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商学院。
叶坤点头:那也没事,我就和老师们谈谈吧。这里的中学,和小学在一起。
看起来,规模也不是很大。
叶坤走进了校门,问道:我们这个农场,一共有几个小学,几个中学
就三个小学,一个中学。
学龄儿童,一共有多少
有四千多吧。
这么多学龄儿童,这几个学校,远远不够啊。
叶坤叹息。
学校校长,带着几个老师来迎接,鞠躬施礼。
叶坤抱拳还礼:各位老师,辛苦了。我来了解一下情况,大家不必拘束。
众人点头,将叶坤请进了办公室。
叶坤坐了下来,听取校长的汇报。
农场一共三个小学,这里的小学规模最大,有四百多学生。
中学只有两百多人。
还有许多学龄儿童,不能上学。
因为路途遥远,或者没钱,没时间。
这样不行啊,这样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华夏内地。
叶坤苦笑摇头:是我不称职,也是朝廷不察,忽视了西域各大农场的发展和教育医疗。在这里,我向各位老师道歉,并且向各位老师保证,一定立刻解决教育问题。
我们要扩建原有的学校,要新建一批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要改善学校的教学、住宿环境,提高伙食标准。
我们还要大量培训老师,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来支持西域各大农场的教育!
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叶坤摆摆手,又说道:我决定,在楼兰故城,建立楼兰大学,既招收楼兰族学生,也招收汉人学生。让这里的孩子,有机会上大学,有机会成为国家栋梁!
阿依曼和阿依波,也闻言大喜,带头鼓掌。
楼兰居然有大学了,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毕竟,楼兰族人加起来,也只有两万。
叶坤要来地图,对照地图分析人口分布情况,指点着说道:
一千人以上的居民点,必须有小学。甚至,五百人左右的居民点,距离学校太远的,也可以设立低年级教学点。先把小学一二年级搞起来,等孩子们大一点了,再去大一点的学校。
关叶宝笑道:这样的话,我们这里至少还要增加五个小学,一个中学。
那就增加嘛,别担心花钱。
叶坤还是一如既往的豪横:孩子,才是华夏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如果没有孩子,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将毫无意义。
阿依波忽然站起来,笑道:
我们楼兰族人,承蒙华夏大汉和皇帝的照顾,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知恩图报,捐献一千两黄金,用于建设这里的学校,还有楼兰大学。
阿依曼也笑道:我私人,再赞助一千两黄金。
叶坤哈哈大笑:大家都捐款,我也要意思一下。这样吧,我私人出五千两黄金,和阿依曼女王姐妹的钱,放在一起,成立‘西域教育基金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每年的利息,拿来支持西域教育事业。
管豹笑道:那我就发动一些西域的巨商,再搞一些捐款,将基金凑到一万两。
西域富商有很多,甚至有的人,富可敌国。
他们长期耕耘西域商道,连接华夏和罗马,妥妥的国际倒爷、跨国资本家!
阿依波却皱眉:就算凑到一万两黄金,每年利息,能有多少
年利率百分之五,也是五百两黄金啊,而且每年都有。
叶坤笑道:西域教育投资,由大汉朝廷全部承担。这个西域教育资金会,只是对朝廷的一个补充,提醒大家,要对教育重视。
增加一批学校,朝廷不差钱。
华夏九州,这几年增加了上万所小学,一千多所中学,还有一百多所大学。
西域这点人口,真的花不了几个钱。
阿依波听明白了,苦笑道:是啊,相对于大汉朝廷来说,我们这点捐款,微不足道。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阿依波姑娘对西域教育的关心和贡献,我们不会忘记的。
叶坤一笑,又吩咐郭平:
你们抓紧培训一批老师,准备新增和扩建学校。那些初中毕业,成绩优秀的孩子,简单培训一下,都可以去教小学。
郭平点头,又问:可是,大学老师怎么办
大学老师,我来解决,可以从长安和金城,抽调人才过来嘛。
叶坤想了想,又说道:
鉴于楼兰一带人口不多,大学的规模,也不必太大。我建议,大学开设师范教育专业、农牧专业、生态保护专业、商业专业……每年招生规模,控制在五百人左右。以后再看情况,增设其他专业,或者扩招学生。
阿依波笑道:皇上,这个商业专业,怎么开难道,请那些商人,来传授做生意赚钱的经验
关叶宝也忍不住一笑:是啊,赚钱的经验,谁愿意对外说啊
各位,不是只有商人,才会做生意的。我们华夏国的许多古籍,里面都记载了做生意的经验。
叶坤看着众人,笑道:商业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理论。商业和物流、交通、天文地理、各地风俗、经济金融、数学统筹,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商业系专业,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的。成都的天宫大学,几年前,又有了商学院,专门培养商业人才的。涿郡大学,也有商业系。所以,我们的教材是现成的,调几个老师过来就行。
阿依波很感兴趣:皇上,商业系的课程,都是什么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生意
大家都看着叶坤,一脸期待。
要举例,也很简单。我参与过商学院教材的编撰,提供过一个小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叶坤也来了兴趣,笑道:我们的海船,贩卖瓷器去海外。有时候遇上海上风浪,瓷器互相碰撞,就碎了。我们的商人很聪明,就在瓷器中间,填充茶叶。这样的,有了茶叶的减震保护,瓷器就不会互相碰撞了。到了海外,既可以卖瓷器,也可以卖茶叶,还多赚了一分钱。
这是商业上的一个统筹安排,一举两得的措施。
商学院的教材上面,还有很多例子,我再说一个……