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他宋羡与季远是永远的仇敌。宋羡眉宇间的杀机渐渐散去,这一刻他特别想念良辰,
想念她那清亮的眼睛,那向他展开的微笑,靠在他肩膀上安稳睡觉的模样,
还有他们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儿。
他能记得他与良辰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件小事,这些占据了他心头最重要的位置,
而那些见不得光的戾气、杀机,便如同冰雪遇朝阳,一下子消融了。
人生路那么漫长,心中总得有一盏明灯相随。
阳光落在宋羡肩膀,原来天气还这么好。
宋羡走到常安身边:“好好守住关卡,等到朝廷兵马前来接应,我们就回镇州。”
……
“王爷。”
副将一路疾驰到鲁王跟前禀告:“前面的关卡有重兵把守,斥候前去打探……可能是宋羡的人。”
鲁王立即皱起眉头,难道季远送来的消息有问题?他派出去人手也说张驰向西边来了。
鲁王道:“确定是宋羡?”
副将应声:“是,我们的人看到了宋羡。”
张驰虽然厉害,却没有这样的心机,如果宋羡在这里,那么可能事先做了一番安排,设下圈套只等他上当。
他与朝廷这一战,让他更加看明白了皇帝的昏聩。
皇帝为了对付他,倾尽全力,竟然没有花精神去节制宋羡,这一年的功夫宋羡愈发兵强马壮。
鲁王眼睛中一闪讥诮,父皇啊父皇,您既然看清楚了大哥,为何不下决心废了这个储君,哪怕祁王承继皇位,大齐的江山也不至于会落入旁人手中。
副将道:“王爷,我们该怎么办?”
鲁王道:“调转方向往西。”
副将道:“那张驰可能知晓我们南行受阻,说不得就在身后等着我们,那宋羡可能怀着别的心思,未必肯在这里损兵折将,我们过去,宋羡很有可能舍弃关卡。”
鲁王冷声道:“宋羡就是不愿意损兵折将,才会来守关,北方的将领要时刻防备辽人,一直擅长守城,更何况宋羡亲自坐镇。宋羡一直不肯出兵,但这次守住了城池,对皇帝和朝廷也是个交待。”
所以宋羡绝不会打开城门放他们走。
“我们在关卡上被宋羡耗住,后面的张驰追赶过来,到时候就真的进退维谷,”鲁王道,“张驰与宋羡不同,张驰会不遗余力,而宋羡则不会主动出击,只要避开南边,我们面对的就只有一个张驰。”
副将明白了,忙下去安排一切。
鲁王望着那边的关卡,而且他不会帮助皇帝对付宋羡,让皇帝坐收渔翁之利,如果要死,大家就一起上路。
他不能坐上皇位,大齐就亡了吧!让皇帝做个亡国之君。
第四百七十六章
幸好
宋羡站在城楼上,鲁王的斥候打探了消息之后,骑马回去报信,现在鲁王应该已经知晓他在这里。
常安上前道:“鲁王往西边去了。”
宋羡道:“他不会来了。”鲁王果然与皇帝一样,想得都很明白,为了皇位可以放弃一切。
常安道:“不知晓鲁王和张驰这一战会如何,只怕鲁王没有那么容易被擒住。”
这些年鲁王做了不少准备,即便输了京兆府和庆州一线,或许还能在别的地方藏匿起来。
宋羡不想被皇帝利用没错,但他也不想让鲁王逃脱。
宋羡道:“让斥候盯着点鲁王,不时地提点张驰。。”可能一时半刻不能将鲁王和余党拿下,但不能让鲁王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说到这个,宋羡想起前世。
“如果没有这么早揭穿鲁王,我们先对付的是皇帝和祁王,到时候会是什么情形?”
听到大爷这话,常安微微皱眉:“局面可能也会很麻烦。”
宋羡道:“真的到了那地步,战火不知道要烧到什么时候。”
他能想到,前世他的后半生可能都要在战场上,留给他的时间永远都是不停的争斗和杀戮。
幸好良辰将他带了回来。
张驰从心底感谢宋羡,若非宋羡发现了季远的异样,这次可能就要让鲁王逃走了,那他真的无法向皇上交代。
能让宋羡与他一同围剿鲁王,那就更好了,可惜皇上始终不放心宋羡,让宋羡守关卡就是最好的安排。
张驰吩咐副将们:“列位,战事到了现在,若是再抓不到鲁王,我们都不必回京了。”
张驰听到一些消息,皇上为了鲁王的事殚精竭虑,身子现在似是也大不如从前,朝廷中也开始有闲言碎语,说皇上为了子嗣胡乱用药,已经伤了根本,皇上没有子嗣,皇位到底谁来承继?
鲁王还是祁王?
再这样下去恐怕人心浮动,
政局更不安稳。
……
陈家村。
谢良辰看着母亲坐在锦杌上做针线,红色的肚兜上绣着一只小老虎,
小老虎歪着脑袋,
与寻常的老虎不同,威风中多了几分憨态。
“怎么?”杨姝音笑着看女儿,
“想要试试?”
谢良辰忙摇头:“我就是奇怪,母亲不盯着瞧也能绣得好,就像现在您与我说着话,手下也不停。”
杨姝音道:“我瞧着呢。”
谢良辰凑过来道:“母亲扫一眼就能知晓?为何我紧盯着还弄得一团糟?”
杨姝音伸手理了理谢良辰的鬓角:“你施针也很快。”
“那不一样,
”谢良辰道,“针灸只是寻好穴位,
不像这样针脚细密。”
杨姝音道:“你小时候我就知晓你做不得针线。”
这个谢良辰倒是没听说过,
她仰起头:“母亲怎么看出来的?”
杨姝音笑道:“你小时候,
我做女红时,
你也凑过来看,
我以为你是很有兴致,
每次做活儿都将你抱到旁边,谁知道随着我绣的花样越来越繁复,
你突然就哭起来,说什么也不肯看了。”
“我开始以为是你一时闹脾气,
过两日再将你抱过来,
你却连线笸箩都扔了。”
杨姝音想到良辰脸上满是委屈的神情就觉得好笑,
果然长大之后还是不擅针线,那不过良辰会的已经够多了。
“我听你贞姨说,
”杨姝音道,“你向她问过海上来的那些物什?”
杨姝音说的是岛上的郑氏。
谢良辰将岛上的人救下之后,
郑贞和岛上一些人来到了镇州落户。不过他们中很多人习惯了在海上,还想着有一日乘船出海。
现在大齐还没有恢复海上贸易,
但谢良辰觉得这是早晚的事,现在虽然不能出海,但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造大船。
就似徐乾手中的罗经盘,
有了利器就能事半功倍。
谢良辰道:“我与贞姨说过,以我们手中的船只,就算能有罗经盘,出海还是太危险了些,遇到大风浪极有可能葬送一船人的性命,造出更好的船只,虽说不能万无一失,
但总归会更加稳妥些。”
不管是经商还是战事,船只都十分重要,
大齐多年废置海上已久,朝廷的战船还不如鲁王藏匿起来的那些。
造大船是为了以后与藩人通商,也是为宋羡将来做准备,
万一有用得着的时候,总不能一条船都拿不出。
杨姝音望着谢良辰:“那么想去海上?”
“想去,”谢良辰笑道,
“想要看看海上那边是什么模样,海上有不少的药材和香料都是我们没见过的,不知还有多少奇异的物什。”
谢良辰话音刚落,炕上的喆哥不知什么时候醒了,不停地踹动着两条小腿。
杨姝音不禁笑着看喆哥:“你也想去坐大船?”
喆哥自然听不懂这些,不过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腿踹得更有力。
宋老太太说喆哥与宋羡很像,可是听说宋羡小时候种种,安静又懂事,而她生得这个活脱脱像个野猴子。
就连乳母都说,喆哥格外的有精神,总会睁着大眼睛东张西望,动起来也格外有力气,吃饱喝足的时候,总要手脚并用地挥舞一阵儿。
现在还在襁褓中,将来再长一长不知又会变成什么样。
乳母将喆哥抱走,杨姝音嘱咐谢良辰:“你也多歇歇,这些日子总是跑来跑去,人都瘦了。”
北方的药材陆续运来了镇州,引来了不少商贾聚集在此,卖熟药的事,大家还拿不准,非要谢良辰出面他们才能安心。
其实官药局给药材定了等,买卖只要看药材等级论价,只不过头一年镇州这样热闹,许多事都是头一次做,大家生怕有什么纰漏。
谢良辰心里有数,镇州做买卖不是一天两天了,熟药做得越来越好,账目也是一日一核对,就算细节有些出入,也没什么大错。
药材卖好了,镇州百姓手中也就有了些银钱,日子就能过好,她看着点也是应该。
送走了母亲,谢良辰就要去西市。
牵着马到了村口,谢良辰利落地翻身上马,忽然听到一阵口哨声,她的枣红马开始慢慢向前跑去。
谢良辰心中一闪惊讶,不过立即露出欢喜的神情,已经知晓是谁回来了。
第四百七十七章
慈父
谢良辰看着不远处一行人渐渐靠近。
她正要拉缰绳,宋羡的马又快跑了几步,紧接着她腰上一紧,人从马背上腾空而起,落在了宋羡怀里。
这人众目睽睽之下,又开始肆无忌惮。
看在他刚刚远归的份儿上,谢良辰只好不与他深究这些事。
“差不多就得了,”谢良辰低声道,“家将们已经很辛苦了。”还得想方设法装瞎,委实太为难人。
自从他们成亲之后,常安和常悦兄弟俩感情就变得异常好,见面之后总有许多话要讲,眼睛也都死盯着对方,生怕用余光扫到宋羡和她。
其余的家将就找不到这么好的借口,只能眼观鼻,鼻观心,僵在那里一动不动,时间久了恐怕对脖颈不利。。
“没关系,”宋羡道,“我又不怕看。”
是,宋羡不光不怕看,他还不怕说,现在就连狗子都知道,她给宋羡绣的新荷包,是两只鸳鸯在池塘里。
狗子还给她提了建议,让她再多绣朵荷花,这样会更好看。
她奇怪狗子如何知晓这些。
狗子急切中竟然说:“是我瞧见的。”
她竟然不知晓宋节度使医术高超,她和许先生用了那么多法子,狗子的眼疾只是好了一点点,而宋节度使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让狗子的眼疾痊愈了。
一行人回到村中,高氏远远瞧见了,立即招呼人去灶房里做饭食。
宋羡与谢良辰住在村子里,有时候要带家将随行,家将总要有住处,于是在村子西边开了一片地,盖了房子。
大爷回家,随行家将就到那里去。
常同在岛上救下杨姝音之后,经常跟在宋羡身边做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经常尝到陈家村的饭菜。
其实那些饭食并不稀罕,但不知为什么,
陈家村就是做得好吃,尤其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时候,
那种感觉尤其妥帖。
村子里的人还会晾晒一些野猪肉和萝卜干,
做肉饼的时候,用这个做馅,
吃多少都不觉得饱。
那肉饼外皮也是金黄焦脆,都是因为陈家村用的大锅比寻常人家的要更厚。
就算村子里没有好吃食,大奶奶也总是能想出别的花样。
总之到了陈家村,就没有饿肚子的,
他们没事的时候,也愿意去山中,
打一些野味儿回来给村子里的人。
见到村中的孩子们,
有好奇他们骑射功夫的,
也会点拨一二。
一开始还有些生疏,
现在完全没有了这种感觉,
在外面他们得板着脸,
需要时刻注意周围的情形,可到了陈家村就像是回到自己家里。
大爷也允许他们在这里暂作休息,
随意与村民们来往。
陈老太太总会送吃食给他们,老太太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