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谢绍山发现谢良辰飞快地瞥了他一眼,然后遮掩着吩咐村民:“快点挑拣,一会儿二舅舅他们就回来了。”谢绍山心中乐开了花,谢良辰果然不识得药材,杨桃藤和黄蜀葵都是要卖去纸坊的,连药都不认识,岂能知晓造纸的方子?
不过,他今日不宜继续打探消息,免得小贱人起疑。这两天他都会前来帮忙,慢慢地将一切探听清楚。
谢绍山思量到这里,就看到陈老太太带着几个妇人走了过来。
谢绍山正要说话,瞥见谢良辰提起裙子一路跑过去。
“外祖母,”谢良辰将陈老太太拉去旁边,“黄皮子来偷鸡了。”
陈老太太看向谢绍山,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放在灶台旁的烧火棍。
“先别打它,”谢良辰道,“买了它,再打。”
陈老太太与外孙女咬耳朵:“能值钱?”
谢良辰点头:“能。”
陈老太太深吸一口气:“看在银钱的份儿上。”
谢绍山浮起笑容向陈老太太走去,谢良辰定是将方才露出马脚的事告诉了陈老太太,可是她们再怎么遮掩都没用了。
谢绍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她们大祸临头时的模样。
……
宋羡从衙署出来,径直回到自己的小院子里。
程彦昭走上前:“常安与你说了没有?宋旻让人找了谢绍山,谢大小姐的二叔。”
宋羡点头。
程彦昭道:“是不是要有所准备?”
“不用,”宋羡淡淡地道,“她想要做成这笔买卖,也要有相应的本事,我已经给了她十天的时间。”
听到宋羡说这话,程彦昭忽然面色一变,惊诧地盯着宋羡看了半晌。
宋羡皱眉:“干什么?”
“你怎么了?”程彦昭道,“听到这样的消息,你不是该担忧谢大小姐会不会跟着她二叔一起算计你吗?你们才认识多久?怎么……这样信任她?”
第三十二章
圈套
宋羡自然不是信任谢良辰,只不过他知晓她是个聪明人,眼下这样的情形,还不足以让她动别的心思。
程彦昭却是另一番思量,宋羡一向谨慎,身边为他办事的人哪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
程彦昭紧抓着不放:“你说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羡不想与程彦昭纠缠,站起身从博古架上取出一只匣子,将匣子打开里面是两块玉佩。
玉佩一分为二,上面雕刻的是两只仙鹤。
程彦昭将两块玉佩拿起来握在手心端详,确定就是一块,他不禁眼睛发直,半晌才反应过来:“你找到人了?”
当年宋羡被人救下的事,程彦昭知晓的清清楚楚,因为带兵救下宋羡的就是程彦昭的父亲。
不等宋羡说话,程彦昭转身就要走。
“做什么去?”
宋羡淡淡的声音传来,火急火燎的程彦昭止住脚步:“我回京城,昨天我才收到家书,母亲催我回去商议婚事。”
见宋羡没有阻拦的意思,程彦昭颇有深意地一笑:“原本以为你找不到人,我不着急,但眼下不同了,万一你为了报恩准备以身相许,我总不能落在你后面,我是程家唯一的子嗣,也有家业要承继。”
眼看着宋羡看向程彦昭,目光凛冽。
程彦昭知晓宋羡从没想过这样报恩,但他就是忍不住想要逗着宋羡说话,他不怕死地又凑上前:“就是那位谢大小姐?”
宋羡没有反驳。
程彦昭试探着道:“你准备如何还这救命之恩?莫不是想用‘十日’就相抵了?”虽说当年父亲收到消息,找到了宋羡,却没有那一家人的帮忙,宋羡八成已经葬身大海之中。
宋羡淡淡地道:“还不确定就是她。”
程彦昭更加惊讶:“不是有玉佩?”
“她采药时摔下山,头上受了伤,记不得从前的事,”宋羡从程彦昭手中拿回玉佩重新放回匣子里,“她的父母也过世了。”
程彦昭终于明白了来龙去脉:“谢家其他人也不知道?”不用宋羡回答他就知晓答案,如果谢家有人知晓,宋羡也不会这样说。
“没见过你这样的,”程彦昭不禁叹息,“找个救命恩人还一波三折。”
说了半晌话,程彦昭也从刚刚的惊诧中回过神,重新坐回椅子上:“谢大小姐才十四五岁吧?可怜了,父母都不在了,跟着外祖母在陈家村,还要为生计奔忙。”
听着程彦昭惋惜的声音,宋羡不知为何就想起谢良辰对付季远时的狠厉。
她的身世仔细想起来的确可怜,但绝不是个可怜人。
程彦昭仔细思量:“算一算年纪对得上,玉佩也有,就算不是救你的那家人应该也会有些牵连。”就因为这样宋羡才会让常悦跟着谢大小姐吧,他心头的疑惑算是有了解释。
宋羡道:“我让人去查问谢家的事,总会弄清楚。”他让人去查她父母过世的时间,还有拐走她的人伢子,就算没人知晓当年内情,但也会发现蛛丝马迹。
程彦昭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给她一笔银钱,的确不如为她谋个生计,你也算是煞费苦心。”
宋羡并不去反驳程彦昭,给了他一个答案,也免得他整日在耳边说个不停。
程彦昭心满意足,不过他又觉得眼前还隔着迷雾:“她能斗得过谢二老爷?谢家二房背后恐怕还有别人。”
宋羡当然知晓,有人想要利用陈家村的人,重新掌控局势。
这个迫不及待要动手的人,就是宋裕和宋旻。
“没事就出去!”宋羡沉下脸赶人,目光也重新落在手中的文书上。
……
陈家村。
谢绍山身上的衣袍早就被汗湿透了,即便是战乱的时候,他也没尝过这样的辛苦,为了取得信任,他帮忙挑药材,搬动药材,赶着骡车送去造纸坊,一切都是亲力亲为。
陈老太太和谢良辰始终冷眼相待。
他几次想要离开,可看到陈老太太和谢良辰窃窃私语的模样,他就咬牙留下了。
不弄清楚这其中的秘密,他不能走。
“谢二老爷想好了,我们一文钱都不会给。”
听着谢良辰的话,谢绍山几乎将牙咬碎了,虽然心中有怒气,嘴上却道:“之前是二叔对不住你,只希望能帮上忙,就算你给我银钱,我也不会要。”
有了骡车,就节省了力气。
陈老太太和谢良辰坐在骡车上来往陈家村和纸坊,陈老太太看着面前的骡子,又去瞧跟在车旁的谢二,心中不禁感叹,有大牲口出力就是好。
多亏她没拿烧火棍直接将谢二赶出去。
不过有好处就有坏处,陈老太太眼睛瞄着外孙女怀中的包袱,外孙女还有气力去市集上买一堆东西回来。
谢良辰挥动着手中的小鞭子:“外祖母,将来咱们家得置办好一点的车马,不会太颠簸。”
“行。”陈老太太嘴里答应着,谁还不做个梦了,她还想坐轿子呢。
一天跑下来,从纸坊拿出了两贯银钱。
陈老太太盘腿坐着,将银钱都抱在怀里。
“外祖母,您将银钱放在旁边,”谢良辰道,“太沉,别压坏了您。”
陈老太太才不会放下,她做梦都想被银钱压得喘不过气,若是有一天能被钱压得散了架,那也是福气。
天将黑了,骡车才回到陈家村。
陈家村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中,陈咏胜来到陈老太太家中说话,看着桌子上的银钱,陈咏胜还没开口,旁边的谢良辰道:“二舅舅,有件事与您商量,今天赚来的银钱能不能先不分给大家。”
谢良辰没说这话之前,陈咏胜就想到了这一点,宋将军过来时说了会给他们十天时间去收药,收药自然要有本钱,良辰为的是给整个陈家村,既然是大家的事,就不能让良辰自己承担。
陈咏胜趁着采药的时候与大家早就商量好了,不但这些银钱不能要,而且他们还要尽所能帮忙。
陈咏胜从身边拿出一个包袱放在桌子上,包袱打开里面大家凑起来的铜钱。
陈咏胜脸上露出几分歉意:“年景不好,大家手里也只有这么多,全都拿出去收药用。”就怕是杯水车薪。
陈老太太看着那些铜钱,鼻子有些发酸:“这是做什么?快拿回去,别以为朝廷发了些米粮就够用处,真的吃起来,支撑不过半个月。”
陈咏胜却没有半点犹豫:“大娘,我是里正,这是我做的决定,本来卖药就是良辰的方子,我们哪里能只擎等着不出力?再说了,那些分给大家的米粮不是银钱?将纸坊的买卖拿下了,大家也会跟着受益。”
陈咏胜说完看向谢良辰:“良辰只管去做,有什么事还有我。”
眼下是需要银钱的时候,谢良辰也不推拒,痛痛快快地道:“二舅舅,那我们先收下,欠大家的银钱都要记好,日后卖了药材,定会还给大家。”
陈咏胜颔首。
谢良辰接着道:“宋将军说,北方还有不少的纸坊,只依靠我们,恐怕药材不够用处,所以明日开始我们要去周围村子收药,大家也要分开行事。
去别的村子收药的价钱,就要比我们卖去纸坊便宜一些,我们收药杨桃藤七文,黄蜀葵十四文。
看似比他们直接送去纸坊卖的少,其实省去他们不少功夫,他们就能采到更多的药材。
开始可能大家不会信任我们,所以需要二舅出面,二舅可以先去说服那些上过战场的伤兵。”
都是上过战场的人,有过相同的经历,更容易亲近。
谢良辰话说到这里向门外看去,门外看似静寂无声,她却知道谢绍山定然守在那里偷听。
谢良辰道:“这方子是谁给我们的,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坏了事,辜负了他。”
门外谢绍山听到这话,一颗心要跃出胸口。
………………………………
第三十三章
报信
谢绍山在陈家村守了一整天,就是想要探听一些消息,如今谢良辰终于提及这桩事,他心中自然满是欣喜。
还是谢良辰年纪小,最沉不住气,这些话最终还是从她嘴里说出来。
谢绍山屏住气息,几乎将耳朵贴在门板上。
屋子里先是静寂片刻,紧接着陈咏胜道:“我连夜去找人,一定将事情办妥当。”
陈老太太略显得有些紧张:“辰丫头,你别害怕,有我和你二舅舅呢。”
谢良辰声音有些发颤:“外祖母不知道,我真是担心,怕……弄不好,反而成了祸事,不知会牵连多少人。”
谢绍山脑海中浮现出宋羡的身影,宋羡是什么人他很清楚,谢良辰这是怕得罪了宋羡,牵连这个陈家村。
谢绍山心中冷笑,小蹄子今天还在他面前装模作样,其实早就发了慌,想要求富贵荣华哪里容易?很快他就会让她自食恶果。
不止是谢良辰,整个陈家村都没有好下场。
陈咏胜也宽慰谢良辰:“撑过这两日就好了,以后大家都会有好日子。”
谢良辰应了一声:“二舅舅去外面也要小心。”
“放心吧,”陈咏胜道,“我寻的人办事都妥当,等卖了药材,我们一起去拜恩公。”
陈咏胜说的拜见恩公,恩公自然就是宋羡。谢绍山知道自己不能再听下去,里面说完了话,陈咏胜随时都会出来,他蹑手蹑脚地从门前离开。
果然片刻功夫,院子里传来脚步声,是陈老太太和谢良辰送陈咏胜出去。
又过了一会儿陈子庚带着几个孩子回到家里。
谢绍山恐怕陈老太太起疑心,故意又等了一会儿才走出柴房。
站在院子里,谢绍山向陈老太太道:“亲家老太太我先回去了,明天一早再过来帮忙。”
陈老太太开始没作声,半晌从灶房中伸出脖子:“子庚,是不是有狗在叫?撵远点,别让它来偷吃食。”
哪里有狗,分明就是在骂他。
谢绍山暗地里冷哼一声,转身向外走去。
骡子车都留在了陈家村,谢绍山带着掌柜和伙计徒步回到城中,顾不上回家换衣服,谢绍山就去了董家。
董老爷听说谢绍山来了,忙将谢绍山迎去堂屋里说话。
谢绍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端起茶来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才道:“是宋家大爷吩咐陈家村的人去做的。”
董老爷眼睛顿时一亮:“当真?”
谢绍山点头:“我听的清清楚楚,我那侄女根本不通药材,也不知晓造纸的方子,是别人教她这样说的。”
董老爷一脸激动,不敢打断谢绍山,让谢绍山继续说下去。
谢绍山道:“今天他们说漏了嘴,我侄女连黄蜀葵都认不出,又怎么能带着村民上山采药?”
说着谢绍山将听来的话原原本本地说给董老爷听。
“陈家村的里长还去了旁边的村子,请村子里的伤兵与他一起做事,”谢绍山道,“是不是真的你让人前去打听便知。”现在前去也刚好能拿到证据。
董老爷沉吟片刻,再次与谢绍山对视:“真的闹起来,你可愿意去与陈家村的人对质?”
谢绍山想到宋羡,不禁有些恐惧。
董老爷看出他的担忧:“你放心,三爷会为你做主,再说还有朝廷派来的李佑大人,只要你说实话,谁也不敢为难你。”
谢绍山额头上的汗再次涌出来,事到如今他也没有了退路:“我……不敢欺瞒朝廷,会如事禀告。”
“好,”董老爷站起身,“我向二老爷贺喜了,将来论功行赏,二老爷就是头功。”
谢绍山忙还礼,说完话他正要告辞离开,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我看陈家村的里正是个有主意的,陈老太太也不好对付,倒是我那侄女胆子小,如果衙署要审问,不如从她下手。”
谢绍山一路上已经想清楚,献方的是谢良辰,谢良辰却不通药材,这就是最大的蹊跷。
董老爷不用谢绍山提醒,也知道关键所在。
谢绍山离开董家,董老爷也不敢耽搁忙去向宋旻禀告。
……
陈家村。
谢良辰和陈子庚坐在炕上。
谢良辰笑着看阿弟:“怎么样?今日可算清楚了?”
陈子庚脸微微发红,开始他还算得清楚,后来多亏有陈咏义帮忙。
谢良辰打开包裹从里面拿出几本书和一把算筹。
谢良辰道:“阿弟要开始读书、学筹算。”
陈子庚见到书本,心中又惊又喜,想要伸手去拿,却发现手心里都是汗水,他忙在衣服上蹭了蹭这才将书接了过来。
谢良辰道:“我先教阿弟,等找了合适的先生,阿弟就与先生一起读书,将来我不会的,阿弟再来教我如何?”
陈子庚刚刚将书打开,闻言抬起头:“阿姐会这些?”
谢良辰没有回答陈子庚的话:“我也不知,要不然你考考我?”
陈老太太不知姐弟两个到底在摆弄些什么,就看到谢良辰一脸笑容,没有半点担忧似的。
辰丫头与她说了,谢绍山这次前来陈家村不怀好意,让他们一定要小心。听到这话,她和陈咏胜都不免警惕,可辰丫头嘱咐完他们,自己就似没事人似的,仿佛那些思量全都就饭吃了。
陈老太太琢磨着,也不知道辰丫头那脑袋瓜里都装了些什么。
到了晚上,陈老太太舍不得灯油,吩咐姐弟俩早早睡下。
生怕夜里下雨,谢良辰将晾着的蛤蟆和药材搬进了屋。
陈子庚想到那些蛤蟆不敢睡觉,就听到谢良辰道:“阿弟,我给你讲个掌故吧!有一群让人喜爱的小蛤蟆在树林里玩耍,眼见天越来越冷,小蛤蟆们要将肚子吃得鼓鼓的准备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