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指斥乘舆,即言语指向皇帝的犯罪,情理切害者,斩!萧瑀主要负责这睦寿翁氏,其他一些被抓住尾巴的世家,由别路人马负责。
到了睦州,萧瑀前去调兵,却发现睦州刺史脸色古怪,“少师若是想要捉拿睦寿翁氏,就不必了。”
萧瑀立刻想到官官相护方面去,脑子那根弦“砰”地响动一下,面上却不动声色,问:“哦?为何不必?”
“那睦寿翁氏,被家中佃户反了。”
“什么?反了?!”
“少师莫慌,他们只是反了主家,如今一个个主动入了大牢,等着朝廷发落,如今端看少师是罚是放了。”
睦州刺史迟疑一下,还是违背自己做官的准则,没有独善其身,“少师,那些佃户没有想反朝廷的心思,他们正是听闻了陛下的爱民之举,方才孤掷一注——若不是那翁氏逼迫,他们也想安分过日子。”
睦州刺史说着说着,眼神逐渐迷离,没有焦点的目光仿佛透过虚空,看到五日前的那个夜晚——
火把在一道道巷内高举,一开始是零星的火点,渐渐,星星之火越来越多,它们汇聚成了一片火洋,噼啪的炸裂声中,点燃了翁氏的家宅。
那些世家往日看不起的佃户,奋力将火把掷向房屋,火焰烧红半边天。
*
事态发生改变源于翁家三郎的一时兴起。
翁家三郎脾气不好,动辄打骂奴婢,是家里下人最怕碰到的主家。因着河北大旱一事,他已经接连好几天没好脸色了,房中奴婢战战兢兢,出入踮着脚,生怕引起他注意。
芍药儿是翁家的洒扫女婢,名字也是翁家给她改的,父兄皆为翁家佃户,一家三口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便在今日,已攒够钱将卖身为奴的芍药儿赎了出来。
离开翁家,她就不用时刻心惊胆战,害怕自己被哪位郎君看上,拉到床上,又或者,惹哪位主子不顺心,将她拖下去打得皮开肉绽。
想到能离开翁家,芍药儿把包袱放在水桶边,掬起一捧冷水浇在脸上,拍拍面颊,没忍住露出一个笑容。
就像雨后芍药绽放,娇艳欲滴,看得翁家三郎眼都直了。
……
芍药儿的父兄等了整整一天一夜,都没等到她归家,直到第二日清晨,一具饱受折辱的尸体,被人随便丢进污桶里,准备运出城。亏得倒污桶的人和芍药儿家人熟识,这才让他们有机会将尸体带回去掩埋。笔下文学
芍药儿死亡没过两日,翁家又有别的郎君随意打死了一名下人,这种事情其实在往常都不能算是事儿,指望世家把奴仆当
人看,倒不如指望老虎突然想吃素。唯有死者的家属会默默垂泪,将死者尸体带走,忍下此事,继续给主家做活。
但是,翁家没有发现,随着罪己诏的传言散发,佃户间一股暗流开始涌动了。
“你们知道山神吗?”
“山神?”
“这山神,就是陛下背后的神祇,唤为山鬼,为山之神女。”
“什么!陛下身后真的有神仙!你没骗我吧,这可是神仙!”
“当然是真的,神仙还在长安开了一家酒楼,长安的人都知道这事。”
“神仙居然还要给人做菜啊!”
“正是因为祂是神仙,才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
他们是只能当农人,只能当工人,而山鬼不一样,祂想做菜就做菜,想种田就种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况,祂的酒楼十贯钱一道菜,纵使皇帝来了,祂不想下厨,让普通厨子做菜,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陛下是天子,都不一定能吃到山神做得菜,祂肯定是真的神仙!”
他们大唐有真的神仙下凡!他们陛下有真的神仙帮助!
渐渐,窃窃私语变味了——
“芍药儿被主家强迫,死了;二狗子被主家连抽一百鞭,死了——以前也有很多人死了,死后连席子裹着尸身都没有,直接扔进污桶里,运气好的,被家人接回去,运气不好的,连着污水倒进那深壑里,尸骨无人收拾!”
“以前我们不敢反抗,是因为我们没地方去了,当了浮户,朝廷那边回不去了,一旦被发现我们逃税,我们会被流到三千里外。如果去山里躲起来,山中多猛兽,倒不如继续窝囊着当佃户。”
“你们说!孩子死的时候,爷娘死的时候,兄弟姊妹死的时候,你们不恨吗!我们现在可以不窝囊了,赌一把吧!陛下既然愿意为我们遭受天谴,我们暴露浮户的身份,也许不用担心会被流放呢!”
芍药儿的父兄在劝说。
二狗子的家人在劝说。
无数失去亲人的佃户,被劝动了。
为什么陈胜吴广能够掀起起义?为什么张角能呼起黄巾之乱?为什么国人暴|乱能赶走国君?因为那些搅大民众不满之心的人,是曾和其他人一同被压迫的存在,他们的苦是一起受的,正因为同样的经历,他们才更知道说什么能够戳中同阶层的心灵。
于是,在某个平常的夜晚——没有暴雨,没有乌云遮月,没有任何异象,它就是一个无比寻常的夜晚,有夜盲症的佃户擎起了火把。
他们从四面八方冲进世家的大宅中,做了仆役的亲人为他们拉开大门,火焰聚成长条,在黑暗的夜里仿若一条摆尾的火龙。
翁家三郎被从床上拉到院子里,愤怒的芍药儿父兄将他乱棍打死。
翁家家主再摆不起威风,面对生命的威胁,他也只是普通人那般害怕求饶,这时候,什么家世,什么阶级,都没用了,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部曲,翁家自然有部曲,但佃户和自家亲人的里应外合太快了,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佃户手里已经有了人质,投鼠忌器使双方僵持不下。
“下官到的时候,接手的就是这种局面。事情经过是他们复述的。”
睦州刺史边回忆边说,说完后,闭了闭眼,道:“少师,下官到时,他们一个人
都没跑,他们都等着陛下的处置,他们坚信陛下……他们坚信,陛下能为了百姓受天谴,绝对不会让他们受苦。”
那可是天谴啊!
对于这些佃户来说,这就相当于皇帝说“朕能为你们散尽家财”“朕能为你们舍弃性命”。
天狗食日是真实出现的事情,河北大旱是真切发生的灾难,在春耕前,迁走百姓,是实打实发下的旨令,百姓的思维很简单——这些都是真的,那么,皇帝陛下为他们受天谴的事情肯定也是真的!
所以,他们犯下以奴弑主罪行后,没有一跑了之。
*
江南之事传了出去,掀起轩然大波。
哪怕是五姓七望这样的大世家,都毛骨悚然。他们呆在家里,门口是护卫,手边是亲人,却依然从脚底板冷到天灵盖,仿佛黑暗之中有一双双眼睛盯着他们,平时是浑浊的,但或许在某个契机,就能亮得如星火。
不止一位家主吩咐管家:“租子减五成!不!减七成!”
只要给他们一点活下去的希望,这些人就不会被激起凶性。
崔家家主对儿子说:“这些泥潭里的人平时非常安分,似乎任由我们压榨,可正因为他们生活在泥潭里,只要有一点向外爬的机会,他们就会拼了命的抓住——李……长安城那位陛下,被他们视为退路了,才会有睦寿翁氏的惨案,我们家佃户没跑,只是因为没有活不下去罢了。”
但……崔家家主心知肚明,平静只是暂时的,等长安城的那位君主做出更多利民的实际,会有无数佃户义无反顾的回归原籍。
他看向皇城方向,长长叹气,面容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上天对世家何其残忍,怎么就给大唐降下一名把百姓当回事的仁君了呢?
*
李世民不否认,作为一名统治者,他听到佃户火烧睦寿翁氏事件时,脊背也控制不住发冷。
脑海里霎时想过很多——
大雨中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
从被迫挖野荸荠充饥,到冲破官府开仓放粮的人。
大旱颗粒不收而朝廷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系起黄巾的人。
……
偏偏,山鬼还在旁边嘻嘻地火上浇油。
“凡人真有意思,我上回见到相似的场景,好像还是你们称为周朝的时期。”
“那个叫卫蒯聩的,是国君吧,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被忍无可忍的工匠拿起武器包围了宫殿,他吓得翻|墙逃跑,还摔断了腿呢!”.scjld.
李世民抬手一把捂住脸。
山鬼这是恐吓他吧!这一定是恐吓!
“还好,我没想过虐待百姓,不用担心他们暴|乱。”
甚至这次睦寿翁氏的事,李世民都不准备追究。
于情感方面,李世民私心觉得睦寿翁氏罪有应得。
于利益方面,不追究,才是给天下浮户做表率——
你们回来吧,朝廷不计较你们曾经逃税的事,只要回来,既往不咎,还……
李世民沉思了一下,迅速从恐吓中脱身,兴致勃勃对山鬼:“你说,我要是把睦寿翁氏的地均分给那些佃户,五姓七望的表情一定会很好看吧?正好,按均田令,他们应该每丁有百亩地。”
就算补不齐百亩,能补多少算多少啊!
薅世家的羊毛给百姓,名声还是他李世民的!百姓感激的还是他这个唐皇!
嘿嘿!
好家伙!打土豪,分田地!
虽然二凤本意并不是这个,他一个封建皇帝也没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但是,此刻,青霓看李世民的目光都亲切了不少。
“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有些期待它会变成什么样了。”山鬼托着腮,眼底盛满了搅风搅雨的快乐。
可惜,风雨短暂过去了。丰州那边收到河北大旱的消息,清楚皇帝强迁他们的始末,一个个感恩戴德,开荒也开得更有劲,只等着今年秋收结束,收完粮食,回归故乡。
李世民这边,也收到民部统计上来的,这次收刮到的浮户人口。
“统共二十二万八千人,皆录籍入户,均与田地。”
“再加上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陛下,天下户口现有千三百八十九万,人户约二百七十七万八千户。”
前者是人口,后者是户数。
李世民满意了。
“隋朝人户八百万,经连年劳役及战乱,我大唐建国时才两百万余户,经太上皇修生养息,再有东突厥灭亡,被掳走的百姓得以归家,如今,也将近三百万户了。”
素来是打天下容易,养天下难,人口不是负增长,他就很高兴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个优势,继续休养国力!
民部尚书裴矩接话:“除了太上皇的治世,陛下功劳亦不小。这次旱灾,若不是陛下以大魄力将灾地百姓迁往丰州,恐怕好不容易养多的人口,又要遭受重大打击。”
裴矩不知道自己真相了。
在历史上,贞观元年的旱灾,使得逃亡他乡者甚多,百姓多卖儿卖女,哪怕朝廷很努力控制灾情,李世民还下令国库出钱,把百姓卖出去的儿女赎回,灾难造成的后果也是严峻的。
滋味楼。笔下文学
房内无人,青霓摸着下巴:“这次旱灾明面上无人受灾,实际上就跟地震里救出来的人一样,人活着,实际资产损失巨大。”
尤其是,古代农民因为资产不多,对于灾难的抵抗力低下。
“种到年底也才两亩地,都吃光了,明年还不知道他们要怎么过。大唐国库不丰,咬咬牙也能免费给他们发放种子,但是别的,比如柴火钱,饭钱,暂时还没办法承担……”
她也不太行,食神商城东西花费积分的确比宠妃商城的便宜,但积少成多,她也供应不了那么多人。
至于李世民刚卖出去的雪盐钱,他还得备着别的地方,今年可不止一个地方有灾,不可能一口气给百姓包圆了所有支出。
青霓心里算了个数,叹气:“要是现代还好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心人捐款,厚重国力的帮扶,众志成城度过难关,古代根本……”
小树苗正专心当听众,听着听着,发现声音没了,看过去,只见青霓仿佛想到了什么事情,笑得格外灿烂。
笑得……小树苗不自觉的抖了抖,“宿、宿主?”
好、好可怕!
青霓一拍手,“啪——”地响亮声中,她语气雀跃:“我积分不够,二凤国库不够,但是,有一群人粮食肯定够!”
“谁?”
“世家!商贾!让他们赈灾,他们手中一定贮藏了大量粮食。”
“啊?”小树苗一头雾水,“你是说,强捐?”
青霓惊诧:“怎么可能,汉灵帝这种昏君想要搞钱,都知道卖官鬻爵而不是强抢呢,直接抢那就落下乘了。”
“那你……”
“当然是功德碑
啊!不管捐多少,都能刻名字上去,秉承自愿原则——不过,说是自愿原则,官员、世家这些,别人捐了,他们不捐,名声就会受损。而且还不好意思少捐。”
这就像现代企业捐款,捐不捐随意,但是,捐款的企业肯定能刷个大众印象分,不捐的企业,民众多多少少会有议论。
名声,谁都想要。尤其是一些好名的人或者家族。捐一些粮食就能拿到好名声,对于有钱人家当真不算事。
“哇偶!”小树苗激动地蹦跶两下,放大了声音,“那现在是要把李世民叫过来,告诉他这个办法吗?”
“不行!”青霓一口回绝,“山鬼不该关心这些!”
“那……”
“我想到了个好办法!我们私底下刻一个碑,碑上带人名,下角带印章,把它埋起来,在土下面种好豆芽,只需要四五天豆芽就会生长到自动把石碑顶出土的地步。到时候,我再出面,说这石碑上是秦朝的文字,二凤不傻,他肯定能想到我没有直说出来的意思。”
至于豆芽……众目睽睽之下顶出来的石碑,相当于祥瑞,肯定没人敢当面挖土,等石碑运走后,她算准时间,偷偷把豆芽挖走就行了。
“如果豆芽被发现了呢?”
“……?”青霓困惑,薅了薅小树苗的叶子,“比起怀疑这是山鬼放下去的石碑,山鬼没有法力,难道不是有哪个民间隐士想给皇帝出谋划策,却又不准备出仕,所以才用变戏法的方式婉转告知,更符合猜测吗?”
又关祂什么事呢?祂不过是在天子找上门时,随口告知他一些消息的爱看热闹的山鬼罢了(liao)。
“好耶!”小树苗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刚欢呼完,它冷不丁意识到什么,僵住:“这种私密的事情,你不可能交给别人去办对吧?哪怕别人仅仅是挖坑,剩下的豆芽和石碑都由你准备。”
“宾果!”青霓龇出雪白的牙齿,从身后“咻”地拿出来平时炒菜的铁铲——现在买专用铲子不太行,万一被查到她的购买记录就完犊子了,好在,如果炒菜的东西被弄坏了,在食神系统这里可以花积分刷新外观,等级还不会清零。
“走吧,我们去挑个适合石碑出土的地方!”
不需要打磨,也不需要切割,随便弄了个凑合的石碑,挑一个黑夜,青霓拿着铁菜铲,开始哼哧哼哧挖坑。
——没办法,谁叫小树苗的藤蔓不能遁地呢。
挖着挖着,系统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们不是打算咸鱼吗?”
青霓理直气壮:“是咸鱼啊,我之前多久没开工了?”笔下文学
“哦!”系统又觉得好像没有不对的地方了,埋头,继续哼哧哼哧帮宿主挖坑。
一切都准备就绪。
五天后,生长的豆芽把石碑顶出了土。
就在白天,那石碑一点一点从土里冒出来,土块从碑面扑簌簌砸落,看到的人哪怕大白天都是一脑门的汗。
“鬼、鬼啊——”
*
石碑被朝廷的人挖出来,送到李世民面前,而李世民,在不清楚石碑是神是鬼时,非常谨慎地选择在滋味楼接见。
山鬼把豆芽重新挖出来找偏僻地方扔了,待到见李世民时,一副轻描淡写的语气:“哦,是秦时的功德碑,上面刻的是人名,名后面跟着他们捐赠的钱粮数目。喏,角下印章,是王翦的私印,这事就是他起头的。”
李世民越听眼睛
越亮,心里一个计划开始形成。
又听得山鬼调笑他——
“秦王你看你怕成个什么样?兴许是哪个小妖顶着玩,不小心把深埋的石碑顶出土罢了。”
李世民清咳一声,没有说什么。
反正,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他也一定要把神神鬼鬼的东西弄到滋味楼来。
他是胆大,还喜欢冒险,但不代表他完全不要命了。笔下文学
李世民得到情报走后,小树苗逼逼:“幸好唐朝不考古,我们能够随便瞎扯什么王翦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