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公安找来周荣核对情况。周荣说没人去她家提亲,她不认识刘老太母子,所有的罪犯,最擅长的就是伪装和狡辩,周荣希望公安严惩刘老太和李大军。
为了收集更多证据,李小军也被带去公安局问话,他这才知道自已的大哥和老娘闯了大祸。
不想被连累,李小军毫不犹豫的写下了断亲书,并登报公开。
刘老太得知李小军要和她断绝关系,一度昏厥,在公安的审讯下,她如实交代了事情经过。
最终,李大军因绑架罪被判10年,送去采石场服刑。
刘老太作为从犯,年纪大了,且身体不好,公安酌情处理,判了她三年,送往农场改造。
两人身上的二十几块钱,都被公安收缴了,赔了周荣垫付的医药费后,其余的全部充公......
李大军有两女一儿,最大的女儿已经14岁了,最小的儿子9岁,全被李小军强行送回了乡下,让他们自食其力......
第331章
下乡
自8月份开始,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全民支农的群众运动热潮。
到9月底,有4万多名干部下放到小队安家落户,政府清理并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达20万人左右。
周桂就在这次的下放干部名单里。
她向领导申请后,同样选的是周家湾生产队。
到了周家湾,周荣享受的优待,周桂全部体验了一把。
她被调到周传义身边做文书,并经常出去“学习”。
她以为自已历练期间,肯定吃不好,她都抱着最坏的打算了。
秦艳华和沈博航心疼她,给她准备了很多耐放的食物,还说以后会隔三差五给她寄吃的。
来了周家湾后,周桂才知道是她想多了。
周桂喜欢打有准备的仗,担心村里因为受灾,大家的日子清苦,会有很多情绪和矛盾,她要是吃的太好,或经常收到包裹,会被大家哄抢,就找周荣了解村里的情况。
周荣说村里一切都很好,让她放心下乡。
周桂还以为她大姐为了安抚她,特意说的好话。
来了后,才发现她大姐没有骗她。
乡亲们的日子与那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比,确实不错,虽说吃的没以前好,但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只有少数老人得了肝炎、浮肿病。
周桂与乡亲们闲聊时,大家只要提起周荣,没人不夸她的,说田里的收成虽然不好,蔬菜基地和养殖场的分红也足够大家用了。
现在各地的副食品都短缺,周家湾的蔬菜、牲畜早就被政府做了统一安排,分配到各个副食店、菜店和供销社,大家只需等着定期分钱就行了。
58年的跃进期间,各单位为了完成任务,都进行了扩招,之前进城的那批人,借着机会带了不少自家兄弟或亲戚进城。
大家有了稳定工作,每月都会给家里寄点钱或票,地里收成不好,他们就去公社买点吃的打牙祭。
而这一切,都是沾了周荣的光,要不是她先前给村里弄了30个进城名额,大家没机会带其他人进城。
还说新挖的那个水塘帮了村里的大忙,每次干旱,田里和基地缺水,都是靠那个水塘缓解旱情。
听着乡亲们对周荣的夸赞,周桂打心里为她大姐高兴,也知道了她大姐打下了一片“江山”,让她“坐享其成”......
10月初,市委发布《关于坚决地认真地清理劳动力,下放干部和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决定》,要求从县、农村城镇、农村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清理出50多万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并在机关、企业、学校、工厂的非正式在册人员,和社会上流散人口,及可以动员回乡生产的人员中,动员12万至15万人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决定”发布后,各辖区紧急行动,动员那些可以下乡的人员,让他们尽快去农村,为农业生产做贡献。
周家湾后来进城的那批人,一些人舍不得给领导送礼,一直是临时工,政策下来后,他们都被劝返回乡......
沈博航为了升迁,主动申请下乡,并给领导送礼,将下乡地点定在了周家湾,好陪着周桂。
周传景给他安排了一个记分员的工作。
小两口在周家湾的日子,非常惬意......
马二丫之前的那个相看对象,被马大丫“推荐”后,成了下乡人员。
马大丫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对方同意娶马二丫的真实意图。
马二丫在罗秋月的小酒馆已经转正了,对方看上了马二丫的正式工名额,想娶回去后做思想工作,把工作让给其大嫂。
他们觉得马二丫没有父母做依靠,很好拿捏,哄骗一下,不用付彩礼就能娶个媳妇,还能得个正式工名额,这种买卖不要太划算。
马大丫得知这些,气得不轻,当即就回复了做媒的那位嬢嬢,说对方的性格和她妹妹不合,她们再瞧瞧其他人家。
媒人觉得马大丫姐妹俩自身条件不咋滴,还心高气傲,和人聊天时,就挖苦了几句,不料被路过的罗大芬听见,扭头就告诉了马大丫。
马大丫当时没有任何反应,新政一出来,她就学着领导的口吻,匿名给居委会写了“推荐”信,列举所荐之人的种种情况,说他们都符合下乡条件。
居委会的干事,以为推荐信上的人,得罪了某位领导,不敢怠慢。
媒人的儿子和她娘家侄儿,都成了下乡人员......
陈茂才、陈文杰、陈文俊父子三人在三年前就刑满归家了,他们记恨陈茉莉,一直没和她来往。
想着她没有娘家撑腰,在夫家的日子一定很艰难。
只要陈茉莉回家哭诉,他们就能掌握主动权,让陈茉莉干嘛,她就得干嘛。
但几年来,陈茉莉没有踏入家门一步,似乎忘记了自已还有爹娘兄弟。
起初,陈家人为了脸面,并没有找陈茉莉的麻烦,这两年灾害频发,粮食紧张,陈家父子又没有稳定工作,全靠蒋如意的一点积蓄度日。
家里的钱越来越少,陈家父子本想去找陈木兰接济,结果被朱玉凤赶了出来。
颜面尽失,他们彻底和陈木兰断了关系。
陈茂才他们去参加亲戚家的喜宴时,听人说周家富当了车间主任,悔不当初,主动上门修复关系。
陈茉莉态度冷淡,对他们不理不睬,并要求周家富也不搭理他们。
陈茂才见陈茉莉做的这么绝情,他也豁出去了,让蒋如意天天去铁厂门口哭诉,说陈茉莉不孝,爸妈生病了都不回家瞧一眼。
还说陈茉莉行为不检点,没有结婚就和男人住到一起,就连出嫁,父母都不知道。
导致工友们都在私底下议论陈茉莉。
有那心思不纯者,还在厂区的公告栏贴了一张字报,列举陈茉莉和周家富的各种不良行为,想借机把周家富拉下来。
周家富是上面的特别关照对象,领导让陈茉莉尽快处理好陈家的事,将恶劣影响降到最低,别的,就没有了。
陈茉莉先是写了一份澄清书贴在公告栏,将自已和陈家的恩怨大致说明,接着登报,和陈家断绝关系。
陈茂才为此到铁厂的家属区大骂,说陈茉莉忘恩负义,定会遭报应。
陈茉莉懒得和他争辩,直接报公安,以妨碍厂区安全的罪名,把陈茂才抓了起来。
陈茂才现在见到公安就发怵,进了公安局,人就老实了,关了几天后,再三保证他不会去找陈茉莉的麻烦,才被放出来。
为了永绝后患,等新政出来,陈茉莉给陈家所在的居委会负责人塞了点钱,陈家所有人,包括蒋如意、方萍,全部成了下乡人员......
第332章
还债
上半年,北方持续大旱。
多个省区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长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
一些地区出现河流长期断流,800多万人缺乏饮用水。
夏秋季节,南方7省区因旱受灾面积都在66.6万公顷以上,有些省份旱情持续了7个月,西南各省冬春连旱。
东部沿海省区却暴雨频繁,洪水泛滥。
5个月内,东南部沿海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台风过境时间高达10—20小时,高于往年平均数三倍以上。
全国各地农村遭受近百年没有过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9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其中3至4亿亩更遭重灾,有不少农田甚至颗粒无收。
全国1.2亿人缺粮,很多地方人口锐减......
苏联仗着我国所欠的外债,妄图对我国内政指手划脚。
60年10月,为保护我国主权及独立自主的地位,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苏方要求我国尽快偿还债务。
大首长直接下达指示,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在五年之内把债还上,并带头不吃肉,以示勒紧裤带还债的决心。
我国的工业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光景,无法成为偿还苏联债务的主力。
目前农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于是就用手中比较占据优势的第一产业,比如猪肉、鸡蛋、水果、茶叶、纺织品等农副产品来还债。
近几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频频爆发,使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严重减产。
日子再艰难,独立自主的道路必须坚持,俗话说“不蒸馒头争口气”,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同心协力,只为早日还清债务,不受他人掣肘,这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信念。
就这样,全国上下开始了全民还债的共同努力,牟足劲的搞农业生产,大量开垦荒地,栽种粮食,将省下的鸡蛋、水果、肉类等全部运往苏联,用于还债。
然而,单单靠农产品还债,既吃亏又不讨好。
苏联对送去的农产品要求极为严格,如果不符合他们的规定,就会拒收,比如鸡蛋太小的不要,水果、肉类不新鲜的也不收。
因两国距离较远,又无法冷冻保鲜,很多东西都在运输途中坏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且农产品本身附加值就很低,用于还债,如杯水车薪,加上国内灾害频发,农副产品本就紧缺,无疑是一种负担。
最终,中央与苏联沟通后,决定用矿石偿还债务。
政府紧急派人员前往各地勘测地点,采集并挖掘矿石。
江逸明自荐,带了一队土兵,前往矿区协助挖矿。
沈博宣和她的丈夫叶凡秋,都懂一些地质勘测方面的知识,两人想为国家出力,将自已的两个孩子送回爷爷奶奶那后,随着勘测队前往各大山区......
我国的矿产资源虽多,但分布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具也有限,开采难度很大。
大家并没有退缩,哪怕是在冬季气温零下40度的恶劣条件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土兵,照旧迎着寒风打炮眼爆破,夜以继日地劳作,以便尽早还清债务......
(用于还债的其中一处矿坑)
因粮食供应紧张,到了11月,学校无力承担全校师生的伙食,要求所有学生的户口和粮油关系转回家里。
周家广和大娃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坏了。
两人告诉周荣,开学后,早餐供应标准又降低了,通常是高粱糊。
这种高粱糊红红的,有一股陈旧的腥味,很有磁性,筷子挑也挑不断,是作浆糊的好材料。
吃的时候腥味冲鼻子,呛喉咙,两人说他们经常吃几口就吃不下了,饿着肚子等午饭。
所有学生,每月有一次“帮厨”,即在厨房里打杂,帮忙摘菜、洗菜、切菜。
周家广说他去帮厨时,看见炒菜的大师傅站在灶台上,挥动铁锹炒一口大锅的大白菜。
还没翻动几下,就倒入一盆水,挖一瓢盐,煮呀煮,煮熟了,拿出一瓶油,小心翼翼的倒两三汤匙,纯粹是意思意思,有点油花子。
近期连意思意思也没有啦,就是白水煮白菜、冬瓜、萝卜。
再这么吃下去,他估计也要得肝炎、浮肿病。
大娃虽没有发表意见,但周家广每说一句话,他就点头,表示认可。
周荣说:“今年全国各地继续遭灾,苏联又逼我们还债,粮食供应更加紧张,城里好歹有救济粮,农村就惨了。
山上的野果、野菜,及家里能吃的东西,全被村民们吃光了,很多人因为饥饿得病而死,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日子。”
周家广:“幸福和苦难,我一直都记在心里,等我上了大学,我就努力学习机器研发方面的知识,争取创造出厉害的种田机器,为农民减轻负担,提高效率,让他们再也不饿肚子。
大娃,你要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梦想吗?”
大娃:“不了,我要学物理,发明厉害的武器,威慑宵小,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周荣:“你们的梦想都很好,七广,你在无线电领域已经积攒了一点经验,等考上大学,我希望你继续深耕这个领域,科技强国比发明种田机器,更有价值。”
周家广:“好,就听大姐的!”
61年1月30日,市委提出今年要狠抓四个战役:即第一季度以蔬菜为纲,抓好渔业生产和高级糖果糕点供应。
第二季度以熟食业、饮食业为主,把餐馆恢复起来;第三季度,着重抓轻工业;第四季度抓轻工业方面高级产品。
2月8日(农历腊月23),全市开始敞开高价供应高级糖果和糕点,这是回笼货币、调整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做好高级糖果、糕点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各区成立了领导小组或指挥部。
每个区都开放了几家餐馆卖高级餐,不限量,不收票。
城里不缺有钱人,只缺吃的。
每个餐厅,排队吃饭的人,要从楼上排到楼下,甚至穿过巷头到巷尾。
一些人抱着好奇的心理,想知道餐厅里卖什么,也去排队,发现一根油条三毛,一个欢喜坨五毛,一盘菜一块五后,借口家里有事,连忙退出了排队的队伍......
第333章
她就知道,没有事可以瞒住老妈
周荣为了支持政府业绩,也为了庆祝小年,下班后带着家人去餐厅吃饭。
一顿饭下来,花了十几块,吃的几个孩子直咂舌。
周庆宏说:“大姑,这里的东西太贵了,你以后把钱给我,我去买菜回来给你们做,保证能省一大半。”
周家广:“你买菜做饭,我们大力支持,但菜场的菜什么价格,我们心里门清,你要是虚报价格,我就让我爸妈将你剔除周家户籍。”
周庆宏:“......你就知道小瞧人!你凭什么说我会虚报价格?!”
周家广:“我只是打个比方,你急个什么?解释就是掩饰。”
周庆宏:“......”
妮妮:“从来没有人可以在我妈那骗到钱,你不想卖身给她,最好歇了所有不该有的心思。”
周庆宏、周荣:“......”
周荣:“我们不是天天出来吃饭,以后家里还是按之前的标准,早晚吃糊糊,中午吃米饭,家里需要什么菜,我会买好,你们按照分工,做好自已的份内工作就行。”
周庆宏:“好吧。”
近两年棉花减产,每人每年只供应7尺布票,不够一个成人做一身冬衣。
有时需要买被里被面,或送礼,有乡下亲戚来了,也要为他们扯布做件衣服,手里的布票总是不够用。
很多人家就在父母的裤子中挑两条,按照孩子的身段,改成他们穿的,然后通过染色,让旧裤子变成“新”的。
周母习惯了节俭,加上这两年布票难弄,她就把周父的旧衣服、旧裤子修改一番后给周家广穿。
周家广和大娃穿小的衣服裤子,及周荣的旧衣服裤子,周母也会帮着修改,给到二娃、妮妮、周庆宏穿。
考虑到孩子们还要长个,衣袖、裤腿通常会做得稍长一些,穿的时候要往上折一下,才不会影响干活和走路。
小孩子也是好面子的,得了好东西喜欢出去炫耀,周荣不想别人认为她家日子特别好过,这两年都没有从空间里拿布料出来。
周母要帮孩子们改衣服裤子,她极力赞成,还找人请教怎么染色,并把染料买好。
商店里有各种颜色的染料出售,靛蓝最受欢迎,周荣将染料买好后,教周母怎么使用。
年底了,周荣的单位,每天要开各种大会小会,无暇顾及家里。
周母的刺绣辅导班也要为“还债”出力,虽然苏联对绣品的估价不高,但大家还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每一幅刺绣,为国家贡献自已的一份薄力。
刺绣班前段时间都在赶工,几乎无休,刚交付了一批动物、山水画之类的绣品。
马上要过年了,考虑到大家的辛苦,文化局的领导给刺绣班的成员发了十斤米、一条腊肉、一条腊鱼、一斤糖的年货后,提前几天给大家放假。
反正要在一起吃年饭,周母索性住到周荣家,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置办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