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7章

    买东西需要的票,曹大云出了一小部分,其余的都是周荣提供的。

    周传安想给周荣钱,她不要。

    周传安得知周庆平他们要在周家湾住段时间,心想着,欠周荣的人情,只能回报到她孩子身上了......

    翌日一早,周传景开祠堂,带着周家广和周庆平给祖先们上香。

    周家湾的老规矩是,新媳妇进门那天,需要给祖先们上香,以告诉祖先,村里要添丁进口了,希望能得到祖先的祝福和庇佑,让小两口的婚后生活更加的幸福美满。

    之后新媳妇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祠堂。

    借着这个机会,周传安领着郑兰,也给祖先们上了一炷香,并在祠堂拜堂。

    上了香,拜完堂,周传安拿着周传景开的介绍信,和郑兰去公社领结婚证。

    在郑兰的提议下,胡小花的名字改成了周玲,落到周传安的户口簿里,说这样才显得是一家人......

    趁着周传安和郑兰去公社领证,周母他们在家里帮着布置新房,张罗喜宴。

    周传安的存款不多,没办法宴请全村,只请了自家的兄弟和堂兄弟及其家人,还有周传义、周传景、民兵队的成员来凑个热闹。

    大家知道周传安的日子过的马马虎虎,来送礼时,几乎都是送的礼金,1-10元不等,周母和周荣各送了18元。

    周传安让郑兰全都记了账,方便日后还礼......

    周传安因为高兴,在宴席上喝了不少酒,他担心郑兰嫌弃他的断腿,等宾客都离开后,借故说身上的酒气重,要去隔壁房睡。

    郑兰拉着他,小声说:“新婚夜,你想让我独守空房?”

    周传安:“不是,我怕你没准备好。”

    郑兰浅笑道:“我准备好了,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男人。”

    周传安气息加重,一把将郑兰扛在肩上,走向婚床......

    第350章

    我是她的“亲传弟子”,当然像她了

    参加完周传安的婚礼,周荣和周父周母第二天凌晨就坐着周家湾送货的卡车回了省城,孩子们则留在村里锻炼,8月28号再回去。

    今天是周家星开车,他把周荣送到长安里后,打算绕点路把周父周母送回肉联厂。

    周父:“不用那么麻烦,我的自行车在大荣家,骑车回去很快,今天辛苦你了,前面有过早的地方,我们去吃早饭。”

    周家星和几个送货的人,不想周父破费,说他们带了野菜饼,吃那个就行了。

    周父:“你们以前来送菜,我没碰上就不说了,今天赶上了,必须去过个早,不然以后再吃你们送的菜和肉,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周荣:“一起去吧,你们之前给我家送菜,从不在家吃早饭,放下东西就走,我挺过意不去的。

    现在买吃的需要排队,按人头供应,我们再耽搁下,想吃都买不到了。”

    周母也跟着劝,周家星他们只好一块去排队买早点......

    长安里的巷子口,有一家四口在摆摊卖早点,他们有自已的买粮渠道。

    别人买不到的大米、面粉、面条等,他们有办法弄到。

    早点摊上的稀饭,1角钱一碗,不要粮票,一人只能买一碗;热干面、汤粉、馒头也是限量供应,价格比正常物价高出2-3倍。

    早上5点钟,就有人起来排队,常常从巷子的这一头排到那一头,7点钟开始卖,8点钟就卖完了,去晚了,什么都买不到。

    近两年,除了那些高档餐馆还在营业,大众食堂早就停业了。

    不管是私人商贩的摊子,还是高档餐馆,想买吃的,都需要排长队。

    周荣他们担心绕一圈去高档餐馆,那边的东西已经卖完了,就在巷子口排队。

    今天运气不错,摊主准备的东西比往常多一点,轮到周荣他们时,每样都能买一份。

    摊主在街边摆了几张小的桌椅板凳,正好有一桌人吃完了,周母赶紧去占座。

    周家星和几个送货的人吃了口热干面,直夸好吃。

    周父:“这两年供应紧张,连热干面里的酱料都少了,香油、芝麻酱、辣萝卜什么的,都只是意思意思,味道比以前差远了,哪天城里正常供应粮食了,我再请你们吃点正宗的!”

    周家星:“这样就挺好了,省城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吃的,我们在乡下有钱都买不到东西。”

    这一点周家星说的没错,粮食供应紧张后,黑市开始活跃,政府大部分时间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只要舍得花钱,在黑市里什么都能买到。

    黑市的利润虽然很高,但周荣没有搅和进去,一是银行卡里的钱经不起造,其次,她好歹是个干部,万一运气不好的被逮住,既丢面子,也会影响自已和家人的前程。

    她又不是没钱花,得不偿失的事,不能干。

    除了黑市、高档餐馆能弄到吃的,国内的交通工具上,也可以买到吃的。

    轮船、火车上面都有吃的供应,凭车票可以不收粮票。

    普通的饭,带菜是0.2元一份,包括半斤大米饭和一些蔬菜,想吃好点,可以花0.5元买一份带肉的饭菜。

    如果舍不得花钱,可以要一份带咸菜的饭,0.1元一份。

    所以有一些人会专门为了吃饭而坐火车、坐轮船......

    周荣他们吃完早点,准备去上班了,周家广、周庆平他们才起床。

    一人吃了一碗面疙瘩,周家广开始给大家派活:“妮妮、笑笑、薇薇在家洗碗、洗衣服、扫地,我、庆平、庆安、庆宏去果林帮着摘果子,赚工分。”

    周庆宏:“小叔,家里又不是没吃的,干嘛还要去干活赚工分?”

    周家广:“这次下乡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大家,天天在家躺着,怎么锻炼?

    再说了,要不是队长奖励了我和庆平一些粮食,就我们从城里带回来的那点口粮,够吃几天?

    你大姑常教导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手里的粮食看着多,万一哪天家里来了客人,不用招待?

    最主要的一点,队长发的四斤棉油,前天和昨天已经用了大半,回来前,我们手里的钱都被要求留在了城里,想去公社买油,没钱也没油票,我可不想吃水煮青菜。

    我们只有赚到工分,才能找队长换油,你要是不想干活,就分出去单过。

    事先声明,队长奖励给我和庆平的粮食,你无权参与分配。”

    周庆宏可不想被“赶出”家门,连忙讨好的说:“小叔说的有道理,都听小叔的安排,我发现你和大姑越来越像了,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周家广傲娇的说:“我是她的‘亲传弟子’,当然像她了!”

    周庆平:“......别打嘴仗了,看外面的太阳角度,应该快9点了,我们再不出发,今天的时间就耗完了。”

    周家广:“行,一人背个背篓或拎上篮子,我们去果林!”

    周家湾的果林前两年就可以挂果了,因果树还很小,要是结果,果子会比较少且不好吃,还会影响果树的生长。

    张秀英按照自已的经验,不让果树开花,砍绝冲了它的主枝,以便让果树多开几枝,长的更茂盛。

    今年,周家湾的梨子、桃子、杏子、枣子、葡萄大丰收,果子的口感很好,在菜店和各食品店、供销社非常畅销。

    买果子不要票,在副食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成了大家的最爱。

    每摘下一个果子,意味着可以多卖一点钱。

    种完晚稻后,乡亲们的主意精力都放在了果林上,几乎男女老少齐上阵,只为了能把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子尽快摘下来。

    孩子们非常喜欢摘果子,那些被虫蛀或长的不好看的果子,不能拿去城里卖,他们可以吃掉,队长不会说什么......

    大家见周家广他们来林子里帮忙,为了感谢周荣对村子里的付出,直接把最轻松的看守篓子的活派给他们。

    周家广问记分员:“干这个活,一天给我们记几工分?”

    记分员悄声说:“如果是别人,只有3工分,但你们是大荣的家人,我给你们记5工分怎么样?”

    周家广没想到他回到周家湾,还能沾大姐的光......

    第351章

    不愧是我家长子,牢记妈的喜好

    因有周荣的面子,周家广他们在周家湾的日子,过的非常快活。

    每天都是干着最轻松的活,工分却不少挣。

    周传安成家后,工作更卖力了,不用他巡逻时,就自制一些捕兽夹放到林子里,经常能逮到些出来觅食的野鸡野兔。

    逮的多,就分一半给周家广他们,如果只有一只,郑兰会做好,盛上一大半送到周父家......

    到了8月28号,几个孩子除了晒黑了,一点都没瘦,还用自已的工分换了不少果子、蔬菜和稻谷带回城。

    几个孩子也是乘坐送菜的卡车进城的。

    他们到长安里时,周荣还没去上班。

    看着院子里的十来个箩筐,里面堆满了稻谷、果子、蔬菜,还有几只母鸡、野兔,周荣开玩笑的问:“这些都是你们赊回来的?”

    周家广:“......大姐,我们在你眼里就那么没用吗?这些东西全是我们用自已的双手挣的!”

    周荣:“是嘛?别人全家干上一年,都未必能换回这么吃的,你们几个孩子只在村里上了20天的工,就能赚这么多?”

    周庆平:“妈,你不是说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吗?别人办不到的,不代表我们办不到。”

    周荣:“我要赶着上班,少给我打哑谜了,直接说,东西怎么来的,我以后好还人情。”

    周庆平叹声气:“哎,果然什么事都瞒不过老妈。

    得益于妈在村里的好人缘,我们每人每天最少能挣5工分,小舅舅还参加了几次给菜地浇水的活,在队长的授意下,记分员给他记的是10工分。

    昨天我们拿着工分票去找队长兑换东西,他说我们在村里的这段时间表现的非常好,给那些不爱读书、不爱干活的孩子做了好表率,给了稻谷、果子、蔬菜各三箩筐。

    那个箩筐里的鸡蛋、母鸡、野兔,是大外公、二外公和四外公送的,说我们在城里买什么都要票,就一样张罗了一点。

    还让我给你带话,等他们再逮着了,就让送货的司机帮忙送到我们家。”

    周荣笑道:“你大外公他们太客气了,回头有机会,你帮我一起还人情。”

    周庆平:“没问题!妈,我知道你喜欢收藏各种票,就找队长换了些好看的工分票,队长说你要是还想要其他图案,就给他写信,他给你寄过来。”

    早年的农业合作社诞生后,为了方便计算劳动报酬,各地印制了农业工分票。

    工分票实行按劳取酬,年终参加决算分配,是农村第一次进入票证时代。

    工分票的品种繁多,分别有:包工、非包工、副业、基建、义务、会议、牧牛等等,含括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工分票通常的面值有一厘、三厘、五厘、一分、二分、三分、五分、十分、二十分、三十分、五十分、一百分、三百分、五百分、一千分等15个面额。

    还有二厘、四分、六分、八分、二百分等特殊面额的。

    其中二百、三百、五百、一千分,这些大额工分票是为了方便社员把平时攒下来的小额工分票凑整后兑换而发行的,印发量相对较少。

    工分票的设计和印刷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通常在同一地区会采用同一款式,在农业合作社前留有空间可供填写或加盖具体使用的合作社名称。

    有条件的地方,农业合作社的工分票由正规的印刷厂印制,票面精美,纸质较佳,有利于循环使用,也有不少地方因条件局限,工分票印制和设计比较简单朴实。

    有许多工分票在设计方面,图案选材非常丰富,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插秧图、丰收图、收割图、耕耘图、喷洒农药图。

    也有农村随处可见的南瓜图、山羊图、小鸡图、水果图、鲤鱼图、母猪图。

    还有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火车图、飞机图、工农联盟图。

    近几年因物资紧张,很多地方连孩子的作业本都买不到,就没有印刷新的工分票,都是用之前回收上来的旧票反复使用。

    工分票在收藏市场的价格不能和钱币、邮票比,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周家湾使用的工分票,图案简单,印刷的纸质也普通,经过反复使用后,陈旧不堪,周荣上次回乡历练时,将自已赚到的工分票放入系统估价过,10-200元不等。

    因价格不高,就没找周传景兑换,只留了几张做纪念。

    周荣接过周庆平递过来的一把工分票,开心的说:“谢谢!不愧是我家长子,牢记妈的喜好。”

    周庆安吃味的说:“妈,那些工分票里也有我的血汗。”

    妮妮:“还有我的!我把带回去的小衣服,都送给了玲玲,四外公和四外婆夸我懂事,送了我好多鸡蛋呢!”

    周荣:“你们都很棒!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有了你们三个孩子!

    母鸡先关进鸡笼,野兔已经死了,尽快做了吃,稻谷、蔬菜和果子,笑笑和薇薇都有份,你们把她们的那一份分出来,晚点送去钢厂和铁厂。”

    周庆平:“好!”

    周荣去上班后,周家广要求周庆宏把家里打扫干净,再把野兔处理了,方便晚上做饭,他送周笑去钢厂,周庆平、周庆安则送周薇回铁厂。

    周笑、周薇各分到了一篮子的稻谷、蔬菜和果子,周家华、周家富没想到他们的闺女回乡下住了20来天,没饿瘦不说,还赚了这么多粮食回来。

    乐的他们把周笑、周薇不停举高高。

    一个5岁的孩子,在乡下上工,怎么可能赚这么多粮食?

    谢翠莲向周家广了解经过后,印证了自已的猜测,果然是沾了大姐的光,中秋节得去好好感谢下她......

    陈茉莉也不信周薇一个小孩子能赚那么多粮食回来,向周庆平打听后,得知是村里为感谢周荣的付出,给的格外关照,她对周荣的敬佩又上了一个台阶。

    陈茉莉热情的拉着周庆平、周庆安在家吃饭,做了一桌菜款待兄弟俩......

    第352章

    我现在是国家的人

    9月1日江城各大学开学。

    周庆平所在的班级,第一天上课,课堂里就来了一位穿军装的首长,为他们讲解保密课。

    首长要求,不论什么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在学校学什么,在做什么试验,因为大家要做的事,关乎国家的命运。

    自此后,周庆平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各种实验和数据测算上,哪怕周末放假,都没空回家......

    周荣理解他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周庆平不回家,她就每个周末去给周庆平送点自已做的酱肉、酱菜和换洗衣物。

    周庆安见周荣又要去学校送东西,不解的问:“妈,别人上大学都很轻松,只要不上课,就能到处游玩,大哥怎么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

    周荣:“他学的专业不一样,你别多问,在外面也不要谈论关于他的任何事,别人问,就说不知道,明白吗?”

    周庆安:“明白。”

    61年的9月24日是中秋节。

    汽车厂每周都有卡车来送肉送菜,附近的几个工厂见的次数多了,就找人打听。

    得知蔬菜、鸡蛋和肉都是找周家湾生产队置换的,他们也想用厂里的东西置换,人事科的人就拦住司机,希望周家湾的当家人来厂里商谈置换事宜,以便中秋节给员工发福利。

    纺织厂、毛巾厂、暖水瓶厂、农具厂等工厂的物料,农村都用得上。

    周传景听说这些工厂想置换物资,高兴的连连拍手,又怕自已不懂行情,被人套路了,和周传义商量一番后,他先进城找周荣,询问按什么标准置换比较合适。

    周荣的建议是,按照市集上对方产品的价格进行估价后,先打个6折进行谈判,对方要是不乐意,多哭穷,多拍马屁,博弈一番后,不能高于8折签约。

    现在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哪怕是6折,那些工厂也不会吃亏......

    周传景觉得周荣的提议不错,按照她教的方法,和各工厂商谈一番后,以7折的工业品价格进行置换。

    这几个工厂没有汽车厂那样“财大气粗”,只能提供少量产品和周家湾交换。

    要求周家湾中秋节前一天供货,便于给职工发福利。

    周传景盘算了一下,置换的布匹、毛巾、暖水瓶、搪瓷盆,每家都能分到一点,锄头铁锹等,能让村里添上一批新农具,非常的划算!

    等东西运回周家湾,周传景召集所有乡亲开会,按照每家的工分总和分配物资。

    工分多的人家,可以领十几尺布,一条毛巾、1个暖水瓶,1个搪瓷盆,工分少的人家,能分到几尺布,或一条毛巾、一个暖水瓶、搪瓷盆。

    大家没想到蔬菜基地能带来这么多好处,连布匹、毛巾、暖水瓶、搪瓷盆、锄头铁锹都能换回来,纷纷夸赞周传景、周传义会办事,是人民的好干部。

    还把周荣也夸了一顿,说要不是她想办法换回了两辆卡车,村里没办法占到这些便宜。

    周传景说:“我们的基地能办的有声有色,大家都有功劳,以后上工都勤快点,生产队分东西,永远看的是工分,谁家工分多,能换的东西自然就多。”

    一村民说:“队长,我现在上工可比之前勤快多了,每次干活的时候我就想着,多干一点,家里的钱和粮食就多能点,浑身都是劲!”

    另一村民说:“队长,我家大儿子年底娶媳妇,正缺布、暖水瓶、搪瓷盆呢,想买又没票,分下来的这些东西帮了我家大忙,我那新儿媳要是知道,准得乐坏!

    以后还有这种好事吗?我家老二老三还没成家呢,要是还能换暖水瓶、搪瓷盆什么的,我们全家就算夜里不睡觉,都要去上工!”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