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8章

    杨晋林忽闪着眼睛说:“我不和你争辩这些,你爸害我,把我调去山区,我可以忍受,但我父母是无辜的,年纪又大了,你们不应该针对他们。

    我们各退一步,我按时下乡,你帮我照看着我的父母哥嫂,我们总归是一家人,不要因为点小事闹矛盾,伤和气。”

    倒不是杨晋林对他的父母哥嫂有多少亲情,而是冯家人,包括冯巧兰,没有一个靠得住,他需要自已人时刻帮他留意城里的动态,以便抓住契机,尽快回城。

    否则他去了那个偏僻之地,就成了睁眼瞎了......

    第246章

    冯家亏欠我们的,总有一天我会讨回来!

    冯巧兰冷笑道:“我在你家吃了太多亏,上了太多当,不想继续自讨苦吃了。

    你爹娘住的那个房子,怎么来的,你心知肚明,目前没人查你,全靠我爸把事情压下来了。

    你要是非把你爹娘弄来膈应我,我们就一拍两散,你去蹲大狱,我带着孩子,自已过日子。

    你想保住前程,就必须把他们弄回乡下,没有其他选择。”

    杨晋林:“!!!......”

    杨晋林不确定冯兴武和公安掌握了多少证据,不想自毁前程,只好妥协,答应冯巧兰,尽快把他的爹娘弄回乡下。

    不想杨开运他们来机关大院闹事,杨晋林默算着时间,在半路上截住了他的父母哥嫂。

    杨开运还以为杨晋林是来接他们的,结果听到要让自已回乡,立马跳脚,大骂杨晋林不孝,要去告他。

    杨晋林无奈的说:“你们要告就告吧,我马上要下乡了,你们要是把我告倒了,我不仅要下乡,还要被定个罪名,这辈子别想有翻身的机会。”

    杨开运:“不告你也成,你给我们重新找个房子住。”

    杨晋林:“你们在公安局那签了字,答应了回乡,要是反悔,可能还要进一次公安局,而且冯兴武也不想你们留在城里,他是大官,要收拾你们很容易,还是回乡吧,图个自在。”

    杨开运不解的问:“我们没有得罪你老丈人啊,他为什么要害我们?”

    杨晋林:“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我送你们去火车站吧,给你们买明天早上的票,你们先回乡,等寻到机会,我再接你们进城。”

    方婆子:“你少骗我!我们要是回去了,肯定不能再进城了,我不要种田,我不回去!

    我们和冯家无冤无仇的,他凭什么针对我们?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冯巧兰呢,让她去找她爹说和一下,我们可是她正儿八经的公公婆婆,她不能不管我们。”

    杨晋林:“我不知道你们哪里得罪了巧兰,她说不想见到你们,还威胁我,要是不把你们送回乡下,就离婚。”

    杨开运:“谁给她的胆子说出这种话?简直无法无天!走,我们去机关大院,我要让大伙都瞧瞧,冯兴武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杨晋林拉住暴跳如雷的杨开运:“你们别和我添乱了,以我们目前的处境,冯兴武要整我们,易如反掌,你们现在去闹事,我可能明天就被免职。

    先回乡吧,冯家亏欠我们的,总有一天我会讨回来!”

    杨开运不想杨晋林丢官,只好让步:“要我们回乡不是不行,你得给笔钱我们,家里的房子要重新盖,我和你娘年纪大了,不便下地干活,我俩的养老费,你得给。”

    杨晋林掏出60块钱,递给杨开运:“我的工资,周荣每月拿走了一半,另一半也津贴给你们了,没有存下钱,这点钱,是我以前的积蓄,你们先用着。

    等我去了下放的村子,周荣找不到我,抚养费就不用给了,省下的钱,我每个月都寄给你们,足够你们在乡下衣食无忧了。”

    杨开运觉得这主意可行,一个月30块钱,够他在杨林坡威风了。

    “行,就依你说的,但你一定要说话算数,准时寄钱,不然我们就进城来闹。”

    杨晋林:“放心吧,不会少了你们的钱。”

    得到保证,杨开运、方婆子一行人就去了火车站,并于第二天回乡......

    杨开运他们一离开,高山就向冯兴武汇报了情况。

    冯兴武:“你做的很好,充公的那套房子,你去打声招呼,分给那些还没安置的退伍兵吧。

    再让人给杨林坡的村长传个话,看好杨家人,不许他们进城。”

    高山:“是!”

    杨开运他们回到杨林坡后,不想被人嘲笑,提前买了些便宜的烟和糖,逢人就发一点。

    大家笑问他们,是不是家里有喜事。

    杨开运说:“江城冬天冻死,夏天热死,江城话听的别扭,好多词都听不懂,还是我们杨林坡住的舒服,我们打算回来养老了!

    给你们发的烟和糖,是江城特有的,我们现在吃喝不愁,乡里乡亲的,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不能忘了你们,特意买点给你们尝尝。”

    有人看着他们大包小包的,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开玩笑的问,他们是不是被城里的儿媳赶回来了。

    杨开运不悦的说:“放屁!我家晋林和他媳妇孝顺着呢!不仅给了钱,让我们回来盖房子,以后每月还会给我们寄30块钱,我们的日子好着呢!”

    见大家半信半疑,还有人在那悄声议论自已吹牛皮,杨开运索性去找林大河开介绍信,说他们家要盖砖瓦房,要去县里买砖。

    砖厂里的砖,有青砖和红砖。

    红砖烧制简单,青砖对砖窑的要求偏高,烧制时间长,过程更加繁琐,比红砖结实,耐风化,所以价格比红砖贵。

    红砖目前是2分钱一块,青砖5分钱一块。

    林大河看了眼空手上门的杨开运,问:“你家是买青砖还是红砖?听说有钱人都盖青砖房,你们是城里回来的大老爷,儿子又是大官,我想,肯定是盖青砖房。”

    本想省点钱,盖个红砖房就行了的杨开运,听了这话,只好硬着头皮说:“以我们的身份,当然是住青砖房了!”

    林大河边开介绍信,边说:“嗯,你家人多,大牛过几年要成家了,房子总是要盖的,不如现在一次性盖好得了,要我看,你家怎么也得5间房,晋林和他媳妇回来,才有地方住。

    这5间青砖房要是盖好了,可是咱们杨林坡的头一份啊,以后谁还敢小瞧你们?我这个村长走出去,都有面子!”

    杨开运不想被林大河轻瞧,也想在杨林坡扬眉吐气一回,咬牙点头,说他们家确实要盖5间青砖房,等上梁那天,请林大河喝酒。

    林大河笑笑:“那我可等着了!”

    杨开运一家没有地方住,后山的山洞,又脏又臭,还掉身份,杨开运说什么都不愿去了,问林大河哪家有空房子可以借住。

    林大河:“村里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哪里有闲钱盖房子?都是一间房住好几个人。

    你家拖家带口的,最少得两间房,谁家能挪出空房?

    你们要么临时搭个窝棚,将就着住,要么分开到几户人家挤挤。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你们是省城回来的有钱人,不能做的太小气,不然被乡亲们笑话,去谁家借住,就给个几块钱,怎么样?

    让大家知道,你们确实是过上了好日子,而不是吹牛。”

    杨开运为了面子,只好忍痛答应,盼着杨晋林按时给他们寄钱,否则他们攒的那点钱,根本不够花......

    第247章

    结果不变的事,有什么好商量的

    冯巧兰不再寄希望在杨晋林身上,和李桂枝、王新萍商量一番后,给四妮取名冯新华,五妮取名冯新月,并给两个孩子上了户口。

    杨晋林无意间在家里翻到了新户口本,震惊的问:“为什么两个孩子和你姓?还是上在你的户头下?”

    冯巧兰面无表情的说:“你们杨家只要儿子,不喜欢女儿,新华、新月和我姓,上在我的户头下,有什么不对吗?”

    杨晋林:“我是她们的亲爹,你做事前,能不能和我商量下?!”

    冯巧兰:“结果不变的事,有什么好商量的。”

    杨晋林:“......你做的太过分了,一点都不把我这个一家之主放在眼里,两孩子姓冯,我不同意,你去把她们的姓氏改过来!”

    冯巧兰看着杨晋林,认真的问:“你爱我和两个女儿吗?”

    杨晋林:“当然了!”

    冯巧兰:“我的年纪和身体,都不适合再怀孕了,你要是真爱我们,就去做结扎手术吧,证明你对我们的爱,是一心一意的。”

    杨晋林:“!!!!!!你疯了?这种主意都想得出来?我爱你们,和结不结扎,有什么关系?!”

    冯巧兰没有争辩,淡淡的一笑:“不说这个了,我炖了排骨汤,给你盛一碗,你马上要下乡了,何家湾的条件不好,你在家多补补,免得亏了身子。”

    杨晋林:“嗯,你放心吧,我的心里只有你,新华、新月是我的孩子,我哪会不喜欢她们?你别听外面的人瞎说。”

    冯巧兰没有回应,转身去了厨房,盛了一碗排骨汤,见杨晋林没有注意这边,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冯巧云帮忙开的绝育药,倒入汤里......

    杨晋林喝汤时,说味道好像和以前喝的不一样。

    冯巧兰淡然的说:“我最近总是没精神,就去找一位老中医瞧了下,他说我应该喝点参汤补补,我买不起整根的人参,就买了点参须。

    大夫说你也可以喝,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味道不一样,应该是加了参须的原因。”

    杨晋林见碗里确实有半截参须,不再起疑,将一碗汤喝完,还夸冯巧兰贤惠。

    之后的几天,冯巧兰每天都会炖汤,给杨晋林“补身子”,直到他喝完一个疗程......

    10月26日,在医院待产的周桂发作。

    沈博航给领导送了点礼,他们单位的下乡名单里,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周桂听从周荣的建议,经常拉着沈博航一起做胎教,听胎心,和孩子做互动。

    沈博航体验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对这个孩子很上心,临近周桂预产期,他特意请了半个月的假,全程陪护,还提前两天,将周桂送到医院。

    周桂生产时,他再三叮嘱医生,一定要保他妻儿平安,如果出现紧急情况,直接保大,不用浪费时间和他商量。

    大桥已经通车了,沈春恒不再像之前那么忙,周桂发作后,他接到沈博航的电话,就和秦艳华赶来了医院。

    秦艳华见沈博航如此紧张周桂,小声对沈春恒说:“你儿子比你会疼媳妇。”

    沈春恒笑道:“你当年生孩子时,我也是告诉医生,我要保大,你给我生了三个孩子,我就向医生说了三次。”

    秦艳华心里灌了蜜,嘴上却说:“是么?我冇得印象。”

    沈春恒:“你和孩子都平平安安的,自然冇得人和你说这些事,你爸妈要是还在,都能为我作证,儿子痴情,随我!”

    秦艳华其实在她爸妈那听说过这些事,她当时很感动,也下定决心,不管沈春恒做什么,她都鼎力支持。

    周桂是头胎,秦艳华也为她担心,为了缓解自已的紧张,故意和沈春恒拌嘴:“你少来!儿子明明像我!”

    沈博航在产房门口焦急的团团转,见他爸妈半点不着急,还在那有说有笑,气哼哼的说:“你俩过分了啊,阿桂在里面为我们老沈家拼命生孩子,你俩在这打情骂俏,不合适!”

    秦艳华:“......你不会接生,又不能替阿桂受苦,着急没用,我们带阿桂检查过,医生说她的身体很好,不会有事。

    孩子出生后,有很多事要忙,你过来坐着,养好精神,等下好照顾你的老婆孩子。”

    沈博航觉得他妈说的有道理,不再走来走去,安安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等着产房的门打开......

    “哇哇...哇哇......”的啼哭声从产房内传出,沈博航高兴的紧紧拽着他妈的胳膊,语无伦次的说:“生了...她生了...阿桂生了...”

    秦艳华笑道:“不是阿桂生了,是你的孩子出生了。”

    等护土抱着孩子出来,说母女平安,沈博航乐的合不拢嘴,想抱孩子,又不敢:“妈,你先抱会儿,我等下再用枕头练练,练熟了再抱她。”

    周桂曾向沈博航撒娇,说带孩子,尤其是不会走路的孩子,老的快,她不想变老,她想以最好的状态,陪着沈博航。

    周桂很少撒娇,沈博航当时被迷的七荤八素,直接拍着胸脯说,他来带孩子。

    之后只要有空,就在家练习怎么抱孩子,换尿布。

    抱着枕头练习,与看着娇小的孩子,感觉完全不一样,沈博航担心伤到女儿,不敢上手。

    秦艳华抱着孩子,欣喜的说:“这孩子的媚眼像博航,脸型像阿桂,结合了她爸妈的优点,长大后定是个标致的美人。”

    “真滴假滴?快给我看看!”

    沈博航凑上前,看着襁褓里的孩子,越看越喜欢:“这是我们家的小公主,我要努力工作,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她!”

    沈春恒也为家里添了位孙女感到高兴,听了沈博航的话,借机说:“你确实要好好工作,别个像你一样的资历,都当上了科长,再不济也是个主任,你还在基层混日子,有点不像话。

    你想把最好的一切给你孩子,凭你现在的职务和工资待遇,是不可能实现的。”

    沈博航想了想说:“等孩子再大点,不用阿桂操心了,要是还有下乡的机会,我也去乡下历练一下,混点资历在身,为升职做准备。”

    沈春恒:“嗯。”

    第248章

    九朝宴

    周桂从产房推出来,沈博航忙上前确认她的情况:“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周桂摇摇头:“我没事,孩子呢?”

    沈博航:“我妈抱进病房了,她很乖,很漂亮,我妈说是挑着我俩的优点长的。”

    周桂笑笑:“那就好。”

    周桂和孩子出院后,沈博航拎着一篮子红鸡蛋去长安里报喜,逢人就发个红鸡蛋。

    大家还以为他得了个儿子,纷纷恭贺他喜得贵子,多子多福。

    沈博航笑道:“我家阿桂生的不是儿子,是姑娘,胖乎乎的,可好看了!”

    大家讪讪一笑,心想沈博航真是另类,居然不重男轻女,周桂是个有福气的。

    周母见沈博航的脸上一直乐呵呵的,不像装出来的,悄悄松了一口气。

    沈家的人丁不算兴旺,沈博航的大哥目前就生了一个儿子,还是住在部队里,周母担心沈家盼孙子,因周桂生了女儿不高兴,如今看来,是她想多了......

    周父周母、周荣及周家湾那些在江城的亲戚,在孩子出生的第九天,去沈家参加九朝宴,带了些母鸡、鸡蛋、面条、红糖、小孩的衣服鞋袜等。

    谢翠莲、陈茉莉、周彩与周荣商量后,各给了一个28元的红包。

    周父周母一起给了个66元的红包,以表示他们对外孙女的喜欢。

    周家风、周家福他们的红包,则是5元到10元不等。

    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周家广、大娃他们也来参加九朝宴。

    周家广见他哥哥姐姐都给了红包,觉得他这个小舅舅不能没表示,就从自已的私房钱里,忍痛拿出了8角钱给到周桂,说是他作为舅舅的一点心意。

    周桂的女儿,取名沈清然。

    周桂接过周家广的钱,开玩笑的说:“我替清然谢谢你,你们给的红包金额,我都记了数,等你结婚的时候,我就把这8角钱,作为回礼还给你。”

    周家广:“!!!......”

    大娃一听这话,打算掏出去的几角钱,马上塞回了口袋。

    按照二姨的还礼方式,等他结婚的时候,肯定要亏死,还是多攒点钱,等清然出嫁的时候,再来送个大礼吧......

    沈春恒与秦艳华,在附近的饭店宴请了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

    沈家的亲戚,收到电报后,来了些代表,参加孩子的九朝宴。

    刘燕的儿子和徐英子的孙子,在沈春恒的安排下,都进厂当了临时工,还报了夜校。

    其他族亲的孩子,也在沈春恒和秦艳华的帮助下,进城做了临时工,有了稳定收入,每月能往家里寄点钱。

    大家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希望沈春恒一家继续关照自家孩子,给周桂带了不少鸡蛋和老家的土特产。

    沈博宣也从京都赶回来了,因孩子要上学,丈夫需要留在京都照看,只她一人回了。

    作为姑姑,她给孩子带了一整箱的衣物、玩具,还包了个199元的红包。

    沈博航给每桌敬了一杯酒后,就火急火燎的赶回家,说要给周桂准备饭菜,还要照看孩子,免得周桂忙不过来。

    亲戚们都在那悄声议论,周桂眼光好,找了个心疼她的男人......

    沈博宣与周荣每月都会通一封信,交流彼此的工作、生活,似闺蜜,又像笔友。

    宴席过后,沈博宣拉着周荣逛街,顺便说点悄悄话。

    沈博宣告诉周荣,反y倾运动开始后,他们单位陆续有好几个同事被定了身份,她此次回江城前,还参加了一场批判大会,那场景,想想就吓人。

    他们单位的一些同事怕被波及,有人借着公干的名义出国了,有人变卖家产,跑回乡下避难。

    周荣小声问她:“你想出去吗?”

    沈博宣摇摇头:“国外的日子,没你们想的那么好,我们国家目前的国际地位太低,华人不受保护。

    有钱的,就是别人眼中的待宰羔羊,没钱的,就是欺凌的对象。

    我留学的那几年,是因为老师的格外关照,才安然无恙,但我的一些华人同学,就比较惨了,有人凭空消失,当地警察都不管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