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8章

    郁谨立刻走了过去,探头往里看。

    昨日还声若洪钟的壮汉,此刻如一座沉睡的山,一动不动矗立着。

    他弓着腰,身下隐约露出女子的裙衫。

    看到这一幕的人们沉默着,想到了地动时的情景。

    这汉子定然是在灾难来临的一瞬间把妻子护在了身下。

    微弱的哭声传来。

    二牛扒着坑边,叫得更急。

    郁谨面色一变,喊道:“孩子还活着!”

    未等旁人有所反应,他就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王爷——”数声惊呼响起。

    “龙旦,下来帮忙。”

    龙旦紧跟着跳下来。

    临时移出缝隙的废墟存在着许多危险,郁谨叮嘱龙旦:“你来支撑这些砖瓦,我先把人弄出来。”

    壮汉如小山一般,身下护着一名妇人,而妇人同样身子拱起,二人共同给女儿撑起一个小小的空间。

    正是这个用父母血肉之躯撑起的间隙,让这个三岁的小女孩幸运活了下来。

    郁谨把小女孩小心翼翼抱出来,送了上去。

    “主子,他们——”龙旦用背部顶着那些随时可能倒塌的砖瓦泥土,迟疑问道。

    郁谨语气冷淡:“死人就不必管了。”

    他没有那些多余的好心,为了让死人入土为安而威胁到属下的安全。

    二人先后爬了出去,就在龙旦出去的瞬间,移开的空隙轰然倒塌,把那对夫妻埋在了下面。

    小女孩在里正怀中哭声微弱,小脸烧得通红。

    “龙旦,带她去就医。”

    龙旦接过小女孩,心中一叹:又一个,这是第三个了吧。

    之后,二牛再没发现活物。

    整个救援过程持续到天色将晚,挖出尸体五十余具,那个三岁的女童竟成了唯一的幸存者。

    【第560章

    感恩】

    锦鲤镇发生了地动,那些用来救灾的物资就可以光明正大用上了。

    等郁谨一行人踏着夕阳返回落脚处,那里已经搭起更多的帐篷,还建起一个个土灶台。

    整个镇子都毁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就不能再将就。

    “里正回来了!”

    留在落脚处的镇上百姓迅速围过来,七嘴八舌问道:“里正,救出人来了么?”

    到这个时候,里正遮掩也无用,迎着那些热切的眼神,叹道:“只救出来了狗剩家的妮妮,孩子被王爷送走看大夫去了,其他人——”

    哭声登时响起。

    “孩儿他爹,当时要是不让你回去就好了啊!嘤嘤嘤,你这么一走,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怎么活啊——”

    “二弟啊,你就不该回去啊。你才成亲两个月,连个后都没来得及留呢——”

    那些家中无人伤亡亦没有特别亲近的亲戚死伤的人虽没有哭,眼圈却红红的,心中更是阵阵后怕:倘若当时回去了,那现在死在地动里的就是他们了。

    这一切都幸亏了燕王!

    一个汉子拖着媳妇与孩子扑通跪倒在郁谨面前,抬手打了自己一嘴巴:“王爷,小民猪油蒙了心,心里还埋怨您来着……您救了小民一家人,小民给您磕头了,以后定给您立长生牌,日日祈求您平安长寿……”

    又一户人家跪下:“王爷,您真是大善人啊,为了救我们性命,还用银钱拦着我们回去找死……再没有比您更心善的人了……”

    不少人出了一身冷汗。

    若没有王爷许诺的银钱,他们定然就回去了……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郁谨面前跪下,口中说着感激话。

    太子冷眼看着,心头有些不爽。

    这些愚民哪知道救了他们的明明是二牛!

    是二牛预知了危险,老七才编造出神人入梦示警的谎言。

    看着被百姓叩拜的郁谨,太子心中越发不是滋味:早知道锦鲤镇真的会发生地动,他当时就揽下神人入梦示警的事了。

    “大家不必如此,小王只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真正费心的还是各位大人……”郁谨对于如何与感激涕零的老百姓打交道没有多少兴趣,简单说完便把赵侍郎推了出来。

    赵侍郎等官吏听得心中颇舒服:锦鲤镇发生地动,燕王会被百姓敬仰是肯定的,而燕王不忘提及他们的功劳,此举着实令人暖心。

    赵侍郎清了清喉咙,刚要讲两句,就听太子道:“乡亲们,我是当朝太子,此次前来就是看望大家的。乡亲们请放心,你们遭了灾,朝廷一定会妥当安置你们。吾向你们保证,除了先前燕王许诺的银钱,每人还会发放救济银二两,以助你们重建家园……”

    赵侍郎等人听得脸都绿了。

    燕王许诺的补贴按照朝廷赈灾标准已经有些超了,好歹还能填平,太子张口就说给每人补贴二两银,合着银钱不是从东宫出,这位太子殿下以为是大风刮来的啊?

    赵侍郎等人虽然着急,却不能在百姓们面前打断太子的滔滔不绝,只能黑着脸听着。

    好在天色已晚,黑脸无人注意。

    “谢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一人高喊道。

    “谢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众人齐呼。

    太子一听,登时热血沸腾,张口道:“再给每户一匹绢——”

    一众户部官员眼一黑,险些昏过去。

    锦鲤镇百姓喊得更热切了。

    喊两声又不费力气,还能又得银钱又得绢,简直是天大的实惠。

    太子听百姓们喊声响亮,激动得又要给些什么了。

    “侍郎大人,不能再让殿下说下去了,再说咱们就要光着屁股回京了!”情急之下,官吏顾不得斯文,急声道。

    太子刚刚想到再给这些老百姓一些好处,被人在身后重重一扯。

    “怎么了?”太子不满回头。

    他还从没享受过这么多人感恩戴德叩拜的场面呢,情绪正高涨着,哪个不长眼的打搅他?

    低头一看,二牛正在不远处摇着尾巴。

    见是二牛,太子脸色缓和下来:“是二牛啊。”

    二牛默默偏过头。

    关它什么事,自作多情的蠢货。

    赵侍郎拉了太子一把,正绞尽脑汁该怎么解释,见状恨不得扑上去亲二牛一口。

    二牛真是一条神犬啊,不但能预测危险,关键时刻还能背锅。

    回到乌鸡镇,太子犹在兴奋中:“没想到这些百姓还挺好安抚的……”

    众人齐齐嘴角一抽。

    真想呸太子一脸。

    那叫好安抚?面对送钱的傻子谁不乐意说几句好话,说好话又不费力气!

    赵侍郎忍住开骂的冲动,缓了缓情绪道:“太子可知道每人二两银,每户一匹绢,咱们缺口多少?”

    太子怔了怔:“缺口?”

    赵侍郎扶额:“殿下,朝廷发放赈灾银都是有定例的,若是超出,银钱从哪里来?”

    太子登时傻了眼。

    众人忍无可忍,纷纷道:“是啊,殿下,银钱可不能轻易许诺,麻烦多着呢,何况您还要给一匹绢,缺口就更大了……”

    太子眨眨眼。

    他这是被群臣指责了?

    太子不由看向郁谨。

    老七许诺给那些百姓银钱被称赞,他说给银钱凭什么就被指责?

    “燕王先前也许诺了银钱!”

    赵侍郎抽了抽嘴角:“殿下,王爷当时许诺给银钱,是因为仅凭一个梦不足以让那些百姓安心撤离,必须以银钱激励才成。而现在,地动已经发生,该如何救济灾民自有一套定例,随意增减都会引起麻烦的……”

    给少了就是灾民们的麻烦,给多了就是他们的麻烦,这位殿下真是一开口就添乱啊,还不如老老实实留在乌鸡镇呢。

    再者说,太子如何与燕王比,人家燕王当时可是说了,若是没有发生地动,这笔银钱从燕王府出呢。

    太子一脸不高兴:“那些百姓连家都没了,多得几两银怎么了?赵大人就莫要斤斤计较了。我累了,去睡了。”

    太子甩袖而去,留下赵侍郎险些气个倒仰。

    一众官员更是愁眉苦脸。

    赵侍郎叹口气:“罢了,我先写急报送到京城去吧。”

    【第561章

    急报】

    御书房里已经掌了灯,景明帝皱眉翻看着折子。

    五月多雨,近来各地汛情频传,加之钱河县的地动更是牵挂着他的心。

    人手及赈灾银等物资源源不断流向闹灾的各处,眼看着国库以令他心惊肉跳的速度空了下去。

    焦虑、郁闷,就是景明帝这些日子的主要心情。

    那放在角落里而忘了拣起的话本子已经蒙尘。

    一阵脚步声传来。

    景明帝抬起眼帘看了潘海一眼。

    潘海立刻轻轻退了出去,不多时捧着一封急报快步走进来。

    “哪里的奏报?”景明帝问。

    潘海扫了信封一眼,回道:“钱河县那边的……”

    景明帝把手中折子放下:“拿过来。”

    钱河县的奏报近来每日早晨都会出现在他的龙案上,已算是形成了定例,今日的奏报他已经看过,为何入夜又有奏报传来?

    凭经验,景明帝料定不是好事。

    接过来自钱河县的奏报,景明帝缓了缓才打开,匆匆扫到钱河县锦鲤镇地动的内容,手登时一颤,匆匆往下看去。

    急报讲究言简意赅,内容都很短,景明帝很快就看完了。

    看完后,他有些茫然。

    潘海见景明帝如此反应,一颗心提着,小心翼翼喊道:“皇上——”

    景明帝看了潘海一眼,捏紧了手中奏报,道:“钱河县下辖的锦鲤镇地动了。”

    潘海神情一震,不由道:“那人员伤亡——”

    景明帝面上露出古怪来:“信中说锦鲤镇成了废墟一片,而镇上百姓因为提前几日撤离,最终仅有数十人伤亡,具体伤亡人数正在统计,待明日或后日会有更准确的结果送来……”

    “这怎么可能?”潘海脱口而出。

    景明帝把急报往案上一放,语气沉沉:“是啊,这怎么可能!钱河县城屋舍倒塌十之有三,尚且伤亡了万余人,占钱河县城人口的十二。而锦鲤镇成了一片废墟,如何只伤亡数十人?莫非锦鲤镇是个只有百余人的小镇?”

    潘海道:“钱河县发生地动后,奴婢曾翻阅了一下资料,记得锦鲤镇算是钱河县下辖最热闹的一个镇,人口有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在房屋尽数倒塌的情况下只伤亡数十人,太离奇了。

    景明帝拍了拍桌案:“这个赵如庆,急报上也不说个清楚,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潘海不接话了。

    急报关键在一个“急”字,往往是匆匆写就,只要写出最重要的事情就可,至于更详细的要等到之后整理好再奏报。

    翌日上朝,景明帝摸了摸手中信件,等大臣们禀报完各项事宜,沉声道:“钱河县的锦鲤镇昨日发生了地动。”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

    又地动了?

    如果说先前钱河县的地动让众臣觉得离之尚远,太庙前那一场小小的地动却吓破了这些人的胆。

    今年是怎么了,竟连京城都发生了地动。而今锦鲤镇又地动,莫非地动之患没完没了了?

    地动可比水患要可怕,水患好歹不是一日造成,若是防范得当甚至能避免,而地动却避无可避,发生之时只能听天由命。

    “朕昨晚收到了赵侍郎的急报,说锦鲤镇屋舍几乎全部倒塌,上千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拨款安置百姓……”

    “不可能!”户部左侍郎脱口而出。

    户部尚书已到了致仕的年龄,户部左侍郎与右侍郎同为户部副官,都瞄着户部尚书的位置,二人间的较量已经持续多时。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这种关键时候左侍郎可顾不上讲同僚之情了。

    景明帝看向户部左侍郎。

    “皇上,锦鲤镇总共一千多人,在屋舍全部倒塌的情况下,又怎么谈得上上千百姓流离失所?以微臣来看,定然是赵大人夸大其词,想让朝廷多拨银钱!”

    户部尚书定定看户部左侍郎一眼,重新垂下满是褶皱的眼皮。

    倘若他再年轻几岁,左侍郎是不会如此迫不及待攻击同部官员的,让别的衙门看户部的笑话他第一个就忍不了。

    如今他马上要致仕,能理解左侍郎与右侍郎之间的争锋。

    也罢,由着他们去争吧。

    户部左侍郎都这么说了,与赵侍郎素有嫌隙的大臣当然不会落后,立刻附和起来。

    景明帝十分沉得住气,等这些人攻击完,淡淡道:“赵侍郎急报中提到锦鲤镇仅伤亡数十人,具体人数这两日应该能报来。”

    “什么?仅伤亡了数十人?”

    刚刚还算秩序不错的大殿登时变成了菜市场,乱哄哄一片。

    景明帝并不反感这样的热闹。

    许多大事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争执、议论中定下来的,这样的热闹至少比一言堂令他安心。

    众臣议论不休,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事定有蹊跷。

    景明帝看向老神在在的户部尚书:“爱卿怎么看?”

    户部尚书虽然要致仕,可现在毕竟还在这个位置上,景明帝自然要问一问。

    户部尚书眼睛睁开了些,缓缓道:“钱河县距京城不远,若是快马加鞭,用不了两日就到了。既然大家都觉得事有蹊跷,皇上何不派人去看看?”

    景明帝一听,不由点头。

    他正有此意。

    加之太子与燕王都在那边,离地动如此近,安全上他也不大放心。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