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村里的人都还算和善。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烦恼。
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堆,全部打包寄过去。
甚至给两个小孩的手掌上,涂满了墨水,让他们摁了两个巴掌印,给她爸送过去。
活跃经济的春风吹满地,吹开了胳膊吹开了臂。
不知不觉,在帽儿上大队,已经生活了一年多。
安安和如意,已经到了可以学点东西的年龄。
村里没有幼儿园,陈可秀也没打算送,启蒙是林姐和她一起做的,偶尔还有过来的知青们。
安安的口齿依旧不清晰,语言组织不太能跟得上大脑。
陈可秀操碎了心,每天都在训练他的语言。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别的烦心事。
转眼动了要送别的月份。
所有的知青,都要去参加高考。
大队里也没有阻拦。
因为这会儿很忙。
帽儿山大队一直产量突出,包产到户的政策下来,这里是第一批量土地的地方。
虽然只是承包土地,没到下放的时候,群众的热情高涨,大队里也很忙。
而知青们这些外乡的,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都可以回城了。
再过两个月就是高考了。
去年的高考,来的猝不及防,他们没有准备好,所以留下来的知青没有一个人参加的。
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得到高考的名额,再回城去办理,也已经来不及了。
而且大队没有接收到,大家都可以离开的政策,是不会给那么多的假期的。
毕竟去年的高考,正是秋收的农忙季节,所以谁离不开。
现在学了一年多了,生产大队的门终于打开了。
个个都思乡心切,也想赶紧离开,通通选择了这一年的高考。
陈可秀没有什么可送的,只能说几句吉祥话。
大家都很高兴,因为终于能回去了,熬的时间短的有四五年,有的时间长短七八年。
年龄最大的都25岁了。
大好的光阴,最美好的年华,都埋在了生产大队的谷堆里,而他们依旧保持着良善。
或许忧愁过,也偷偷哭过,埋怨过,但是没有愤恨世俗和阴暗的心思。
就像过年的联欢会一样,大家唱着歌,念着散文诗,哪怕平时也会有一些小矛盾,在这一刻都显得不重要了。
陈可秀看着大家笑,然后看着她们又哭了,哭得撕心裂肺,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大家来的时候,有的年纪小的才十五岁,年龄大的十七八岁,硬生生扛着离家悲痛,陌生的农活,还有村人排挤的言语。
扛过了这么多年。
也算是苦尽甘来,不管前路如何,总算是能踏出一步了。
陈可秀难得出门,送大家到了村口,“祝你们前程似锦。”
知青们点点头,年龄最小的沈木棉抱了抱她,“谢谢你,陈老师。”
她才十九岁,可已经下乡四年了,陈可秀上次探亲的时候,她刚刚来,够数她哭的最惨。
现在虽然脸色黝黑,眼神却是坚毅的,哪怕眼睛红彤彤的。
因为,哭从来不代表软弱。
陈可秀怕她又哭,“不用谢我,你们走了,我家的水缸可怎么办啊,愁人。”
沈木棉噗嗤一笑,“挑水不是我负责的,是田继明的活,要不劝劝他别走了。”
第634章
惋惜
田继明轻轻一巴掌扣在她脑壳上,“如意还最喜欢你呢,你不如留下来陪她。”
沈木棉撇撇嘴,“那不行啊,我怕她跟着我走了,陈老师会伤心的。”
陈可秀扶额,“快走吧,晚点赶不上车了。还有,不要叫我老师,其实可以叫我小陈。”
不然的话,她觉得自己老了。
不过想一想,好像年龄真的大了。
啊,转眼一晃,这具身体都已经将近二十七岁了。
不过比前世还年轻呢。
白捡了几年的光阴。
知青们都走了,迎着初升的太阳。
道两旁的玉米天花泛白,碧绿的叶子随风而动,今年收成肯定也不错。
陈可秀也没有多留,转身回了家。
却没有听到知青们的议论,和替她惋惜的声音。
有个男孩子说道,“秀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算不知道的题,她拿本书,也比我们学得快。我觉得她要是参加高考,一定能考上的。怎么非得要窝在这里啊。真是暴殄天物,智慧没有得到匹配的上进心啊。”
沈木棉啧啧两声,皱眉说道,“人各有志,秀姐就不爱上大学呗。”
另外一个女知青叹息,“我觉得她是被孩子牵绊住了,可能放不下安安和如意吧,确实太可惜了。”
“有孩子怎么了,不一样可以去上大学吗?只要有鸿福之志,有孩子又咋的,又不是借口。”
沈木棉翻了白眼,“刘海,别说这些没用的。我看呀,分明就是你看上秀姐了,人家对你没意思。你诋毁人家没上进心。”
“啊?还有这回事吗?”
“刘海儿,你这不厚道啊。”
刘海呸了一声,脸色却通红,“别胡说八道,没有的事。沈木棉,你再瞎说,我非得找个布给你嘴堵上。”
沈木棉翻白眼,“这有啥不能承认的,虽说我们秀姐结婚了,还有两个孩子。她哪里都好呀,我要是男的,我也喜欢她。”
“别说了,咋那么烦人呢。”
“哟,自卑啦,正常正常。”
“我扒了你舌头,信不信?”
“有本事就来!不来就是龟孙。”
“好男不跟女斗,不跟你这丫头片子一般见识。”刘海翻了个白眼。
沈木棉嘿嘿一笑,“当然啦,我是丫头片子,我们秀姐不是。刚刚我看你一直在看她,咋不把心意说出来呢。”
刘海沉默了会儿,“说了干啥,让人徒增烦恼。再说了,田继明不也没说。”
“你小子欠收拾了,扯我干什么。”田继明连忙否认。
沈木棉啧啧了两声,“回头我肯定告诉秀姐,她把你们当小孩,教你们知识。但是你们心术不正!”
“沈木棉!”
“你站住!”
大家追追跑跑,看着帽儿山大队越来越远。
都默契地说了一句,“我们,终于回家了。”
……
不是农忙的天,院里空荡荡的,还真有点不自在。
以前这些知青们,还收着点,从过年开始,只要有空了,大家都会组团过来。
学习中也不忘逗乐,还有手欠的,逗得如意吱哇乱叫,现在都安静下来了。
在院里看了一会儿蓝天白云,就回去工作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聚散分离。
都是人生常态。
知青们都不是一个地方的,以后怕是也很难见到了。
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现在开始实行包产,土地虽然暂时没下放,但属于自己干自己的,都铆足了劲的干。
等交够了足够的公粮,多余的部分都归于个人。
可不是把土地伺候的像儿子一样吗?
大家干的热火朝天,就连邵母都要了一块地来耕种,陈可秀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以前挣工分的时候,偶尔划水摸鱼都能分到粮食,她偏偏不愿意去上工。
这会儿需要自己干的好,她又要去承包弄一块地来种。
真是不可捉摸。
离别是常态,陈可秀暂时不离开,因为有着还算稳定的工作,还有明确的发展道路。
况且还得看这两个孩子。
不过,林姐倒是可以离开了。
因为现在活跃市场经济了。
随便折腾点什么,都能赚到一些钱。
哪怕是倒腾衣食呢。
这会儿刚活跃市场经济,大家属于还在害怕资本尾巴的事情,并没有人敢去尝试。
现在吃螃蟹,肯定能吃到大只的。
至于陈可秀,目前还不打算入场,不过倒是询问了林姐的意见。
林姐有些迟疑,这几年和她一起生活的日子比较安稳,而且总觉得自己的年纪大了,不太适合打拼。
再加上……之前差一点点就坐牢了,对于主动去活跃市场经济,她有些害怕。
陈可秀也不左右她的选择,只是和她分析利弊,且告诉她,现在绝对不会有打办的。
就是有可能,被别人看不上眼。
现在大家依旧以国营企业的工作为荣,也还没有到有钱,就是大爷的那种层面上。
林姐想了好几天,还是决定,克服困难去试试。
因为她比谁都想要过得好,有别的出路,也不愿意做一辈子的保姆。
就因为家里人看不起她,更是要活出个人样来。
这些话,换做别人说,她是不信的,但是小陈说的她就相信。
陈可秀也没让她盲目的去做,给了建议,一个人,就从支个小摊做起。
林姐做饭很好吃。
而且学习菜的品类也很快。
在林姐的央求下,给了她一份计划书。
林姐倒是没有去别的地方,就在镇上,用她的话来讲,离陈可秀近一些,心里会比较安定。
而且现在依旧在卡介绍信,这边人生地不熟的,介绍信和暂住证的手续比较麻烦。
镇上的人流量也还可以,毕竟周边都是比较大的生产大队,就连供销社都很大。
这几年攒的钱,支个小摊绰绰有余。
林姐选择的也很简单,弄点鸡骨头,还有猪骨头的,熬一锅汤,就煮馄饨。
唯一麻烦的是,还是要肉票粮票,目前来说还没有取消,不过以前相对宽松了。
像她买的骨头之类的,价格不算很贵,主要是不需要肉票。
至于粮食,村里人节省惯了,还是什么的吃小麦,偷偷摸摸的卖给了她。
至于肉馅,那肯定是没有多少肉了,就是一些猪下水,再加上白菜叶子,倒是捏得满满当当的。
陈可秀尝过,虽然还是有点腥气,不过加上高汤,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能香掉舌头,应该能成的。
第635章
蒸蒸日上
林姐就是试试,她说要练练胆子,刚开始战战兢兢的,甚至觉都睡不好。
怕犯法,又怕没人买。
循环了几天的烦恼,见无事发生,也就好了。
每天做得也不多,也就做50碗的料,这都累够呛。
成本在七块钱左右,要是都卖出去,就能赚三块钱。
在镇上找了户人家,把炉子跟锅,还有碗放在别人家里,一个月给个一块八毛的。
晚上回家包馄饨,第二天早上,背着汤和馄饨上街。
她卖的不贵,虽然没有真材实料的肉,但是用量很足,而且不需要粮票就能购买,从来没有一次是超过中午回来的。
林姐特别有干劲,一个月下来,抛开一些损失,居然赚了七十块钱,她乐得合不拢嘴。
扯了布给陈可秀和安安以及如意做衣服,特意兑换了点黑市肉票,买肉回家吃。
陈可秀看着她越来越瘦,都有点沉默了。
这活儿来钱是挺快的,看着一个月好像能挣八.九十,但是有的时候难免有些损失。
能赚个六七十块钱。
可真的是辛苦活。
林姐最快的时候,下午两点才能回来,然后就要和面擀面皮,这可是一项大工程。
然后看着火熬煮高汤,再包馄饨,通常都要忙到晚上1点多。
早上六点起床,收拾干净,火急火燎的搬着东西去镇上,路程又要一个多小时。
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人根本就吃不消。
陈可秀都觉得,自己出的是个馊主意。
她试图劝道,“林姐,要不你搬到镇上去住?我想办法问大队长给你要个证明。租一个小屋子,这样就能省了来回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