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那丰神俊朗身姿飘逸的少年郎君金冠束发,迎着室光端立,姿容光华,是一副得天独厚的好相貌。一时之间梁帝竟觉室光竟有几分刺眼,似能灼伤他的双眸。
*
自小燕王入京,之后几日便是太后寿宴。
近些年国库空虚,太后体贴黎民未曾大肆操办,可内务府的人却也不敢耽搁。
将寿宴摆出了足足千余筵席,邀三品女眷入场。
舆轮徐动,王公随行,女眷在后殿设宴,梁帝也将筵席设在武英殿。
环阶放眼望去皆是凤乐歌舞,玳席珍馐延绵百余座。
仁寿宫中,此刻也是热闹。
凤楼光曙景,玉廷浮瑞色。
正殿上设有三鸾座,太后左首一名头戴凤冠不言苟笑的女子,乃是齐后。
西侧端坐着另一位面容贞静,双眸柔和的女子,便是与齐皇后分庭抗礼多年的陆贵妃。
一后一妃东西而坐,纵然并无相争之意,也无端将前朝风雨带入了这风雨摇摆的后宫。
齐太后,齐皇后。
曾有人笑称,齐氏是当惯了国丈,要将承恩公变作世袭爵位了去。
话虽惹笑,却也半分不假,不过齐氏却也是出师有名,出自的便是与郗氏并称北郗南齐的齐氏,出过四位皇后足足九位丞相。
只不过自前朝起的门阀混乱,当年一等门阀颍川齐氏尾大不掉伤了根基。
纵然有如今的齐皇后是为国母,皇后却亏在没有子嗣,且又不得帝王喜爱。
照理当今天子与皇后明明是嫡亲姑表姐弟,齐后却被一个后来居上寒门出身的陆贵妃频频压制,也叫前朝自诩身份血脉高贵的世家们都跟着颜面无光。
不过比起皇帝一手捧起来的陆氏,齐皇后虽膝下未曾有一儿半女,凭借世家出身赢得朝臣世家的支持,又有太后姑母的偏帮,也算稳坐皇后之位。
今日这仁寿宫中,太后端坐主座,头发有几分花白,却是精神抖擞气色红润,方才连饮了几盏酒,瞧着只怕比旁边那些年轻女眷们还要多些精气。
齐太后素来好风雅,这日兴起便叫殿中诸多未出阁女郎做些即兴诗来传看。
往日里作诗倒是不难,可也总的叫人字字句句斟酌个把时辰,如今这太后忽然兴起叫宫人端来笔墨考核的,不过须臾间如何能写的出来?
女眷们支支吾吾,宫中几位公主年岁都小,参与不了这般场合,她们顿时没了主心骨,半晌落不出半个字来。
等一炷香烧完,便有穿着青衣的内宦依次收了文墨,传去给上首太后皇后等几位瞧。
太后连着瞧了许多张,不禁蹙起眉头来。
太后久居后宫却也时常听闻,前朝那些世家女郎多么文采出众,扫眉才子,如今一番查看想必是人云亦云罢了。
见太后如此,筵席的气氛有几分停滞,善解人意的陆贵妃便连忙笑道:“今日来此的娘子们年岁都偏小些,想必也还是爱玩耍的年纪......”
陆贵妃正说着,却忽地看到太后手间一顿。
太后欣喜问道:“浩荡风云寿,荫德水长流。这句倒是不错,不知是哪位娘子所作?”
太后话音落下,众人反复默念着这首极其应景的词,都暗道不错,旋即便有一扎双鬟,着霞锦如意贡缎雪纱裙,金边琵琶襟外袄,眉目娇俏的小娘子从席间起来。
“回太后的话,此诗是臣女所作。”
她一出席,才惹得众人一连惊讶。原因无他,能做出这等诗文的姑娘竟是一位幼学女郎,当即便引得殿内一阵惊叹。
陆贵妃认出小女郎身边容貌出众的母亲。
能叫陆贵妃面熟的自然不是闲杂人等,李氏出嫁前便素有贤名,便是在京中都难有人不知。夫家又是素有关中豪族,文才之首的琢郡常氏。
生了个小小年岁便能做出此等诗文的女公子,倒真是家学渊源。
陆贵妃遂笑问:“可是常家的姑娘?不知今年年芳几何?”
常令婉清亮的眼眸看向身后的祖母母亲,二人皆是朝她颔首。
“回娘娘的话,小女三月生辰,才过十岁生辰。”令婉口齿清晰毫不露怯,年纪小小仪态已是出众。
陆贵妃比起盛装凤冠的皇后,这种场合并未从服饰上彰显自己身份,似乎更是有意避让,只梳十字髻,佩金步摇,面容更是避开了涂脂抹粉,只淡扫峨眉,比皇后略浅色的口脂。这般却也显得十分平和近人。
她朝着常令婉和善笑道:“都道常氏族中子弟出息,今日一见这位女公子果真如此,便是常氏稚女也毫不相让,才将将十岁大。叫本宫瞧啊,等再长几岁这位女公子该是京中第一才女才是。”
常令婉头一次参与这等宴会,难免有些无措和害羞,被人这般夸赞,羞红了面容。
偏偏常家人都是好相貌,常令婉正是唇红齿白玉雪聪明的年纪,这般只更显得她娇憨惹人怜爱。
顿时惹得女眷们跟着掩唇笑了起来,皆是怜爱无比。
常岱这几年官运亨通,常家又是世族之家,家风自然不差,顿时便有贵妇们心中留意了这位生的玉雪聪明的常家女郎,纷纷探听起这位常家女郎来。
十岁的年纪,再过两年可不正是谈婚论嫁的好时候?
奈何常家在京城虽是出名,常岱却是外放多年才回的京城。
旁人自然不甚清楚他的家中事,只能与常氏相熟的女眷探听消息。
曾经与李氏有过点头之交的淮安侯夫人便有些诧异,问身旁另一位夫人,“这就是惠风随她丈夫去任上生的那位姑娘?才几年啊,就这般大了......”
作者有话说:
第
14
章
另一位夫人摇头道:“这我哪知啊,常大人不是才调回上京么?”
倒是隔壁桌女眷似乎知悉内情,嘴角往下压了压,神情颇为讽刺:“哪是任上生的啊!你们竟还不知道,任上生的那小姑娘啊时运不济......”
说着,那贵妇四周看了下,压低了声儿说:“说是前几年城阳动乱的时候人没的,可怜啊,才三岁大的小孩儿,说是尸骨都遭碾碎了,人也辨不出模样来......”
“那这位是?”
贵妇说的更起劲儿,却忘了压低了声儿:“这位不就是前头那位生来死了姨娘的庶长女吗,倒是好运道一出生死了姨娘养在大夫人膝下,如今嫡妹又没了,听说如今是被记做了嫡女。呵,也就咱们这常夫人有大妇气度,这可成实打实的嫡长女了呐。”
淮安侯夫人武将出身,嗓门总比旁人大了几分,当即便忍不住咋咋呼呼:“什么?!庶出的记做嫡女?”
无外乎她震惊,倒并非庶出的身份惹得她如此厌恶,谁家没几个庶女?
世家大族们女眷自幼的经历见闻皆是如此,叔伯兄弟谁家没有妾氏,莫不是还没养几个伶人歌姬?总要生下几个生父不清不楚的孩子,这些孩子自然都是记在府君名下。
若是个庶出公子还能叫心胸狭隘的大妇恨得牙痒,可一个庶女罢了,出嫁添些嫁妆打发,日后嫁得好了便是家族人脉,只对自己子女有利无害罢了。
叫她震惊的是将庶出记做嫡女,这是多有度量的女子才能做出的事,又不是自己生不了孩子,听说那李氏膝下还有一位公子,这般为何还要记养一个庶女?
几位夫人心中便暗自揣测,方才见那小女郎依偎在母亲祖母中间的模样,怕是极得家中宠爱才能如此的吧。
几人说话不算小声,至少该听到的都听到了,连上首方才最为夸赞常令婉的贵妃笑意都微顿了下,虽稍纵即逝,却也叫许多人都见到了。
年幼敏感的令婉顿时就察觉到了众人对自己态度的微妙,她又何曾受过此等难堪?
常父如今坐到了户部侍郎,乃三品大员,她自来是被全家放在手心呵护,没人对她说过一句重字,何曾如今日一般,遭一群人用庶出一词来折辱于她?
十多岁的姑娘心中难堪,身子颤了颤,鼻尖一酸,泪意便涌了上来。
她含着泪想退回母亲祖母身边,却又碍于贵人问话只能立于人前,这副模样叫常老夫人瞧见了好不心疼。
常老夫人并非没听那淮安侯夫人的话,此时也是颤抖着手,恨不得狠狠瞪向那群闲言碎语的妇人,奈何这到底是宫中,她也不好做出什么出格举动。
恰逢此时,殿前玉阶下,两个内侍黄门于门外站定。
通禀道:“燕王殿下至——”
一身量颀长的郎君踏入众人视野,与朔州男子的挺拔身形无二,燕王更端的一副天人之姿的好相貌。
郗珣年幼时便以俊美之风响彻上京,如今几年间男子轮廓长成,褪去少年时单薄骨相,骨相挺俊,高鼻深目,乌发白面,华美却半分不显女气,精妙的像是浮光掠影。
他的眼眸漆黑浩瀚如阑海,着绛色纱袍蔽膝,戴紫金冠,腰间躞蹀玉带。端正从容迎着日光倾洒落下的遍地碎金,缓步迈入殿内。
往日再是大胆闹腾的贵女们,如今一见燕王此等相貌,瞬间殿内鸦雀无声,便是许多成过婚的年轻夫人们皆是面上染起殷红,以扇掩面,心砰砰一通乱跳,再不敢直视那俊俏男子。
太后见到这个才回京的外孙,连忙寻人给他搬来正榻,设在离自己最近的手边,满面红光地唤他过去。
郗珣面色温煦,笑问:“远远便听这边热闹,何事如此欢喜?”
太后便把方才叫人作诗的事儿说了一遍,说起那名十岁娘子做出的诗来。
郗珣目光移到那被叫到众人中间观摩的小女郎。
他面上寡淡,瞧着这位常姑娘秀丽的面容,不知缘故,忽的想起那远在天水的小孩儿来。
小孩儿怕是只比这小娘子小了两三岁,旁人已经能做出此等诗词,小孩儿却是个连练字都坐不住的——
郗珣眉眼含笑,心思已经走远,下决心回去后要严苛以待那小孩儿,成日嬉皮笑脸,坐没坐相,学问被人甩下了一大截。
心中却也所思,观这位常姑娘眉眼,却不似那小儿般清透,想必略有城府。
太后寿宴兴起,交杯引盏间寻人写诗,众人皆是唯恐出差错,亦或者想将此名头让出给齐家、皇室娘子,那些娘子文墨得了冠首,才是叫太后真心实意欢喜的。
这位小女郎却不解,想来城府纵有,心智却欠缺几分。
太后见郗珣神情平淡,便只以为是不喜这首诗,当即便叫人将那叠诗文拿来,将这选冠首的名头交给郗珣。
“叫哀家想起来,珣儿可不也是神童?你啊六岁年纪就能作诗了,来叫你来瞧瞧,哪首更好?”
便是连齐后与贵妃也顺着太后的意,叫郗珣来做这个裁官。
郗珣今日有意顺着太后,也不推辞,便接过內侍奉上来的纸卷,一张张翻看起来。
一群十二三岁闺中女郎被即兴考核的词文,自然有几分难以猝读。押韵与否姑且不提,多数用辞藻堆砌,猛地一瞧惊人,仔细观摩竟是读不通顺的词。
郗珣选来选去,最终从中挑中一张簪花小楷来。
上写着“椿庭玄鹤寿,岁与日月同。”
这张遗落最后的诗句,如今被郗珣捡了回来,不卑不亢,字句不夺目却可细品之。
“依我看,此句当属冠首。”
太后‘咦’了一声,眸中一亮,反复读了两通也道好,仔细想来也道好,“方才是哀家翻得快了,倒是将这文压了下去。”
一问来头,竟是班家的姑娘。
众人只道是莫怪。
便是那位家中出尽书法名家,五姐妹终身不嫁侍奉诗书,老父母非但不反对还感激涕零的那个班家。
太后也如同方才一般叫班家娘子出席上前问话,那班娘子是才从父亲从外郡游学回来,晒得一身漆黑,只眼珠子和牙齿瞧着白亮,方才坐在殿中角落一隅,竟没叫几个人注意起她来。
场中众人都被这小姑娘这副模样惹得发笑起来,有那些独有美容经验的夫人当即便要将祖传美肤方子传授给她,偏偏那班娘子的母亲一通哭诉,说自己熬了些祛黑汤药,自己这女儿偏偏不在意这身黑皮,嫌弃苦涩偷偷倒了去浇花。
“她是重口舌之欲的,宁愿这般黑着也不愿吃半分苦的,你们都别管她,就让她黑着罢了!”
一时间殿内笑的开怀,甚至忘了另一边孤单而立的常娘子。
常令婉看着只觉得自己冠首名头给了别人,到底年纪小心性有些不稳,一直倔强低着头沉默着,等了半晌没再等到贵人问她话,她委屈的退回席间。
“祖母,母亲,可是孙女作诗作的不好了?”
常老夫人虽心疼,却也不敢说起燕王什么,那句她听了也确实觉得不错,只安慰说:“元娘写的自然好。”
“那她们为何都不喜欢我......”
常老夫人听了这话,更觉心疼,将常令婉搂去怀里,“元娘无需在乎这些,满府上都最最喜爱咱们元娘,你是年岁小了些,那班娘子比你还大两岁呢,等再过两年,你定然能争个第一。”
只李氏面色有些苍白,方才侯夫人的对话她并非没听见。
说什么亡女的话......
那孩子的面容其实她早已压在心底许久不敢想起,每每一想起便是肝肠寸断。
可被这番一说那孩儿的面容又浮现出来,小小的软嫩的孩子,比起她兄长幼时的安静不同,那孩子总是软嫩的,明明口齿不清,却总有说不完的话......
李氏有些奋力的想抓住什么,最终握住旁边令婉的衣袖,“输了便输了,常家无需你挣来什么名头......”
她望着面前的长女,有些无力的说道。
......
六月初二,等燕王返藩时,已是盛夏时节。
苍穹四处火云如烧,烁玉鎏金,窗外数十株茂盛树叶,蝉鸣不断。
金丝竹帘之后,女婢在一旁摇着绢扇,柔风飘过冰鉴化作阵阵寒雾,吹入内室正伏着桌案玩闹的一小姑娘身上。
小姑娘穿着满身绿缎织金轻薄的绫罗小衣,小小镶嵌着玉石玛瑙的小鞋子上糊满了泥巴。
她头发乌黑,梳着双鬟,奈何人不老实,早晨婢子梳的再规整的发,到了晌午时,额角鬓角皆是细碎软毛东倒西歪,有些还染湿了汗贴在双颊上。
小姑娘方才从酷暑里回来,一张脸被晒得红扑扑,圆鼓鼓的嘴里含满了一口乳酪冰,她尤嫌不够凉爽,拿着自己的胖手往脸上扇风。
“姐姐,扇的再快一些,好热好热。”
给她打扇的婢女见此不经嗔怪起来:“姑娘莫不是从泥巴里打滚了,怎么弄得如此狼狈?”
小姑娘只笑嘻嘻的不说话。
女婢几个低声说起:“姑娘这会儿玩够了便快些练字,免得主上来查。”
小姑娘跟着长兄身后学了足足大半年过后,才正式被臧浮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个徒弟,入了学堂。
懵懂无知的小孩儿也踏上了成长必备的苦难生涯。
长汲从屋外走了进来,脚步较之以往快了几分,他连忙朝着里头坐没坐相的小孩儿通风报信:“姑娘快去写字,奴才听着主子那边停了声儿,怕要过来了。”
哪用的着长汲提醒,珑月人小鬼大,耳根最是灵,她远远听见那道轻缓从容的脚步声,连忙推开才吃了几口的冰酪,握着笔急匆匆往塌上端正坐着。
还没坐稳那脚步声便来到了门前。
小孩儿只当做认真学习,没听到旁的,提着笔奋笔疾书开始写字。
纵然先生对她的要求并不如对教导郗琰来的严厉,可也着实不轻松。练字,诵书,作画,课业总排的满满当当。
脚步踏香而来,停落于小孩儿身后,半天再没动静。
小姑娘很快便坐不住了,偷偷摸摸的扭头去瞧兄长。
郗珣正垂眸看着珑月写的字,修长的眉蹙起,似流水溅玉盏的嗓音有些低沉,问她,“珑月,你课业完成的如何?”
一副要检查这两月所有课业的模样。
小姑娘吓得心砰砰的跳,乌黑瞳仁里眼泪汪汪,奶声奶气的撒娇起来,就是不肯交出课业来。
“阿兄阿兄,手疼......”
作者有话说:
第
15
章
手疼,是被臧浮拿着板子打的。
对待不听话的孩子,他总会打手心,可郗珣听说了臧浮喜好体罚人之事,特意吩咐过他不准动手,是以珑月平安度过了初学时候,虽调皮,却从未有人打过她。
奈何郗珣一走,臧浮被这小姑娘气的昏了头,便抄着玉板将她和郗琰一并打了。
郗珣如今打定主意好好管教小孩儿,自然半分不退让,他淡淡道:“先生为何打你?”
自然知晓,是她告病,玩的开了,半点没将课业放在心上。
这几月功夫郗珣入朝,小姑娘见到兄长竟然不带着自己走,心中难免有闷气,随着长汲在内的一群替她遮掩的奴婢们告假了许久,屡屡不去学堂,什么功课都没写。
后来啊,爽快是爽快了一阵子,可后来就挨打了。
玉做的尺,臧浮足足打了她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