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谭书记想通过周荣巴结江家,现在被拒,面子肯定挂不住,我担心他会给周荣使绊子,你俩同在一个单位,帮忙留意一下,要是他想害周荣,你赶紧回来报信,我们好做防范。”王城南:“谭书记为人挺和善的,应该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
许曼:“周荣说官场没有亲情友情,只有利益,不怕怒目金刚,就怕眯眼菩萨,谭书记真是正直之人,就不会打着提拔周荣的幌子去巴结江家。
咱们做人不能太单纯善良,还是防着点比较好。”
王城南若有所思:“你说的有道理,我会留意的,你们在店里要是遇到什么麻烦,就马上来找我。”
许曼:“好。”
11月初,大首长到外地考察时,看到了公共食堂毫无限制的供给现状,提出:“公共食堂应当加强管理,粗细搭配,干稀搭配,农忙农闲不同,要学会勤俭过日子,不能放开肚皮吃喝,那样肯定维持不下去。”
首长的指示见报后,各地公共食堂迅速进行整改,“放开肚皮吃饭”的现象随即被控制。
江城的公共食堂,也出了各种新规,所有人只能在自已的片区食堂内吃饭,不得跨区跨食堂。
同时,各公共食堂开始规范菜式,荤少素多,干稀搭配,并出售有价饭票,定人定量,伙食费由各公社承担部分,节余归已,可以继续使用。
不足部分自已负责,饭菜票十天一卖。
两荤两素、自由点菜,还不要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有人嫌食堂的伙食不好,还收费,已经偷偷在家开火了,居委会的人得知后,没有制止,算是默认了大家开小灶的做法。
很快,更多的人,往家里添置了锅碗瓢盆。
周荣趁着这个机会,让周母、周桂他们把家里吃饭的家伙事全部置办齐全,免得以后想买,买不到。
她自已家的锅瓢碗盏,空间里囤了不少,直接拿一套出来就行了......
公共食堂之前的所有开销,都来自于各企业上交的利润,企业没有任何留存。
目前已经有企业不执行这个政策了,以各种理由说单位无利润可交,公社非要逼着交钱,就打欠条或借条抵交利润。
一些企业的党委书记和厂长是转业军人,或背景雄厚,各公社的书记和社长都要礼让三分。
这些大企业不愿交钱,靠小单位上交的三瓜两枣,即便大首长不下新的指令,公共食堂也难以为继。
现在上面下了通知,大家正好借着这个契机改革......
周家湾的公共食堂,再次改革,实行两稀一干。
早上和晚上吃粥,再搭配些红薯。
午餐的米饭供应暂时不变,不然那些壮劳力吃不饱,会闹事,也影响干活进度。
每餐的菜,改为了一个青菜,再配个豆豉或萝卜条。
大部分村民对食堂改革没意见,因为周传景告诉他们,剩下的粮食会一直放在仓库里,要是哪天出了新政,允许大家回家做饭,仓库里的粮食立马分下去。
少数有怨言的村民,也只敢背地里悄声嘀咕,他们要是敢当面说,定会引来一阵怒骂,说他们好吃懒做,想占大家便宜。
他们每天确实没干多少活,大队长和社长又与小队长一条心,举报都没用,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12月19日官方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
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年底,中央发表公报,宣布粮食、钢铁的产量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特大的跃进。
从此,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并称为“三面红旗”,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口号......
第307章
他这个生产队长,干的窝囊又憋屈
为完成炼钢任务,各单位像上了马达一样,连续忙碌了几个月,职工早经疲惫不堪,筋疲力尽了,过年的几天假,只想好好休息。
周传义写信给周荣,想邀请她和周父周父一起回周家湾过年。
临近新年,逛街的人多了起来,周荣他们的布店和服装店生意很好,带着孩子来回折腾挺累的,周荣想休息几天。
反正周家湾的情况,她通过周传义的信件已经知道了,没必要回去。
周传裕得知周传义想挖个水塘后,又调派了一千人以“挖矿”的名义来帮忙。
人多干活快,水塘12月初就挖好了。
为了防治水患,周传义说他让大家挖水塘的时候,在附近挖了很多沟渠,以便排水,等需要灌溉时,也方便引水。
大炼钢的那几个月,因缺少燃料,公社那一带能砍的林子都砍了,每个生产队都在想方设法的弄柴火,周家湾也得交任务。
周传义说,幸亏他听了周荣的建议,留了几个林子下来,不然都没东西可交。
留的那几个林子,目前被砍了一半,伐空的地方,已经整理出来了,开年后正好用来移栽果树。
未被砍伐的地方,周传义说先留着,万一59年又需要炼钢,好歹有东西交差。
周传裕也听从周传义的建议,联合几位好友,给县领导谏言,抢收地里的粮食,清平县目前没有出现粮食烂在地里的情况。
公社通往周家湾的路,又在动工了,预计年初可以修好......
一切都在可控之中,周荣能安心在城里过年了......
周母曾让周父去询问周家华、周家富,要不要回周家湾过年,兄弟俩一致拒绝,说他们哪都不想去,只想在床上躺三天。
周母心疼两个儿子,就让周荣给周传义回信,他们今年不回去了,就在城里过年。
谢翠莲早早的给她父母兄弟寄了些新衣、腊货,谢老汉一家收到包裹后,再次成为谢家村被人羡慕的对象......
因周传国、周传泰住在周家湾,两人的儿子儿媳都在腊月29这一天赶回去团圆。
第四季度,大家都在忙着炼钢,吃喝又在公共食堂,很少有人种菜,周家湾蔬菜基地的菜,成了紧俏货,全被县里的各大食堂订走了,无法供给菜店。
所以周家湾在江城和县城的四个菜店,目前还没有恢复营业。
且以城里的形势,也不适合开业,在家开火的只有少数人,菜店开业后,未必能快速把菜品销出去,要是烂在店里,就亏大了。
周荣建议基地的菜继续供给县里的食堂,等城里出了新政策,四个菜店再开业也不迟。
只要地里的菜能卖钱,供给哪里,乡亲们无所谓。
周传义、周传景拿着周传裕给的批示文件,去和各大食堂商谈供应蔬菜时,边给负责人拍马屁,边说乡亲们的各种不易,把款项的结算时间定为了一周,少数单位一个月一结。
各食堂负责人都知道周家湾的背景,不想得罪周传裕及他背后的人脉,都会在规定时间内结算菜钱,暂时没有出现拖欠情况。
年底分红时,周家湾的村民每家都分了30-80元不等,与去年相比,少了一些,主要是今年的粮食卖的少。
周传景每天都会让会计把大家消耗的粮食,写在小木板上,公示出来,并在开会时告诉大家,开春的那段时间,不确定天气怎么样,万一天干或下暴雨,会直接影响早稻的收成。
为了不让大家饿肚子,库房里的粮食要先留着,只能少量卖一点。
要不是一点粮食都不卖,粮站的人不答应,说周家湾在秋收汇报工作大会上对外宣称“亩产1200斤”,不卖粮,向上不好交差,周传景是真不想卖粮。
周传景的解释,村民们很认可,只要不是把粮食拿出去送人,少卖点就少卖点吧,反正都是吃进自已肚子。
何况与其他生产队比,他们好歹分了几十块钱,好多生产队交完公粮后,加上公共食堂的消耗,压根没有粮食可卖,没办法分钱,隔壁的杨林坡就是这样。
一些人家,连打年货的钱都没呢!
今年各家没有分到钱,村民们怨声载道,林大河也很无奈。
他早就说过公共食堂的操办形式不可取,但没人听呀!
地里的收成,本就不好,大家又没有节制的吃喝,现在没粮可卖,分不到钱,就来埋怨他,说什么别的生产队亩产几千斤,甚至十几万斤,为何杨林坡的亩产只有两三百斤?!
还说周家湾的人今年又分了不少钱,杨林坡却一个子都没有,肯定是生产队长不中用导致的。
更过分的是,以杨开贵为首的一帮人,偷偷去找大队长打报告,说他们生产队想换个小队长。
林大河得知这些后,差点被气死。
地里欠收,是老天爷不赏饭吃,和他有什么关系?!
公共食堂也不是他要求开办的,他更没有让大家胡吃海喝,现在没粮可卖,分不到钱,凭什么把责任推到他身上?
林大河觉得他这个生产队长,干的窝囊又憋屈。
林大河不想下台,一旦没了生产队长的身份,他在杨林坡的日子可想而知。
就悄悄给大队长和支部书记送了礼,才把小队长保了下来。
那些告黑状的人,也被林大河牢牢记在了心里......
杨开运一家,已经身无分文了,别人欢欢喜喜的打年货,他们只能在家长吁短叹。
他们全家赚的工分,连口粮都不够,要不是公共食堂承包了吃喝,他们得倒欠生产队的钱。
生产队分不分钱,他们不关心,反正又没他们的份。
他们只盼着大牛的伤能快点好,再盼着杨晋林和冯巧兰能往家里寄点钱......
大牛在大炼钢时,好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在杨晋森被林大河安排去公社参与炼钢期间,他也跟着去了。
杨晋森怕他在工地上出事,不想让他跟着,但耐不住他在地上撒泼打滚,非要去。
家里人拿大牛没办法,杨开运也觉得远远的看一下,不会有事。
杨晋森只好把大牛带去炼钢的场地,再三叮嘱他,千万别靠近炼钢炉。
大牛嘴上答应好好的,等大人们不注意时,他就悄悄凑了过去,想亲眼见识一下炼钢过程......
第308章
她过的不好,凭什么要帮家里?
铁水出炉时,不小心发生侧翻,大牛躲闪不及,胳膊和大腿被溅到了些铁水,顿时被烫掉了几块肉。
大牛疼的在地上直打滚,结果泥土混入肉里,更疼了,他直接疼晕了。
杨晋森连忙把大牛送去卫生所,但卫生所条件简陋,只能帮他简单清理伤口,后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医生不敢承诺。
大牛是因为自已调皮才被烫伤,公社只愿给他开个条子,可免费到卫生所换药,不赔钱。
杨开运和方婆子得知后,不依,去公社大闹,说不赔钱,就撞死在公社管理处门口。
周传裕听闻了此事,示意人武部的人,以破坏炼钢计划为由,把杨开运、方婆子、杨晋森关了起来,要是还不改错,就直接拖去枪毙。
三人被吓的不行,连连保证,再也不来公社闹事,也不要公社赔钱,才被放出来。
大牛回家养伤后,天天喊疼,说想吃糖,还想吃肉,不然伤口好不了。
杨开运和方婆子心疼这个唯一的孙子,只好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存款,去买糖买肉,很快就把身上的钱用完了......
杨晋林曾给杨开运回过一封信,说他每月的工资只有5元,没办法寄钱,希望杨开运进城一趟,去单位问清缘由。
杨开运让杨晋森回信,说他们被限制进城,让杨晋林哪怕只有5元钱,也往家里寄。
自那后,再也没收到杨晋林的回信。
冯巧兰更像是失联了一样,从始至终没往家里寄过一封信,一分钱。
杨开运、方婆子边祈祷着杨晋林和冯巧兰能良心发现,往家里寄点钱,边把主意打到几个女儿身上,给她们写信,或是直接上门要钱。
嫁在农村的几个女儿,婆家条件本身就不好,加上她们在家里没地位,没办法接济杨开运和方婆子。
杨耀睇收到她爹娘的信,当做没看见。
她第一胎生的是女儿,天天被曹智和孔芙蓉嫌弃,经常不给吃饱饭,第二胎生了儿子后,日子才好过点。
她有今天,全拜爹娘所赐,要是当初不逼着她嫁到曹家,她再努力一下,说不定能找到那个俊小伙的住址,然后两人结婚生子,成为一段佳话。
她过的不好,凭什么要帮家里?
这些年,谁又帮过她?
连当大官的二哥都弃她于不顾,这样的家人,她还要了干嘛呢?
不如各凭自已的本事过日子......
59年的2月7日是大年三十。
各公共食堂为了欢庆新年,也为了庆祝跃进胜利,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有些食堂还一起包饺子。
辖区内的居民欢聚一堂,一些有才艺的人,还给大家表演唱歌跳舞或杂技。
今年,周荣和周父周母他们没有一起吃年饭,全部遵照组织政策,在食堂过的大年三十。
初一,周荣带着几个孩子去找周父周母上街游玩,见周家华、周家富带着妻儿也过来了,大家就相约去照全家福。
这是几个孩子一致要求的,说他们又长大了一点,想通过照片对比自已今年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
周荣也想留些纪念,就答应了。
周家广和大娃,帮周家华、周家富组装的收音机,已经顺利交付,在两人所在的家属区,引起一番轰动。
有人想省几块钱,就请周家华、周家富帮忙做中间人,找周家广和大娃组装收音机,25元一台。
两人年底接了四个单子,目前小有存款,豪气的说照相的钱,他们出。
现在拍一寸的黑白照片,一张底片加两张照片,价格是3角6分钱,两寸的是5角4分钱;5寸的6角;6寸的8角,7寸的需要1.5元,如果要上色,价格翻三倍,且要一个多月后才能拿到。
周家广和大娃舍不得上色,就选了7寸的黑白照。
只要能和孩子们一起拍照,周父周母就很开心了,无所谓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孩子的责任与担当,需要从小培养,周荣尊重周家广和大娃的决定,也没有帮着付钱。
正好,她也体验下被人“孝敬”的感觉......
肉联厂不方便待客,周父周母在初二这天,就在周荣家招待了来拜年的周桂和周彩他们。
周彩怀孕四个多月了,被江家当做宝贝一样护着,只要部队里不忙,江逸明都是车接车送,生怕她磕着碰着。
想吃什么东西,江逸明也是第一时间买来,要是市集上没有,田慧珍就通过军供途径去弄。
吃的好,又不用操心,周彩整个人圆润了不少。
周荣担心她肚子里的孩子养的太大,不好生产,将自已之前照顾许曼怀孕期间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她,劝她少吃多餐,多运动。
周彩无奈的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嘴巴老是犯馋,总想吃东西,尤其是酸酸的果子,这种酸果子,特别开胃,然后不知不觉就多吃了一碗饭。
我婆婆说我太瘦了,吃胖点好,有气力生孩子,江逸明也总是劝我多吃点,慢慢的,我就吃成这样了。”
周荣悄声说:“我不是让你不吃东西,每次少吃一点,吃完后到处走动一下,把身体练好。
女人生孩子,犹如在鬼门关前走一遭,你又是头胎,风险更大。
别怪我大过年的说晦气话,你要是有个好歹,以江逸明的身份,他能不再娶?
到时你的孩子就得喊别人妈妈,没有哪个后妈会善待继子,就算对那孩子好,也是装给别人看的,背地里指不定怎么虐待。
你只有平平安安的,你的孩子才能有个好的将来,我刚才和你说的那些养胎经验,你都记在心里,回头我整理成文字,送到你那去,你没事的时候多翻翻。”
周彩:“好,谢谢大姐。”
周荣:“你和四桂同在一个单位,也可以找她请教下经验,特别是胎教和御夫方面,多和她学学,不会吃亏。”
周彩看了眼正在陪着沈清然玩乐的沈博航,羡慕的说:“二姐夫堪称男人典范,洗衣做饭带孩子,样样都会,我家江逸明在部队里威风惯了,想让他变成二姐夫这样,怕是有点难。”
周荣:“这世上没有懒男人,只有不愿付出的男人,你二姐夫之前什么样,你又不是不知道,全靠你二姐一步步引导,你找她请教经验,不会有错。”
周彩点点头,认可道:“二姐在调教人方面,确实没话说,等上班后,我就找她好好学习。”
第309章
会做饭的男人最帅
江逸明闲来无事,到厨房里转悠,见周家广系着围裙,有模有样的炒菜,夸赞道:“看不出来,小弟还有这番手艺。”
周家广在院子里择菜时,无意中将周荣和周彩的谈话听了一耳朵。
为了给周彩谋福利,周家广笑着说:“一位哲人说,会做饭的男人最帅,也能让女人痴迷,二姐夫就是这么搞定我二姐的,让我二姐眼里除了他,没有旁人,三姐夫要不学学?”
江逸明垂眸沉思片刻,问:“哪位哲人说的,我怎么不知道?”
周家广:“名字我忘记了,反正她的话,被大家视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