄家抄的太过彻底,可能有些惹恼了当地世族和官员,可能会被围攻,还请大哥带兵过来捞弟弟。
天知道,大皇子收到飞鸽传书之时,心情是多么的复杂,震惊和恐惧不知道哪一个更多一些。
太子在江南官场嘎嘎乱杀,逼得这些大贪官狗急跳墙,联合起来对付他,江南附近有驻军在,可是他却舍近求远,那十有八九是那边的武将已经不可信。
冒然求援,很有可能就是自投罗网,他这才只能飞鸽传书。
如果不是因为这最后一条,
大皇子根本不会把这小纸条拿给陆承天看,虽然他现在已经是亲王了,有自己的府兵,他在京郊大营也有将士跟随,但是,要带兵出京,还是需要皇帝的首肯。
陆承天一看,心里更是沉重,怪不得连他的暗卫亲自出马都找不到人,原来是藏起来了。
这藏得还挺高明。
能躲过暗卫的侦查,倒霉儿子身边的暗卫也是有几把刷子,他一直都知道,已故的皇后给倒霉儿子身边留了人,只是
没想到,对方竟然这般厉害。
不过,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如果不是真的有危险,小太子不会求救。
陆承天大手一挥,立刻同意让大皇子带兵去捞人了。
自然,他心里还是有嫉妒之心的,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这倒霉孩子要求助,难道不是求助他这个父皇,效率更快吗?
为什么一定要
飞鸽传书给老大?
这要是飞鸽传书给他,估计现在士兵已经出了京城了!
陆承天一边腹诽倒霉儿子,一边还不忘记让暗卫一同跟去,看看情况。
保护,也是为了知道真实的情况,他
堂堂皇帝,儿子在江南官场嘎嘎乱杀,他竟然一份奏折都没有收到,这说明什么?
陆承天的脸都黑了。
江南那些官员直接把控了江南往来信息,更有甚者,背后的大鱼就藏在朝中,还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
因为朝中有内应,所以,他才得不到一点儿消息。
一想到有这种可能,陆承天的脸色就更难看了。
他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官员如此嘲弄!
陆承天本就是一位手腕儿极强的君王,不然也不会在大梁内忧外患之际登基,却保住了大梁的太平,没让大梁境内再起内乱。
这些年,他顾忌着朝堂安稳,顾着边关战事,努力平衡朝堂,现在,边关安危,他也不用再过忍让!
这些世家门阀,这些党争派系,他也不用再留情面!
都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大皇子带兵奔赴江南之际,陆承天直接整顿朝堂,他登基的时候,是因为手里无人可用,朝中的重要职位又都是世家门阀,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只能努力平衡,努力扶持人手。
可是如今,别的不说,成年皇子都已经进入朝堂,虽然,有很多心怀不轨的大臣纷纷选择站在自己中意的皇子身后
,想要谋求一个从龙之功,妄图引起皇子之间的斗争。
可是,他的这些儿子看的更加清楚明白。
一开始,他也很是担心了一番。
皇位之争,血流成河。
每一次的争抢皇位,那都是皇室的内耗,是朝堂的内耗!
大梁现在耗不起,这样的消耗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不管
太子怎样,他是东宫嫡子,地位稳如泰山。
第514章
倒霉儿子的想法你别猜(1更)
陆承天一开始的计划是,皇子之间的斗争只要不再眼下爆发,等他除掉这些内忧外患,等到天下太平,海晏河清,那个时候估计他也已经到了晚年。
那时得皇位之争再开始,是对大梁,对百姓,都是最好的。
那个时候,估计即便是他再想压下皇子斗争,也做不了什么。
帝王之家,自古如此。
即便不想,那也是要接受的。
他和他的兄弟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皇家,哪里有什么亲情可言?
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却不想,他这几个儿子在他不知道的时候,感情已经变得这么好。
这一个个的兄友弟恭。
太子拉拔兄弟们,给他们出谋划策,又是谋差事儿,又是送功绩,现在这些皇子们,至少也是一个王爷了,别说还出了两个亲王,下一步,那就是太子之位了。
可是,太子竟然一点儿都不担心。
不仅太子不担心,其他皇子好像一夜之间,对太子之位都没了兴趣。
老大恨不得天天住在军营里,一门心思想练兵,做他的大将军。
老二那就是恨不得离军营远远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上一次应战大苍给他造成了什么阴影,他更喜欢呆在太学。
他努力推进学科的改善,开展杂学,除了自己教化学,还经常和那些大儒辩论,那真的是一张嘴,说遍太学无敌手,就连吏部也败在了他的嘴下,同意吏部的小吏选拔,要通过太学的考试。
吏部这一点头,对太学而言,那可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甚至对大梁的整个文教体系,都是史无前例的冲击。
根植于大梁读书人心底的观念,读书,学习四书五经,科考,做官,改变阶层。
像是算学,医学,农学,工艺,天文地理,读书人从来都没有放在眼里,更不会主动去学,跟四书五经更是完全没有办法比。
可是现在,可以不用学习四书五经,只要学好这些杂学,只要通过太学组织的考试,就可以做一个小吏。
虽说吏和官不同,吏的上限有限,做不了什么大官,但是,这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可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
这一番自下而上的变革,在朝中可是引起了极大的动静。
二皇子那真的是一战成名,他现在满心满眼都在这一摊子的事情上,什么争夺太子之位?
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