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79章

    陈老太太站在田埂上,看着村子里的妇人们,赶着几头大黄牛在田中耕地,她不时地伸出手指点江山。

    瞧瞧,这些全都是陈家村的地,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带劲儿。

    村子里的人都有了农具,干起活儿来事半功倍,村中的半大小子天刚亮就来帮忙,在田埂上吃了饭食,就一路跑着回村里的族塾去了。

    从田里回到村中时,听到娃娃们读书的声音,陈老太太的眼泪差点要淌下来。

    说不定哪天村子里真能出一个状元郎呢。

    官药局开始做成药之后,需要的药材更多了,原本在织房的妇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毛织物伤心,就一个个都被叫去了熟药所帮忙。

    人忙起来就顾不上难过了,高氏都忘记思量到底会赔多少银钱了,心中宽慰自己,好在陈家村进献“成药”有功,朝廷赏赐了二百两银子,也算是相抵了吧!

    许先生连自己的那一百两银子也给了陈家村,陈里正开始不肯要,后来许先生答应年底会将这银钱收回来,而且多拿三十两银子做利,这才算是达成了共识。

    陈家村耕地快,村子里的娃们都上了族塾,谢大小姐带着人在山地上忙碌,熟药所一直没有停。

    这些羡煞了周围的村子。

    如今提及镇州城,大家都会连带说起陈家村。

    宋启正再次来到镇州时,放眼看去到处都是耕种的农田,心中一时感慨,只觉得自己的定州相去甚远。

    整个北方,定州该比镇州繁华,可现在镇州却有超越之势。

    宋启正身边的宋二老太爷道:“那不是陈家村种的山地吗?地里还有人,正好我们过去看看吧!”

    第二百零四章

    求助

    春耕之后,陈家村的耕地上经常会出现外村的人。

    一开始的时候陈家村的人还会问一问,由于手里的活计不能放下,就打发村子里的小孩子带着人到处看看。

    来的人多了之后,就见怪不怪了,大家干脆不去管了,依旧低头自己忙自己的。

    毕竟陈家村的任务太过繁重,就算有了农具和耕牛,依旧累得人直不起腰来。

    陈老太太没事的时候就会想,耕牛还是不太聪明,如果不需要人牵着,撒在地里就能自己耕地就好了,睡一觉起来地都耕种好了,那该多好?

    不过这种要求着实太过分了,陈老太太都不好意思去灶王爷那里叨念。

    “大娘,您去歇着吧!”

    村子里的人不止一次劝陈老太太。

    陈老太太摇头:“不歇,不歇,就你们知晓要赚银钱,我老太太也想要。”

    陈老太太少了牙齿,说话本就漏风,说的急了就像是在吹口哨。

    “大娘,赚了银钱先去将牙镶上吧!”

    “是啊……上次大娘去我家里说话,我家几个娃正在炕上睡觉,将大娘送走之后你们猜怎么着?我家最小的那个不知啥时候尿了炕。”

    众人跟着笑,都没有丢下手里的活计。今日他们要将这片山地种的差不多,明天大部分村民就要去另一片山地上了。

    镇国将军宋启正和宋家族中老太爷走到陈家村山地上时,刚好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宋将军来了。”

    陈家村的妇人先发现了宋启正,不由地喊了一声。

    山地上忙作的陈家村人纷纷向山脚下看来,所有人脸上都是熟络、亲切的笑容。

    “好几天没见到将军了。”

    可当他们瞧见的“宋将军”不是宋羡而是宋启正时,陈家村人的表情明显跟着一变,那亲切顿时变成了恭敬。

    宋启正自然察觉了这样的变化,这就是他与宋羡在这些村民心中的不同之处。

    “镇国大将军。”

    陈老太太和陈咏胜被村民们簇拥着走上前行礼。

    宋启正道:“我只是路过来看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春耕时间紧,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村民们都没有动。

    宋启正道:“就跟宋羡来时一样,都去吧!”

    陈咏胜转身示意村民们离开,大家这才重新走回山地中。

    宋启正问道:“听说陈家村的山地不少,还要好些日子才能种完吧?”

    陈咏胜回话:“这才是第一片山地,后面还有许多,今年第一次耕种,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生疏,明年就会好许多了。”

    宋启正没有说话,不用等到明年,镇州现在的情形就足以让外面的州、县羡慕。

    都是北方,从定州一路往镇州来,看到的就是两个景象。

    要知道定州今年春耕与往年相比已经大大不同了,开垦了不少荒地不说,附近村子也买了农具,可不论耕种的速度和山地耕种的情形与镇州都相去甚远。

    宋启正这一路思量不少,常常会想起在京中时,听到那些对宋羡质疑的话语,如果那些人来一趟镇州,就不会说陈家村是被宋羡指使的了。

    真的假的一看便知。

    宋家族中老太爷更为关切种植药材之事,让人扶着要去山中查看,陈老太太忙唤来高氏几个,陪着宋二老太爷向前走去。

    宋启正道:“宋羡经常过来?”

    “宋将军常来,”陈咏胜道,“将军看重春耕,若是在镇州,每日都要前来,还会给我们送些吃食,村里的农具和耕地的黄牛不少都是府衙的,我们与附近村子轮流用着。”

    宋启正听说镇州府衙做了这样的安排,不止如此还将周围山地“赊”给了百姓,宋羡为了镇州和赵州的百姓,想得很周到。

    宋启正感觉到心中的那个嫡长子的模样再次变得模糊起来,宋羡能这般对待百姓,可见并非凉薄之人,为何在他面前却是那般模样?

    是不是他这个父亲对嫡长子太过苛责?

    宋启正思量着,耳边传来一阵热闹的声音。

    “阿姐,阿姐回来了。”

    山地上几个孩子向前跑去,去迎一个纤细的身影,山地里忙碌的陈家村人不忘记嘱咐道:“快去给你们阿姐送水去。”

    宋启正想起了那个曾被宋旻带去宋家,被他审问过的谢大小姐。

    陈咏胜道:“是我们家辰丫头,我们第一次种植药材,什么都不懂,全要靠辰丫头拿主意。”

    之前宋旻还说谢大小姐根本不懂得辨认药材,陈家村不但卖了药材,还开了熟药所,做了成药,如今又在种植药材……

    那些过往只要想一想,宋启正就觉得脸上一片热辣辣的疼痛。

    “镇国将军。”谢良辰上前向宋启正行礼。

    宋启正颔首,少女脸上虽有疲惫之色,眼睛却依旧清亮,虽然穿着粗布的衣裙,站在那里却还是十分扎眼。

    “那么多山地,都耕种起来不容易,”宋启正道,“着实辛苦。”

    说到这里,宋启正顿了顿:“我听说都是你教的村民,要如何在山地种药材。”

    谢良辰道:“陈家村不敢冒领功劳,是宋将军让人送来了不少有关的书籍,还请来了南方的种药的农户,大家一起商议出的结果。”

    是宋羡?只靠一个陈家村自然不能做成这样的事。

    宋启正来镇州之前本该让人给宋羡送封信,说明他们的来意,可他们父子之间毕竟有隔阂,有些话不好说,他这才亲自跑一趟。

    以为来田间看看可能就会有个大致的思量,听谢大小姐这样说,他还是避不开要去见宋羡。

    宋启正沉默片刻道:“定州的山地现在种药材,还来不来得及?”

    宋启正不能确定,宋羡听到这样的话,是否愿意帮忙,与其直接问宋羡,倒不如先向眼前的少女打听打听。

    谢良辰略微迟疑:“按理说来得及,不过还要看看手里的种子够不够用。”

    宋启正还没说话。

    谢良辰道:“衙署方才来人说,宋将军又吩咐人运了些种子来镇州,不知数目有多少……”

    言下之意,就要去问宋羡了。

    第二百零五章

    担忧

    谢良辰牵着骡车走在前面,车中放着的都是准备拿去交给其他村的农具。

    明日他们要去另外的山地,暂时用不到这些东西,刚好拿给其他村子。

    宋二老太爷坐在马车上向外张望,不时地问宋启正:“阿羡在镇州府衙吗?”

    宋启正道:“刚使人去问,还不知晓。”

    宋二老太爷有些惊讶:“我们来镇州,你事先没告诉阿羡?”

    如今宋氏族人都在定州落脚,宋启正和宋羡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到族中,宋二老太爷上次见宋羡还是在去年春天,去年除夕宋启正押送宋旻去了京城,宋羡也没有回到定州祭祖,宋氏族中就在传,因为宋旻的事,宋启正与宋羡父子之间隔阂更深了。

    宋二老太爷暗中叹口气,他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骡车:“不着急的话,我们慢慢走吧,沿路也能看一看。”

    宋启正应声。

    又走了一会儿,车马上了官路。

    身后传来陈家村人说话的声音,宋启正仔细听了听,只觉得陈家村这群人与旁人不太一样。

    在陈家村所有长辈都叫谢大小姐:辰丫头,平辈都叫谢大小姐:阿姐。

    陈家村的村民虽然大部分都姓陈,但还是与宗族不同,更别说还有不少外姓人在,但是看起来整个陈家村就像一大家子人。

    车马直接到了府衙门口。

    宋启正发现此时的镇州府衙门口聚满了人,但这些人一看就不是前来鸣冤、递送状纸的,他们要么搬动农具,要么牵着耕牛进出,显然都是镇州的百姓。

    若非亲眼所见,宋启正不会想到衙署会成这般模样。

    “镇国将军。”曲承美匆忙整理了身上的官服,快步迎了出来。

    宋启正看向曲承美的靴子,靴面上满是泥土,官服袖子刚刚放下来,这位知县不知刚刚在做些什么,不过能猜出与农耕有关。

    府衙前的人纷纷向宋启正行礼,然后才又各自忙碌起来。

    谢良辰的骡车也赶到了,陈家村的人开始卸骡车上的农具。

    “阿姐,我们也来帮忙。”守在衙署门口的孙家村、下河村人见状都围了上来,众人七手八脚就将农具卸了车。

    “阿姐,”孙家村的人道,“你们明日要去更远的山上吧?我们的骡车刚好空了出来,阿姐一会儿也赶走。”

    谢良辰点头道:“你们村里的地种的如何了?”

    “就快好了,”孙长兴搬好了东西笑着上前搭话,“昨日装了几个犁头,将分到的荒地都耕了一半,再过两天我们也能上山了。”

    谢良辰点头:“好,到时候我也过去。”

    孙长兴急忙道谢:“这些日子辛苦阿姐了。”

    宋启正听着这些话,转过头向谢大小姐的方向看去,其他村子的人也叫她阿姐?

    “将军,我们去二堂说话吧。”曲承美将宋启正迎去二堂。

    宋启正向管事道:“先将二老太爷送去家中。”二老太爷去了镇州的宋家宅子,刚好能与老太太说话。

    宋启正和曲承美在二堂坐下。

    宋启正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这段日子府衙都是如此?”

    曲承美道:“春耕开始之前就这样了,现在镇州耕牛少,农具也不够,就想出这个法子。”

    镇州耕牛少,农具不够?那定州就更是如此了,横海节度使管辖的几个州,许久没经过战事,但百姓手中的农具也一样不足。

    大家都这样,却只有镇州府衙这样做。

    宋启正道:“你想的很周全。”

    曲承美忙道:“是宋指挥使吩咐下来的。”

    宋羡被朝廷封为指挥使,戍守镇州、赵州,朝廷的公文两日前才刚刚送到,除此之外还有一道旨意,皇上将白马岭的军营也交给了宋羡,由此可见朝廷对宋羡的信任与日俱增。

    若不是边疆戍守不能松懈,北方又忙于春耕,宋羡就该去京城谢恩。

    曲承美猜测镇国将军来镇州可能与这件事有关,毕竟白马岭还有一千宋家军,这一千人如何安排,宋羡总要与宋启正商议。

    两个人没有坐多久,隶员来禀告:“指挥使来了。”

    听到宋羡前来府衙,曲承美起身道:“我去迎一迎。”

    ……

    宋羡在镇州衙署前下了马,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谢良辰。

    谢良辰正要将手里竹筐搬上骡车。

    竹筐中装的是挖到的药材,眼下不是挖药的时节,但在山中垦地时不免会遇到,今日着实收获了不少。

    各村都有这样的情形,干脆每日就将挖到的药材一起搬来衙署,谢良辰在衙署看过之后,直接称重买下,带回熟药所。

    眼看还有几步到骡车,谢良辰只见眼前人影一闪,紧接着她手上一轻,竹筐被人接了过去。

    谢良辰抬起头看到了一抹海棠色的官服。

    穿着指挥使官服的挺拔身影,将竹筐送上了骡车。

    眼下他的举动和身上的官服委实不太相称。

    “将军。”谢良辰在宋羡转身那一刻欠身行礼。

    宋羡没有开口吩咐,常安几个就上前帮忙装药。

    谢良辰连声感谢,黑蛋几个去了族塾之后,最近大家又都忙,她身边确实少了人手,但也不能如此使唤宋羡。

    宋羡的目光一直落在谢良辰身上,虽说他昨晚才去了陈家村讨喝“明月茶”,却总有种处决,好似许久都没见到她了。

    宋羡迟迟没有进二堂,宋启正带来的几个家将只能在衙署门口候着。

    宋羡没有理会,神情自若地向谢良辰道:“山地那边可还顺利?”

    谢良辰应声:“今天种了不少。”

    宋羡道:“毕竟是山中,来来回回要仔细些。”

    站在旁边的常安眼睛瞥向别处,装作没有听到的模样。

    不等谢良辰说话,宋羡接着道:“我先去二堂见宋启正。”

    说完这些,宋羡才向衙署内走去。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段时间宋羡总去陈家村“讨茶”的缘故,谢良辰竟不觉得宋羡刚刚那些举动有什么不妥。

    她反而为宋羡担忧,总觉得宋启正这趟来镇州,势必要提及白马岭的驻军,宋羡向朝廷请要白马岭是为了什么她心里清楚。

    翻过白马岭就是广阳王的属地。

    宋羡是在为后面的事做准备。

    谢良辰看向陈玉儿:“你带着人先将药材送回去,我先留在衙署,有些事要找宋将军商量。”

    第二百零六章

    弥补今天单更,明天恢复

    曲承美在衙署接了宋羡,前往二堂的路上将宋启正问的事说了一遍。

    在曲承美眼中,镇国大将军对长子的态度缓和不少,虽然还远不如寻常父子那般亲和,却也不似从前那般剑拔弩张。

    镇州和赵州的情形镇国大将军都看在眼里,只要今年没有太大的天灾,百姓们都能吃饱,赋税也能按时交上,还能为军营囤积一些粮草。

    嫡长子如此,不管宋启正如何思量,也是给镇国将军府添光加彩,换句话说,镇州如果没有宋羡,宋启正一家早就败在了辽人和横海节度使手上。

    两个人走进二堂时,宋启正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百姓。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