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4章

    宋羡回到小院子里,正要去书房,程彦昭从灶房里冒出头。

    “阿羡,你回来了啊?”程彦昭边跟宋羡说话,边向宋羡身后看去,没有发现想见的人,程彦昭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

    宋羡没有说话,径直走进了书房去看公文。

    程彦昭看向常安:“没有食盒?”

    常安摇头。

    程彦昭失望地叹了口气,上次蒸肉的味道还在鼻端,就算没有蒸肉有鸡肉也行,没有鸡肉带回点汤,让厨娘下个面条也能对付。

    可惜什么都没有。

    “阿羡,”程彦昭走进书房道,“谢大小姐好久没来了吧?灶都冷了,这么冷的天,灶房里一点热乎气儿都没有,你呆着就不难受吗?”

    宋羡淡淡地道:“程家在镇州有院子。”

    言下之意他可以不用来。

    程彦昭看着眼前这油盐不进的脸:“你我胜似亲兄弟,我不得不劝你一句,不要整日这样待人,免得将身边的人都吓跑了,将来孑然一身孤苦伶仃。”

    宋羡的手微微一滞,皱起眉头看程彦昭。

    程彦昭知道见好就收,于是道:“我来是有要事跟你说,横海节度使的外甥秦茂行来镇江了,与秦茂行前后到镇州的还有苏怀清,就是苏家药铺的大爷。”

    宋羡抬起眼睛,这案子还有些人他没有动,故意留着引出身后的人,祁州知县林珝就是其中一个。

    宋旻被抓,林珝没有供认一同与宋旻谋算,只说宋旻突然到祁州想要买药,他并不知晓药材会用在哪里,刚好他胞妹就在祁州,宋旻的人买多少药,都是与他胞妹商议的。

    光凭这些证据,不能将林珝与通敌勾连起来,最多降职查办。

    但药材和辽国的货物,都是整件事的关键,宋羡觉得林珝另有蹊跷。

    宋羡思量着秦茂行,自然而然就想到苏怀清。

    程彦昭见宋羡沉默不语,接着道:“苏家一个开药铺的,苏大太太在祁州,苏怀清与秦茂行有来往,不能不让人生疑,现在出了事,秦茂行偷偷来到镇州打探消息,不知在图谋些什么。

    难不成林珝和苏家都是横海节度使的人?这次的事真正在背后捣鬼的是萧兴宗和横海节度使?果然如此的话,那苏家也不单纯是个商贾。”

    宋羡道:“让人盯住秦茂行,如果他前来镇州是为了公事,就是正大光明的向我递帖子。”

    程彦昭点头道:“除了秦茂行之外,还有那苏怀清。放心吧,这桩事交给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我们的眼睛,真的发现有蹊跷我立即将人抓去衙署大牢审问。”

    说完这话,宋羡将常安叫上前:“去酒楼拿些饭菜,让程二爷吃过了再去办事。”

    程彦昭心中一暖,眼睛中差点涌出热泪:“阿羡,之前我错怪你了,你其实还惦记着我这个兄长。”

    宋羡不再说话,而是重新将目光落在眼前的文书上。

    程彦昭吃饱了饭,做事也更有了气力,不消片刻功夫就将一切安排妥当,眼线很快传回消息。

    秦茂行进了客栈之后一直没有出门,苏怀清则在自家药铺中。

    苏家药铺早早就关了门,苏怀清在药铺里清点账目。

    程彦昭让人继续看着。

    一夜过去,天大亮时,宋羡放下手中的毛笔,梳洗之后换上官服去了衙署。

    程彦昭睡得迷迷糊糊,隐约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他从客房里走出来,就瞧见了宋羡一片衣角。

    “又没睡?”宋羡问院子里的管事。

    管事叹口气:“没有。”

    程彦昭奇道:“你不是说,他这两天睡得不错吗?”

    管事摇头,他也这么觉得,可……大爷的事他们一想弄不不明白。

    程彦昭不由地打了个冷颤,告诫管事:“少说话多做事。”

    管事应声,等到程彦昭也去了衙署,管事看着程彦昭的后背,其实那句话送给程二爷最合适吧?

    毕竟在大爷面前说话最多的不是他们而是程二爷自己。

    ……

    苏家药铺。

    熬了一整夜,药铺管事和掌柜全都面容憔悴,两双眼睛里满是血丝。

    苏怀清依旧在问账:“黄芩、草乌、北沙参、莱菔子……”

    苏怀清每说出一种药材,管事的脸色就难看几分。

    苏怀清接着道:“金钱草、漏芦、远志……”

    一口气说了七八个药材名字之后,苏怀清看向管事:“这些药材的数目核对不上,照你所说这些北方产的药材没能收多少,可每日药铺卖出的却不止这些,药材是哪里来的?从别处买的?买来了多少?剩下的在何处?”

    苏怀清一句句的问,管事下意识地捏紧了手:“可能……可能是我记错了,我年纪大了,不能将所有药材的数目记仔细,大爷还是看过账目再说。”

    苏怀清道:“我问的都是北方常见的药材,你不会记不住,难不成这些药材被你私下里变卖了?”

    管事吓得忙摆手:“不……不……大爷这话可说不得,苏家药铺的药材大宗出入都要有留有当家人的印鉴做凭证,不要说我们这些老伙计,不敢存这样的心思害东家,就算我们肯,那也是做不到的啊。”

    掌柜也忙道:“是,是,药材有人守着,没有印鉴出不了门。”

    苏怀清静静地看着管事和掌柜:“你们的意思,那些药材出入都是我母亲应允的?你们不敢说真话,是怕母亲责怪你们?”

    管事和掌柜都垂下头。

    苏怀清站起身:“就算你们不说,我也能查明白,只不过这其中若是有事,违背了大齐律法,晚一天向朝廷禀告,苏家的罪过可能就会更大,你们是老伙计,苏家待你们不薄,你们总不能在关键时刻害苏家。”

    管事和掌柜更加沉默。

    苏怀清看向门外:“你们不要出门了,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我会去一趟陈家村,再去官药局,等我回来的时候,就要将此事呈交镇州府衙,到时候会带你们一同前往,在府衙要不要说实话,就看你们自己了。”

    管事想要说些什么,苏怀清已经走出了药铺,过了好一阵子,管事和掌柜才脱力般瘫在了椅子上。

    大太太交待的事,看起来他们抗不过去了。

    ……

    苏怀清梳洗了一番,拿了礼物骑马赶去陈家村,人刚进了村子,常悦让人将消息带给大爷。

    人到了,至于要做些什么,在陈家村坐多久,那得看看再说。

    第一百二十一章

    平安

    苏怀清刚走进陈家村,就发现了陈家村的不同,房屋依然破旧,但可以看出修葺的痕迹,村民们都很忙碌,面容舒展,心情很是不错。

    他是从沧州来的,这样的冬日,村中的百姓没有什么事可做,都缩在屋子里取暖,等着天气暖和之后才会忙碌耕种之事,哪里会像陈家村这样。

    继续向前走,路过一处院子,苏怀清听到里面传来女眷说话的声音,片刻之后,就有人抱着毛织物从院子里走出来。

    “这是我们的织房,”陈咏胜不等苏怀清问就道,“常年都不歇,毛织物也是良辰带着村中人做出来的,周围村子的妇人都来向良辰学做这个,冬日里镇州卖出的毛织物,大部分都是我们这几个村子做的。

    冬天织房也不能停,一来给村中人做些保暖的衣物,二来过了年就有商队去南方,这毛织物做的毯子依旧可以卖出去。”

    三来,就像良辰说的那样,需要村中更多女眷学会用织机,今年只是试一试,明年要再置办些织机回村,当然这些陈咏胜是不会与苏怀清说的。

    苏怀清仔细地听着陈咏胜说话,他与苏大太太不同,本就不曾看低过任何人,陈咏胜提及谢良辰做的那些事,他心里坦然,只有对谢良辰的进一步认知。

    陈咏胜接着道:“那边就是存放药材的仓廒,仓廒旁边的院子是今年才盖起来的。”

    “那是熟药所吗?”苏怀清道,“我在沧州时就听说了陈家村的熟药所。”

    陈咏胜道:“是熟药所,辰丫头每天都在那里忙活,村中人也只能帮些小忙,大事都要良辰来做,那孩子为了村中人委实辛苦。”

    昨晚高氏在陈咏胜耳边一直替良辰不平,今天天刚亮,高氏又是一顿嘱咐,让陈咏胜定要护着良辰,让良辰受了委屈,他这个陈家村里正做不下去,良辰那边他也会心中愧疚,而且家里的大门也别想进了。

    苏怀清道:“谢大小姐今年才十五岁,我十五岁的时候,只在家中读书,做不成什么事,与谢大小姐相比自愧不如。”

    陈咏胜听到这话,心中略微宽慰,这苏大爷至少现在看着还算不错,可以领去见陈老太太。

    “走吧,”陈咏胜道,“我带你去大伯母家中。”

    苏怀清低声道谢,目光时不时地看向来往的村民,两个人还没到陈老太太家中,就瞧见路上有背着猎弓向前跑的孩子。

    陈咏胜伸手拎住了一个:“做什么?”孩子去的是熟药所的方向。

    那孩子道:“我们去练箭……”

    陈咏胜道:“莫要给你们阿姐添麻烦。”

    “是阿姐让我们回来拿弓箭的,”那孩子道,“田家阿姐来了,阿姐请田家阿姐教我们呢。”

    陈咏胜这才松开了手。

    苏怀清至此对陈家村算是有了很深的认知,也知晓谢良辰都做了些什么。

    村中的孩子不止学认药材,还练射箭,说不定还要学些拳脚功夫,村中的女眷都在学用织机、炮制药材。

    眼下陈家村赚了多少银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学到的这些东西,由此可见谢大小姐对将来的思量,并不局限在镇州城内。

    她要带着陈家村走很远。

    怪不得母亲会拿回退婚书,母亲那般作为,苏家这门婚事对谢大小姐来说有弊无利。

    苏怀清之前的猜测得到了证实,也知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不会再提及退婚书,而是要为母亲做事欠妥向陈老太太和谢大小姐赔礼,若是陈家村和谢大小姐需要帮衬,他会尽心尽力地帮衬。

    “苏家大爷。”

    陈子庚的声音传来。

    苏怀清瞧见了立在门口的陈老太太祖孙三人,忙上前规矩地行礼。

    陈老太太神情慈祥:“苏家大爷莫要客气了,我们进门说话吧!”

    苏怀清身边的小厮和随从忙将礼物奉上。

    陈老太太没去看那些东西,而是引着苏家大爷进了主屋。

    桌子上放着热腾腾的茶,冬日里不能喝薄荷,谢良辰在市集上买了些草茶,煮茶时又加了陈皮,喝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陈老太太喝了几次就喜欢的不得了,要不是心疼银子,她就天天喝这个。

    苏怀清没有刻意去看谢大小姐,而是向陈老太太道:“我母亲这段日子做了不少的错事,我替她向老太太和大小姐赔礼。”

    陈老太太道:“大爷不必如此,要不是大爷,辰丫头还不能回镇州,这个恩情我们无论何时都会记得。”

    苏怀清依旧向陈老太太行了礼。

    陈老太太早与外孙女商量好,要向苏怀清问及当时搭救谢良辰的情形。

    陈老太太道:“当日大爷走得急,谢绍山也不曾告知我们实情,辰丫头伤到了头,从前的事一概都忘记了,所以眼下只能问问大爷搭救辰丫头时的情形。”

    苏怀清想到陈老太太会问这些,于是事无巨细地讲了出来:“我们家在南方有药铺,也认识不少的商队,打听消息方便一些,那时候余姚时疫,需要药材,我们家刚好前去送药。

    收养谢大小姐的那家在平日里就买些药材帮助附近的百姓,与我们家药铺有些交集,他们定是听说我们在找谢大小姐,只不过他们应该是将谢大小姐当做亲生女儿,于是不曾透露消息。

    直到余姚时疫愈发严重,他们夫妻也相继病倒,生怕谢大小姐无人照顾,这才送消息给我们药铺管事。

    我因此得了消息,赶去了余姚,那时候余姚时疫还未平复,府衙封锁了去路,我以送药为借口,直到府衙给了放行的文书,这才前去寻人。

    我找到谢大小姐时,大小姐已经受了伤,由一位管事妈妈照顾,那位管事妈妈早有旧疾,见我们来了这才放下心,我们将两个人带去客栈中照顾,可惜的是那管事妈妈昏过去之后就再也没醒过来。

    我知晓回到谢家之后,会有人问及谢大小姐这些年的情形,于是四处打听。收养谢大小姐的李家,在余姚有些田地,夫妇两个乐善好施,膝下只有谢大小姐一个养女。

    平日里谢大小姐性情温婉、内敛,极少出门,就算外出宴席也不多话,这一点与李家夫妇很像,所以别看李家夫妇在余姚多年,甚少人知晓他们家中事,对他们了解也是甚少。

    余姚时疫,李家人将田地和房屋都换了药材救治旁人,本来还留下些物件儿,谁知遭了一场火都烧没了。

    李家所在的村子死了太多人,想要打听消息委实不易,我逗留了多日得到的也只是这些。”

    谢良辰一直没有说话,听到这里忽然道:“请问苏大爷,您可知我在李家叫什么名字?”

    苏怀清道:“叫李绥宁。”

    绥有安好、安泰之意,宁也是平安、安定。

    给女儿取这样的名字,是让她一生安定?听起来也没什么不妥,但谢良辰内心之中却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她的心也跟着“突突”乱跳。

    脑海中仿佛有个声音:“良辰,以后我们改名叫绥宁好不好?平安安泰便是良辰。”

    谢良辰感觉自己像是往后退了一步,紧接着身边响起陈子庚的声音:“阿姐。”

    ……

    宋羡转头又去看桌子上的沙漏,一个时辰过去了,苏怀清还没有从陈家村里出来。

    有那么多话要叙?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互相

    宋羡皱眉赶走思量,重新将精神放回政务上。

    李佑的密折到了京城,很一干要犯就要被李佑一起带去京城,宋启正也会前往,曲承美每日都要审问犯人,让文吏具报文书,这些文书他都要看一遍。

    又过了一会儿,常安进门禀告:“大爷,常悦让人送回消息,谢大小姐病了。”常悦的后半句是,那位许先生给诊了脉,应该没什么大事。

    但是常安决定吞了后面半句话先不报,常悦说的不确定,万一耽误了事,那可不得了,轻重缓急他心中有数。

    要知道这一会儿大爷看了四次沙漏,向窗外张望了三次,生怕错过消息似的。

    宋羡几乎立即抬起头盯着常安:“怎么回事?”

    常安摇头:“不知晓,听说陪着苏怀清说话的时候,突然就晕厥了过去。”

    宋羡没有再问,站起身向外走去。

    看起来依旧云淡风轻,仿佛要去衙署忙一件很寻常的事。

    不过……常安嘴唇一动,没有发出声,他想提醒大爷手里还握着镇州衙署送来的文书。

    ……

    谢良辰听到阿弟的叫喊声,然后脑子里一阵针扎般疼痛,她正要皱眉定神忍过这些不适,却眼前一阵发黑。

    再醒过来时就躺在了炕上,身边传来陈子庚的声音:“许先生,我阿姐到底怎么了?”

    许汀真道:“脉象上看没有大碍,应该是最近太过劳累,需要好好歇一歇。”

    陈老太太道:“熟药所这两天先关上门吧,先生也养养精神。”

    许汀真正要点头,就发现炕上的谢良辰睁开了眼睛。

    “祖母、先生我没事,”谢良辰目光落在周围人身上,“方才就是突然有些晕眩,现在已经好了。”

    谢良辰说着就要起身,却被许汀真和陈老太太纷纷伸手按了下去,陈子庚要攀住了她的胳膊,一双眼睛通红,目光中饱含了千言万语。

    “你歇着,”陈老太太道,“有天大的事还有我们呢,我在灶上煮了粟米粥,还炖着鸡汤,一会儿你要多吃些。”

    外祖母一脸严肃,谢良辰不好再争辩,于是顺从地点头,其实她身子没有大碍,应该是因为听到了苏怀清说的那些话,脑子里拼命地回想从前的事,牵扯到了旧疾。

    谢良辰向颈后摸去,指腹掠过长长的伤疤。

    片刻功夫村中其他人听到了消息,全都来到院子里看谢良辰。

    “大娘,光炖只鸡可不行,你的粟米粥煮的也不好,我家里有好一些的粟米,我这就拿过来。”

    “不行,你的留着,用我家你的,你那是卖给家里婆母的。”

    “大娘,你问问许先生,我们那边分下来的参片还有没有用?”

    大家在七嘴八舌地在院子里说着话。

    “这边有许先生和我们在,你们先回去,”陈咏胜开始撵人,“许先生说了良辰要歇着,你们在这里,良辰怎么休息?快走吧,都回去。”

    大家这才纷纷住了嘴,不过也没有全都离开,而是站在陈老太太院子外候着。

    谢良辰看向陈子庚:“让大家回去吧,天这么冷,站在外面不行。”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